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紅 田乃偉

據統計,老年焦慮癥的發病率是老年抑郁癥的兩倍,大約7%的老年人患有老年焦慮癥,此病是我國老年人中最具威脅性的疾病之一。由于老年焦慮癥患者處于老年這一特殊時期,因此此癥常常容易被家人誤以為是身體健康狀況不如從前而發生的心理、生理反應。
老人有沒有焦慮癥,家人可觀察老人有無以下癥狀:
1.常伴有睡眠障礙和自主神經紊亂現象,如入睡困難、肌肉緊張、食欲不振、做噩夢、易驚醒、眩暈、心悸、尿頻、便秘或腹瀉等。
2.患者對自身情感體驗表達困難,不會說“我很緊張,很擔心”等,而是用“我感到難受,身體不舒服”“我可能得了什么病”來表達焦慮情緒。
3.老年焦慮癥患者對聲音和光線很敏感,會格外關注每天大小便的次數及順暢與否等,為自己的心煩不安找借口。
4.老年焦慮癥存在客觀的誘發因素,如對死亡的恐懼、對身體日益衰弱的擔憂、對生活環境改變的不適應等。但患者的癥狀表現常與現實處境不相稱,沒有具體內容的擔心和恐懼,常坐臥不安,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膽,心煩意亂,對外界事務失去興趣。
5.老年焦慮癥患者常伴有慢性軀體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并服多種藥物。慢性軀體疾病和藥物的長期服用均可影響焦慮癥的發生和治療,甚至許多疾病和藥物本身就可引起焦慮。
老年人出現焦慮情緒,大多與個人性格有關,通常有做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依賴性強、常自怨自責等個性特征的老年人更易產生焦慮癥。
此外,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從工作狀態進入無工作狀態。對工作認可感越高的老年人,就越難以接受這種角色的轉變,也越容易對這種轉變產生焦慮情緒。老年人退休后閑暇時間增多,人際關系、福利保障等因素變化也會導致老年人焦慮癥的產生和加劇。
身體狀況是影響焦慮癥十分重要的因素。一方面,老年人會因患病而產生較低的健康自評;另一方面,因疾病而失眠也會使老年人產生焦慮感。
解決老年焦慮癥的對策是以預防為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老年人進行協助。
1.家人應有足夠的時間陪伴老人和積極傾聽老人的心理感受,并給予支持性回應和指導。部分老人患焦慮癥與生活事件有關,如退休、喪偶或家庭成員有重大變故等。在這種情況下,身邊的親友可鼓勵老人講出自己的心理感受。一方面給老人提供一個宣泄自己消極情緒的機會,可以給老人以精神上的解脫;另一方面,合理開導老人,可以避免老人產生不良認知。
2.建立良好的家庭氣氛,充分調動家庭的積極性,使老人在生活上得到關心、體貼,增加老人的自我認同感,緩解焦慮和消極的情緒。
3.鼓勵和支持老人積極參加戶外活動及老年大學的興趣班等學習活動,使老人在同齡老人團體學習中獲得陪伴,消除孤獨感。
4.讓老人正確認識死亡,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從而降低焦慮感。對患有焦慮癥的老人,讓他們認識到焦慮癥不是器質性疾病,是可以治療的,減輕老人的精神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