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云鶴 周真剛
(1.北京工業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 100022;2.貴州省民族研究院 貴州·貴陽 550004)
民族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重要領域,但民族社會工作的起步與發展卻較晚。真正開啟民族社會工作局面的標志性事件是2010年6月“民族地區社會工作與社會建設論壇”[1]于2010年6月在北京的召開。在這次會議上,回良玉在致信中指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好民族工作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任務。社會工作是現代生活發展進步的產物,是應對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帶來的社會問題的重要舉措。發展民族地區社會工作,對創新民族工作方法,維護民族地區穩定,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010年6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一次將社會工作人才納入黨和國家人才發展大局,將社會工作人才與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一起作為我國的六支主體人才隊伍進行全面部署。在2010年之前,我國的社會工作實踐與研究起步晚、發展慢,且在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停頓,相比之下,民族社會工作研究則起步更晚,理論與實務研究都較為有限,社會關注度也較低。近年來,民族社會工作伴隨著社會工作的整體發展已經初步發展起來,相關研究成果也不斷增加,筆者利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篇名含有“民族社會工作”的文章共201篇。如下圖1所示,從1997年到2010年關于民族社會工作的研究成果不多,2010年之后相關成果的數量才不斷增多。而且真正以“民族社會工作”為研究對象的第一篇文章是2005年庫少雄、韓麗撰寫的《民族社會工作中的治療關系》一文,搜索引擎搜索到的1997年、2001年的兩篇文章分別是《民族傳統與中國社會工作的特色》和《論西部民族地區駐軍的社會工作》,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民族社會工作研究成果。在以“民族社會工作”為篇名的文章中,研究議題主要圍繞民族社會工作的涵義與價值理念、民族社會工作實務、民族社會工作發展展開。

圖1 以“民族社會工作”為篇名的文章年度發表趨勢
一個領域的核心概念往往與該領域的實踐或實務的價值理念聯系在一起,民族社會工作的概念內含了社會工作實踐的價值理念。
準確界定核心概念既是進行研究的基礎,也是以共識性概念展開進一步討論與對話的前提。當前,我國很多學者對民族社會工作的涵義進行了界定。
王思斌認為,民族地區社會工作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把它理解為在民族地區開展的社會工作,這里既包括面對少數民族(族群)的社會工作,也包括在此空間內從事的面對非少數民族(族群)的社會工作。二是把它理解為針對民族地區的社會工作[2]。姚麗娟認為,可以將民族社會工作界定為:具有族性的社會工作,它以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為指導,并通過綜合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及實務技術,最終實現微觀和宏觀、個體和整體的改變。就微觀層面而言,民族社會工作協助因各種原因而遭遇生活或發展困難的少數民族個人或群體走出困境,增進他們的社會福祉;就宏觀層面而言,民族社會工作通過協調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最終推動社會的改變,增進社會大眾的福祉,并營造出有利于增進少數民族個體及群體社會福祉的社會環境[3]。任國英認為,民族社會工作是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觀和社會工作理論方法,依據國家的社會福利政策和民族政策,對面臨困境的各民族群體和個人實施救助服務的活動,幫助解決少數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及民族內部與民族之間的關系等問題[4]。趙淑蘭認為,可以將民族社會工作界定為:以社會工作價值觀為指導,通過綜合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和實務技術,在微觀層面上協助因各種原因而遭遇生活或發展困難的少數民族人士及群體走出困境,增進其福祉;在宏觀層面上推動社會改變,協調社會關系,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營造有利于增進少數民族人士及群體社會福祉的社會環境的一種專業服務活動[5]。
以上關于民族社會工作概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別強調了區域(民族地區的社會工作)、族性(社會工作中的民族因素)、扶助(民族社會工作的功能)、案主或客體(少數民族)。同時這些概念基本上都側重將少數民族群體作為民族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具有針對性和特定性。但筆者認為,這樣的界定過于窄化,伴隨著人口跨區域流動,民族社會工作的服務客體日益全社會化;伴隨著公共服務政策的普及,民族社會工作的扶助功能和發展功能一樣重要;營建良好的民族社會工作氛圍,需要各民族之間的包容與扶助,這種包容不僅限于某個少數民族內部,還包括不同少數民族之間,更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在不同的區域和社區民族構成是不同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而可以將民族社會工作籠統地定義為涉及民族因素的社會工作。至于具體的服務區域和服務對象則“因地制宜”。
關于民族社會工作價值理念的研究,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社會工作的一般價值理念和對族際差異理解與包容的理念。例如,任國英認為,民族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包括如下幾個方面:提供服務;尊重個人與生俱來的尊嚴和價值;維護社會公平公正;尊重并理解多元文化[6]。張麗君認為,民族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包括:尊重少數民族文化;注重少數民族能力的提升[7]。李林鳳認為,民族社會工作的價值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社會工作的一般價值觀;政治敏感與價值中立[8]。畢秀琴認為,民族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主要包括:民族社會工作中“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民族社會工作中“注重和諧”的理念;民族社會工作中“平等待人”的價值理念;民族社會工作中“道德”與“責任”并舉的價值理念[9]。儲慶,庫少雄認為,民族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既要堅持社會工作專業的基本價值理念,同時也要考慮具體國情,民族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包括:提供適當的服務,尊重每一個人的尊嚴和價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尊重并理解多元文化[10]。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區域的民族組成結構和民族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是不同的,例如在我國西南一些特定區域,個別漢族人口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要低于周邊少數民族;在一些城市傳統民族社區,一些外來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和漢族流動人口也存在發展與適應困難的問題,從這樣的角度而言,民族社會工作的服務客體就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側重于少數民族人口成員的設定了。
綜上,無論是民族社會工作的概念界定,還是民族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設定,都要依據具體社區民族構成的差異性,都要從廣義的民族社會工作(既整體上包含針對少數民族成員的社會工作,也包含特定區域內針對漢族人口的社會工作)理解出發。
社會工作作為社會學的應用分支,實務性強是它的特點[11]。現階段,我國民族社會工作的實務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基于流動性產生的少數民族人口在流入地的適應問題,這類實務體現出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實際需要和適應困難出發,以針對性的幫助為主。另一個方面是立足于本地的社會管理與社會治理問題,這類實務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主。當然,社會管理與社會治理類實務也會涉及到流動人口方面的實務,需要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工作介入研究方面,主要的觀點可以歸納為:社區嵌入路徑、綜合介入路徑、多層面介入路徑三種模式。關于實現社區嵌入,盧時秀認為,結合社會工作嵌入性發展的本土實踐和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具體實踐,對于當前社會工作嵌入該群體的服務管理而言,社區應是其最重要的實踐場域和行動場所。因此,在嵌入路徑的選擇上,以社區為本的社會工作可成為其嵌入的最優路徑選擇[12]。在綜合介入路徑方面,丁海江從政府部門科學規劃,做好頂層設計;社會組織積極探索,善用社會資源;社會工作者加強能力建設,提升職業素養;增強民族學知識儲備,培養民族社會工作技巧等方面對社會工作介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成熟融入進行了路徑構建[13]。在分層介入的實踐中,李立認為可以從個人層面、社區層面、社會層面三個層面入手介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合。安民兵認為社會工作可以從運用個案工作方法,解決物質貧困問題;運用小組工作方法,解決精神貧困問題;運用社區工作方法,解決文化貧困問題;運用社會行政方法,解決制度貧困問題介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貧困問題[14]。
在民族地區社會管理與社會治理方面,研究者認為立足社區,開展社會工作,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的精細化。徐曉鳳認為,可以從社會工作方法介入,提升民族地區社會管理水平;培養少數民族社會工作人員,提高民族地區社會管理效率兩方面發展社會工作,進一步提升民族地區社會管理水平[15]。馬克林認為,社區是社會工作最重要的實踐平臺。雖然從理論基礎和專業優勢上來看,社會工作協同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在具體的實務工作中,社區治理為社會工作協同民族地區的社會理提供了現實而可行的切入點[16]。王力平等則認為,社會治理精細化是民族地區社會治理創新和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邏輯,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精細化必然要將“以人為本”作為其出發點和立足點,將幸福民生作為治理的最終目標,社會治理不是把民族社會管死,而是要讓民族社會充滿活力,讓各族群眾生活不斷改善,這才是治理精細化的本質。[17]
整體而言,民族社會工作實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扶助服務和民族地區社會工作實務兩個方面,這也符合當前民族社會工作客體的分布格局,應當注意的是,在社會工作實務相對成型的東部地區,注意從社會工作服務的角度介入,有助于減輕民族工作部門的壓力,而且來自社會工作實務的扶助與服務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支持,成效也較好,是一種社會同位群體的民族工作(民族工作行政部門的工作屬于上位主體工作,社工人員的社會地位與服務群體相似,更容易溝通合作)。而在民族地區,由于城鎮化率低、城市社會工作起步晚,民族社會工作實務發展的空間還很大。結合民族地區的社會服務與社會建設發展規劃,優先發展社會工作實務,可能會成為民族地區社會建設的后發優勢。
民族社會工作發展或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性,是指通過增量和提升相關要素(諸如人員數量質量、專業知識能力、途徑和載體等)水平,從而擴大民族社會工作范圍,提到民族社會工作水平,也就是說,民族社會工作發展主要體現在服務空間和服務水平兩個維度。在這里,本文主要側重于民族社會工作水平的提高。
王思斌認為,所謂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性是指在民族地區、面對民族群體的社會工作,始終要把發展的理念融入其中。要樹立民族群體的主體性意識,在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服務中張揚他們的主體性……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需要一支專業隊伍。培養一大批訓練有素、熟悉少數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專業社會工作者,將是解決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體的民生問題、促進其發展的必由之路[18]。筆者認為,民族社會工作當前的重點還是少數民族成員的權益保障和實現問題(尤其是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東部地區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權益保障工作。誠然,權益保障和實現也內含著民族社會工作服務客體的發展問題,服務于客體的發展,需要數量和質量都匹配的社會組織和社工隊伍。
社會工作的一般理論、技巧與民族因素的有機結合是民族社會工作發展的理路之一,例如,江波總結了我國民族社會工作探索的主要取向:一是將習以為常的社會工作理論或實務經驗挪置到民族社區,即方法移植的過程;二是整合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社會工作等不同學科的理論、方法以在民族社區開展工作,即整合取向的創新過程。兩種取向都在以行動的立場、策略和方法推進民族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筆者認為本地化更為合適)進程。[19]有的學者從發展步驟、人才培養、民族特色考量等方面提出了構想。吳詠梅強調完善民族社會工作,應該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促進民族社會工作“臺階式”發展。應該統籌規劃,完善民族社會工作服務體系;政府主導,加大與社會組織的協作力度;積極探索,實現社會工作“再本土化”;加強隊伍建設,促進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20]。趙慶鳴認為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社會工作,需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與選拔機制。積極培養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需嘗試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以開辦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和優秀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為依托,建立一個高校或機構對應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的“一對一”幫扶培養機制。[21]。王維悅提出民族社會工作是我國社會工作的特殊領域,在我國民族社會工作以政府支持與主導的格局下,走嵌入式的發展道路,包括:專業化嵌入:壯大民族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促進專業發展;結構化嵌入:協調民族社會工作與政府各方面的關系;多維度嵌入:民族社會工作的全方位,多層次發展[22]。
綜上所述,民族社會工作發展首先涉及到社會重視的問題,民族社會工作發展需要提升全社會對民族社會工作的重視程度,認識到民族社會工作的特殊意義和功能,在國家公共服務越來越需要由社會來提供的新時代,全社會都要重視社會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其次,涉及到專業上的“專”與“特”的問題,專是指社會工作的知識、理論、實務、技巧等,這是基礎;特是指與民族因素相關的知識、政策、技能等方面的儲備;只有實現社會工作一般性理論、技能與服務客體的民族性因素合理的結合,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才會是合理的,這是基本指導思想。再次,民族社會工作發展主要涉及到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民族社會工作發展需要一支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尤其是要重視培養民族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中的少數民族成員。
通過回顧民族社會工作的相關研究不難發現,我國民族社會工作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表現為:
其一,研究者對民族社會工作的概念、價值理念進行了界定,并初步形成了共識,認識到民族社會工作與民族工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民族工作是民族工作部門或機構制定或執行民族政策,解決民族問題和處理民族事務的一系列具體的實踐活動,是黨和政府關于民族地區工作和針對少數民族群體及民族人士工作的總稱,它包括政治的、經濟的、社會事務等多方面內容,其政治意味比較濃;而民族社會工作則是一種去政治化的專業服務活動[23]。
其二,能夠運用民族社會工作介入民族事務,并且在民族社會工作實務中關注到各民族“文化差異”,“文化敏感”等問題。張景怡指出,在民族社會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會遇到如下問題:首先就是由于缺乏對所介入民族文化知識的了解,而造成文化誤解甚至沖突;其次就是未能意識到并尊重文化差異,從而不能提供差異化的、適切性的服務;再次就是由于對民族文化體系和本土資源不敏感,導致主體參與和本土資源利用不足;最后就是由于社會工作方法和技巧上的文化匱乏,而導致服務效能下降[24]。還有學者談道,對少數民族群體提供服務是一項巨大的挑戰,要求工作者必須學習如何在跨文化服務中處理復雜問題,這要求對文化多樣性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即具備文化能力[25]。
此外,研究者們還對民族社會工作的前景與發展提出了構想,基本上能夠把握我國民族社會工作發展現狀,積極探索民族社會工作發展路徑。這些成果無論是對我國社會工作內容的豐富,還是對民族工作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當然,通過分析“中國民族社會工作”的研究成果,我們還可以發現有的研究成果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把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如云南、新疆、四川等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很少有研究關注到我國中東部地區。二是研究很少借鑒其他國家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研究立足于已有的文獻和實地調查實踐,很少有研究借鑒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西方民族社會工作中的文化理解觀點值得借鑒,帕特麗夏L.艾沃特(P atricia L.W alt z) 立足多元文化背景指出,社會工作需要在幫助作用方面具有靈活性,需要愿意欣賞和學習其他文化,需要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干預的技能。[26]這樣的觀點同樣適用于我國的民族社會工作。三是研究內容存在局限性。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對民族社會工作理論的研究數量少且研究不夠深入,對民族社會工作實務的研究領域過窄,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介入和民族地區社會治理與社會管理兩個方面。
黨的十九大宣示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其中的很多要求都與社會工作相關,這既為我國的民族社會工作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也提出了緊迫發展的客觀要求。
第一,追求實際效果,做好中東部地區的民族社會工作實務。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大量少數民族從西部民族地區涌入中東部地區。中東部地區各大城市的少數民族人口數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2000年全國有11個省(區、市) 民族成份齊全,而2010年,這一數字增加到20個。[27]這表明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區域分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大量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很多城市的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超過了當地的世居少數民族人口,民族因素越來越進入到城市人們生活的衣食住行中,越來越成為城市管理與服務部門要面對的新常態。少數民族大量涌入中東部城市帶來了一些問題,如陳云指出:中東部城市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民族性與公民性、宗教性與世俗性、傳統性與現代性之間的沖突。“民族性與公民性的沖突”表現為少數民族在很多方面與城市存在較大差別,強調民族意識,而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居民的公民意識更加強烈;“宗教性與世俗性的沖突”表現為部分少數民族有宗教信仰,而城市成為一個相對世俗化的社會;“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沖突”表現為少數民族主要從事傳統產業,進行體力勞動生活方式與現代城市的文明生活方式有較大差距[28]。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中東部地區深化民族社會工作研究,以公共服務同質、法治保障同權、民族團結同心、社會和諧同創為目標,深入探索中東部城市少數民族面臨的實際問題,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發揮后發優勢,注重民族地區的社會工作發展。
當前在我國民族地區,政府治理的任務還比較重,需要通過加強社會建設,發展社會工作,培養社會組織,提高社會的自我服務水平,讓社會工作成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后發優勢之一。鑒于西方國家族裔社會工作起步早,因而發展民族地區的社會工作,可以參考西方國家族裔社會工作的相關經驗,如在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社工應扮演倡導者的角色,運用少數族裔群體已有的資源,幫助其更好的進行自助服務。同時,在人才培養方面,相關院校應該不斷開放學科邊界,將民族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引入社會工作專業中,注重民族地區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
第三,實現東西聯動,實現社會工作與民族事務的有機結合。
東西聯動是指依托東部地區社會工作發展較為成熟的優勢,從理念、人才、經驗等方面為西部地區的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支持;同時,結合西部人口流出地的實際,在東部地區的民族社會工作中,注意吸收流出地的人文知識,甚至招募來自流出地的社工人員或志愿者。深圳市在援疆工作中在全國率先構建社會工作人才援疆機制,提出經濟發展與社會援建并重的理念,以“政府主導、民間社會組織運作、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為模式,于2011年3月在喀什建立社會工作站,該站成立6年來,成功實施了農村社區發展等一批品牌項目、其中多個項目榮獲國家級慈善大賽金獎,成為喀什社會發展的一張名片。[29]為了更好地發揮社工專才的力量,深喀社工站發揮資源和經驗優勢,包括請香港和深圳的資深督導過來培訓等,積極培養本土社工人才,孵化出阿凡提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七家本土社工機構,創設出社會工作東西聯動的成功范例。
總之,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民族工作的發展,民族社會工作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民族社會工作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應該牢牢把握住民族社會工作發展機遇,總結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脈絡和研究成果,關注民族社會工作的熱點議題,推動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該論壇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政部指導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主辦,于2010年10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致信要求做好民族地區社會工作,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論壇表彰了民族社會工作先進單位,深入探討了民族地區的社會工作與社會建設,舉行了民族社區社工機構試點和社工培訓班啟動儀式。該論壇對全國民族社會工作開展具有重要意義。
[2]王思斌.民族社會工作:發展與文化的視角[J].民族研究,2012,(4):1-7.
[3]姚麗娟.民族社會工作的內涵和實踐切入[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29-34.
[4]任國英,焦開山.論民族社會工作的基本意涵、價值理念和實務體系[J].民族研究,2012,(4):8-16.
[5]趙淑蘭,姚麗娟.民族社會工作概念辨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5):29-33.
[6]任國英,焦開山.論民族社會工作的基本意涵、價值理念和實務體系[J].民族研究,2012,(4):8-16.
[7]張麗君.社會工作價值理念在民族社會工作中的運用[J].社會工作,2011,(1):55-56.
[8]李林鳳.民族社會工作初探[D].蘭州大學,2013.
[9]畢秀琴.淺談民族社會工作的基本內涵以及價值理念[J].中國民族博覽,2016,(2):9-10.
[10]儲慶,庫少雄.理解與服務:民族社會工作實務[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11]譚文靜,李金娟,王麗.淺析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的關系——以存在主義取向的社會工作模式為例[J].社會工作,2007,(4):14-17.
[12]盧時秀,李吉和,張微.專業社會工作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領域與路徑探索[J].廣西民族研究,2015,(4):13-19.
[13]丁海江,向洪.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融入的路徑研究——以重慶市社會工作介入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6):62-67.
[14]李立.社會工作介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合的探討——基于“增權”視角[J].今日中國論壇,2013,(21):41-43.
[15]徐曉鳳.社會工作在民族地區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23):138-139.
[16]馬克林.社會工作協同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2-106.
[17]王力平,許曉蕓.協同與耦合:民族社會工作與社會治理精細化[J].社會工作,2016,(1):3-10.
[18]王思斌.民族社會工作:發展與文化的視角[J].民族研究,2012,(4):1-7.
[19]江波,趙利生.民族社會工作的特征、實踐原則與發展路徑[J].西北民族研究,2014,(4):134-140.
[20]吳詠梅.民族社會工作發展芻議[J].社會建設,2015,(5):46-53.
[21]趙慶鳴,梁海艷.民族地區社會工作怎樣更給力[J].人民論壇,2017,(14):74-75.
[22]王維悅,任嘉威.我國民族社會工作的嵌入式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6,(8):16-17.
[23]趙淑蘭,姚麗娟.民族社會工作概念辨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5):29-33.
[24]張景怡.文化差異給社會工作帶來的挑戰——中國民族社會工作發展的瓶頸與路徑選擇[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2,(8):33-37.
[25]儲慶,庫少雄.理解與服務:民族社會工作實務[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6]具體見Mult i cultu ra l I ssues i n S oc ia l W o r k.HTTP://WWW.Pr e a k ness.o r g/pu b l i c a t i ons/b e q uests/i ns id e/mult i cul tu ra l-i nt r o.HT M L
[27]徐世英.少數民族已進入素質提高適度增長的良好發展階段[N].中國民族報,2012-07-13:5.
[28]陳云.現階段中東部城市民族社會工作的實現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6):28-32.
[29]石義勝 李舒瑜 任琦 徐興東.深喀社工站:社工援疆的領頭羊[N].深圳特區報,2017-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