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月平
(同濟大學,上海 200092;中北大學,山西·太原 030051)
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對當前中國的發展提出新的目標,也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在中國夢的建設過程中,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和發展不可忽視。少數民族地區存在無法更改的區位限制,尤其是以新疆、內蒙古為代表的區域和以云南、貴州為代表的西南區域,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多處在國界接壤地帶,在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建設上,必然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地域、經濟限制等,針對這種情況,就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現實旨歸和道路建設,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區域實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鞏固民族團結和維護祖國統一,保障少數民族地區的和諧與穩定。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總量呈現出上升趨勢,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少數民族人口數量達到10643萬,同期占比8.4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少數民族人口數量達到11379萬,同期占比8.495%。此后,少數民族人口增長速度逐漸放緩,但少數民族聚居地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仍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隨著人口的增長,少數民族地區的勞動力不斷增多,與此同時,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迫在眉睫。當前,國內少數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經濟建設發展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別是地域限制、全球化的激烈競爭和宗教敵對勢力的滲透,這些問題不僅限制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還影響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
從我國少數民族的分布來看,少數民族地區的區位限制比較明顯,再加上人口因素、居住格局、傳統文化、自然地理等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影響,限約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國少數民族分布很廣,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的特點,但從分布范圍來看,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等地區(如表1所示),這些地區經濟普遍欠發達或處在發展階段。

表1 少數民族地區的區位分布和經濟分層
西部、西北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勢較高,溫度較低,以畜牧業經濟為主,近年來逐漸發展油氣經濟;西南地區地貌原始,以農業經濟為主,近年來多發展旅游業,由于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分布比較穩定,人口較少大量遷移,當地的經濟發展滯后于東部和中部地區,地區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在全球化的激烈競爭態勢下,欠發達貧困地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沖擊。針對其地域狀況而言,很多地區處在邊疆位置,與鄰國接壤,如廣西與越南接壤,云南與緬甸、老撾、越南等國家接壤,西藏與尼泊爾、不丹、緬甸等國家接壤,這種區域位置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進行對外貿易;另一方面也增大了國外經濟勢力的競爭力,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競爭力不強,在對外經濟交流和合作上經常處在弱勢地位。針對這種情況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但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低、自然環境和可利用資源開發程度低、貿易壁壘等不穩定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對外經濟發展受到影響,這不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族群認同、生存發展是民族欠發達地區的首要問題。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宗教信仰復雜,且多分布在不同的區域中,原有的文化集群凝聚力較強,這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建設比較滯后,不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發展的具體困難,少數民族地區主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經過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在繼承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的理論基礎之上,自始至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便于促進經濟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民族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的主要問題,從少數民族的時代要求和發展實際出發,必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
鄧小平同志曾在《關于西南少數民族問題》的講話中提出三項基本任務“政治平等,經濟改善,文化提高”;由此可見,在少數民族地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實踐要以經濟建設為核心,一方面要幫助少數民族地區脫貧;另一方面要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少數民族各個省區,包括新疆、西藏、云南、貴州等省區,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情況進行調研,依據調研結果召開會議,討論并就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做出具體安排,要求各級政府部門積極做好支援新疆、支援西藏、發展西南等工作,黨中央經過深入調研和科學分析,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指引了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最終選擇。
西南少數民族集聚地包含貴州、四川、云南等省,以貴州省為例,當地少數民族常住人口達到3550萬人,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多,據2016年統計可知,該省國家級連片貧困縣超過3個,由此可見,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是貴州省的主要任務,為了實現當地經濟發展,要將扶貧和發展結合起來。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全力扶持民族地區的發展,并制定了系列政策,”同時,提出要加快中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的戰略,實施西部大開發,通過西氣東輸等促進以新疆、西藏為代表的西部地區崛起,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并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此外,國務院提出“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的主題發展戰略,要求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要牢牢把握經濟新常態,順應人民群眾的需求,依靠人民群眾進行經濟建設。
第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產力”,因此,貴州省政府實施退耕還林和森林保護等生態環保政策,如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投入6.15億元進行生態建設,逐漸形成了生態資源與資本相互支撐之格局,截止到2016年,當地的森林覆蓋面積提升至50.28%,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到7702元,貧困人口數量減少到90萬人,貴州形成了一個集觀光、生態、休閑、娛樂等于一體的旅游示范區;同時還發展循環農業,注重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并且利用當地的生態環境發展旅游業。
第二,要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注重科技創新,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黨的十六大理論成果——科學發展觀,提出“兩個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題,要求在新時期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有機辯證地實施民族工作;頒布民族欠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指出要全力推進西部大開發;另外也制定了實施民族區域自治的行政法規,健全民族法律體系,有效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綜上,為少數民族地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道路自信提供了理論依據。在這一過程中,少數民族地區應該加強勞動人才的選拔,完善市場機制,讓市場中各個要素充分活躍起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要注重互聯網平臺的打造,利用“互聯網+扶貧”平臺的建設來對扶貧工作進行考核和監督,以此提高扶貧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改善當地的經濟狀況。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道路實踐必須要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核心,要著力解決諸如土地征用、房屋拆遷、企業改制等民生問題,做好社會穩定的風險評估,加強對民族地區各級政府機構、辦事處的監管,及時、有效地解決民族地區社會的主要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民族地區的實踐,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致力于消除民族隔閡,以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為工作核心,努力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水平,讓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程度均得到改善,確保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全。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上,該地區的道路實踐要求必須加強政治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加強法治建設;同時還要強化、完善對權力的監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和實踐創新有待上升,加快民主制度的建設,擴大民主協商渠道,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同步小康等重大經濟問題展開群眾調研,健全政治體系。
隨著世界范圍內民族問題的不斷增多,黨中央要求要“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其將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提高到了關系國家、民族命運的高度,強調“要繼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并積極指導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工作。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基礎雄厚而豐富,要堅持56個民族各個民族文化共同繁榮的原則,要積極從少數民族內部汲取養分,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文藝作品;還要注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如可以建設市縣文化(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廳、村(社區)文化室等等,通過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挖掘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既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又創造具體的經濟價值;還可以組織群眾性的活動,調動各族人民的參與積極性,以滿足各族人民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
法制建設是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和諧的必要選擇。在少數民族地區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少數民族地區要依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將國家政策優勢轉化為民族地區制度優勢,讓制度惠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各族人民。
馬克思主義預示的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是置于現代社會發展基礎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提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并建立了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在少數民族自治區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力,管理本地區各民族的事務,這說明自治權是少數民族自治區群眾最基本的權力,因此在法律體系的建設上必須要充分賦予少數民族自治區群眾的自治權。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現實旨歸和道路實踐是促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穩定的根本選擇。我國從建國至今,以時代背景和社會現實為依據,針對不同時期的少數民族地區問題提出不同的發展戰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并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工作指明發展方向,同時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劉勇.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構路向[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2(3):52-56.
[2]張曉瓊,任新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邊疆民族地區的探索與實踐[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2):1-8.
[3]顏紅霞,韓星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扶貧理論內涵及貴州實踐啟示[J].貴州社會科學,2017,(4):142-148.
[4]張曉瓊,任新民.邊疆民族地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探索與建設實踐[J].滿族研究,2009,(4):10-16.
[5]貴州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在建設“五個”貴州實踐中自覺踐行群眾路線[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5,(1):64-66.
[6]白翠紅.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基礎、實踐根源與價值旨歸[J].惠州學院學報,2016,36(5):12-16.
[7]任新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西南邊疆多民族地區的探索與實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8]李世宇.少數民族民間法律文化的現代化轉型路徑[J].貴州民族研究,2015,(12):26-29.
[9]黃朝賓.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難點和對策——以貴州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6,26(4):21-25.
[10]徐德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視域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J].貴州民族研究,2016,(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