唐 芳

有報道顯示,全球阿司匹林年消耗量近年來基本維持在5萬噸左右,相當于每年患者服下1500億片阿司匹林藥片。
由于藥效眾多,阿司匹林素有“萬能藥”之稱。作為名副其實的百年老藥、世界醫藥史上公認的三大經典杰作之一,以及網上流傳的床頭救命三寶之一,阿司匹林真是“一片在手,天下不愁”嗎?
阿司匹林的英文名字Aspirin透露了它的來歷,它與柳樹有關。從阿司匹林的化學名稱乙酰水楊酸,還可以洞悉它的制作過程。柳樹皮中的活性成分水楊苷被分離、純化,再水解、氧化成水楊酸。水楊酸是一種中強酸,服下后會使口腔感到灼痛或胃痛,于是,人們通過酯化反應,把水楊酸變成乙酰水楊酸,結晶后就制作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一般用于鎮痛。除了解除疼痛外,查閱阿司匹林藥品說明書可以發現,它還能解熱、抗炎、抗風濕、抗關節炎、抗血栓以及可用于兒科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治療。這樣看來,阿司匹林簡直是一專多能。
英國科學家發現阿司匹林這種“一專多能”緣于其可阻止前列腺素形成。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伊鳴指出,阿司匹林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形成來減弱炎癥所產生的活性物質帶來的疼痛感。
雖然阿司匹林真有點“萬金油”的意思,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功效主治說明大多附有“本品僅能緩解癥狀,不能治療病因,應用其他藥物對病因進行治療”的類似說明。也就是說,阿司匹林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既然阿司匹林不治病根,那么動不動就吃阿司匹林到底行不行?
伊鳴認為,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在預防血小板凝集的同時,有引起胃腸道反應、損害肝腎和出血的風險,因此需要仔細權衡利弊,在醫師指導下合理使用。
英國心臟病基金會的斯圖爾特教授建議:“沒有心臟病或無心臟病癥狀的人不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因為引起內出血的危險太大;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的人也不要忙于停用,任何關于是否服用或停服阿司匹林的決定應該由醫生來做。”
阿司匹林的藥品說明書中“不良反應”一項標明,它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引起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為3%~9%,停藥后多可消失,長期或大劑量服用可引起胃腸道出血或潰瘍。因此,有專家提醒,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時間過長,如超過5年,應定期監測消化道出血的風險。且哮喘患者、手術患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活動性潰瘍患者、血小板減少患者和凝血功能不佳者忌服阿司匹林。
一般來說,嚴格按照規定劑量和療程服用阿司匹林基本不會導致成癮,但專家也指出,不能長時間、大劑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