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開甫 李小雙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而且它的表現形態是多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的具體表現形態有:文化選擇價值、文化傳播價值、文化整合價值和文化創造價值。其中文化選擇包括對積極文化的肯定選擇、對消極文化的否定選擇;文化傳播包括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倫理道德規范;文化整合包括整合不同類型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將主流文化滲透到各種亞文化中;文化創造包括創造先進文化、建構大學精神,培養創造品格、造就創新人才。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價值;表現形態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04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7)05-0015-0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而且它的具體表現形態是多樣的,既包括它現有的表現形態,又包括它應有的表現形態。依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社會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它應有的文化功能,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價值的表現形態劃分為:文化選擇價值、文化傳播價值、文化整合價值和文化創造價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選擇價值
文化選擇是對社會中的某類型文化進行鑒別后的吸收或者舍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選擇的目的,就是使社會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協調一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而且這種文化選擇是參照一定的社會文化需求和教育本身的特點進行的。合理的文化選擇可以使大學生高效率的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將社會要求內化為個人的思想品德素質。反之,不合理的文化選擇將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在社會思潮日趨多元化的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促進社會發展,又要在思想文化領域起到應有的作用,就必須加強對社會文化的選擇力度。
1.對積極文化的肯定選擇
積極文化在這里主要指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與主流文化方向一致,可以推動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各類型文化。在教育活動中選擇具有積極作用的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基本要求。通過對積極文化的肯定選擇,使其成為社會先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利于保證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1)對符合時代潮流的主流文化的倡導在當代中國,對主流文化的倡導,就是要倡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先進文化。在社會轉型、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多樣化的今天,社會思想文化日趨多元化。在這種背景下,西方國家利用經濟和科技的優勢,向我國傳播各種西方思潮,企圖影響我國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混淆人們的思想,淡化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在思想文化領域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對主流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直接的沖擊和挑戰。因此,加強文化選擇,大力倡導符合時代潮流的主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對多元文化的引導,在教育過程中要多選取符合主流文化和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內容,著重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辨別和文化選擇能力,堅持用科學正確的文化理論解決大學生思想上的困惑,使其真正確立崇高的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
(2)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充滿了理想信念和倫理道德思想的文化,對造就大學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表現出的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和社會擔當;“民吾同胞,吾物與也”所展現的博大無私胸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所折射的愛國情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所彰顯的進取精神;“君子和而不同”所蘊含的和諧交往理念;“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體現的高尚氣節;“省察克治”、“慎獨自律”所表現的修身之道等。優秀傳統文化對抵制西方思潮的消極影響,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吸引力有著重要意義。選擇、運用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機活力,塑造大學生的高尚人格,還可以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對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對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的吸收和借鑒要推動我國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適應國際上激烈的文化競爭,就不能在文化教育事業上搞自我封閉、自我中心主義,就必須批判的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對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有鑒別的吸取。對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吸收和借鑒的根本標準,是看這些思想文化是否有利于我國文化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并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舍的原則進行選擇。在實踐中,有意識的加強與西方發達國家意識形態教育的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借鑒其教育過程中有益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吸收其相關學科的合理內容和有用的教育方法,以豐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容,增強其對大學生的感染力。
2.對消極文化的否定選擇
消極文化在這里主要指不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與主流文化方向不一致,不能推動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各類型文化。消極文化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極其不利的,它會給大學生造成價值觀的混亂,理想信念的動搖,精神的庸俗化以及道德的淪喪。受其影響的大學生沉迷于各種消極頹廢的生活方式,不折手段的實現自己的目的,毫無節制的消費和盲目攀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極力抵制這些消極的文化和它的不利影響,將其拒斥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以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順利實現。
(1)對傳統文化中的消極成分進行批判舍棄我國的社會文化建設必須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但我國社會文化建設的目標并不是盲目的復興傳統文化的一切內容。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認為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克服,盲目倡導文化復古。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無法全部解決現代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時代的文化,我們要弘揚優秀的傳統,但不能完全沉溺于傳統,這是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辯證規律。而且傳統文化并不等于優秀傳統文化,其中的糟粕、腐朽落后的思想,我們應該堅決的舍棄。如特權思想,官本位思想,臣民文化思想,家長制以及男尊女卑思想,封建迷信活動等,傳統中的這些糟粕非常容易侵蝕大學生的心靈,敗壞校園風氣,阻礙高校文化的健康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文化評價標準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的揚棄,吸收其合積極理的成分,批判舍棄其消極腐朽的成分,幫助大學生確立科學合理的文化價值觀。
(2)對西方落后的文化思潮進行堅決抵制西方落后的文化思潮主要體現在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為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把他人當做實現自己利益的棋子,為了個人利益不惜犧牲他人、社會、國家的利益。極端個人主義是現實生活中人們以權謀私、違法犯罪、生活腐化墮落的思想根源。拜金主義講究金錢至上,為了獲得金錢不折手段,致使社會中許多人道德淪喪、誠信缺失。享樂主義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認為人生的意義和目的就是享樂。享樂主義的泛濫必然導致人們精神上的空虛、經濟的畸形發展和社會矛盾的激化。隨著對外開放領域的擴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到來,這些思潮大量涌入我國,使人們原有的思想觀念受到侵蝕,對我國文化安全以及社會文化的健康形成了威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發揮其對消極文化的否定選擇功能,將西方落后的文化思潮拒斥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以確保文化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傳播價值
文化傳播是將社會的文化和規范傳遞給個人,并使這種文化和規范內化為個人行為準則的過程。對于個人而言,接受文化傳播是一種文化學習和社會適應過程,即完成“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角色轉換;對于學校而言,則是將社會文化傳遞給個人的文化傳播過程。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播活動,這種活動把一定社會要求的客觀文化傳播給受教育者,使其成為受教育者的主觀文化。這里的客觀文化是指人類社會現實存在的文化,主觀文化是指社會文化在每個個體頭腦中的表現形式。正是教育的這種把客觀文化轉變為主觀文化的功能,使人類創造的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傳播過程不僅包括科學知識的傳播,還包括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倫理道德規范的傳播。
1.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我國是具有主導性的意識形態,它是由各種具體的社會意識形式構成的思想體系,它是對社會進行整合、動員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對于政治經濟的穩定發展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具有明確的政治性和目的性,體現我們國家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判斷標準,它的傳播需要一些特定的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得以傳播和發展的重要途徑,它能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的社會化,增加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可和適應。就個人而言,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得到社會的認同,實現個人的社會化,就必須接受該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當前,我國社會多種思潮并存,各種非社會主義的思想對主導意識形態形成了強烈沖擊。我們只有加強批判異己的意識形態,使更多的人認同和接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才能鞏固其指導地位,這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有效吸收和整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三種文化資源凝練而成的?!盵1]它是體現國家、社會、個人三位一體價值追求的理念,是當今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核心內容。在實踐中向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入腦入心,使其合理性得到大學生的廣泛認可,是大學生接受政治社會化、形成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和社會行動的重要方式,這對維系社會穩定發展有重要作用。
2.傳播倫理道德規范
倫理道德是一個復合詞,它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內在的價值理想,一是外在的行為規范。倫理道德是處理人與客觀世界相互關系、維持社會正常運行所應遵守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在現實中,社會要求與人們的自我意識、自我要求總是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由此必然產生各種問題和矛盾,這就需要用一定的倫理道德來調整人們的行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倫理道德規范。例如,資本主義倫理道德與社會主義倫理道德有相似之處,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在資本主義社會,學校教育向學生傳播的倫理道德規范中積極的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如德國學者馬克思·韋伯在他的成名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指出的,人們的勤勞、節儉、誠實是早期西方社會成功的三個重要條件。這無疑是資本主義道德中積極的一面,也是符合我們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的。但對于資本主義倫理道德中消極的方面,我們則要堅決的批判和舍棄。在我國,社會主義倫理道德規范包括對社會、職業、家庭等各個方面的道德規范,它繼承了我國歷史上形成的優良道德傳統,是適應我國國情的新型道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向大學生傳播倫理道德規范,使他們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行為,從而實現道德的社會化。但“當前中國普遍存在價值判斷與價值行為脫節的現象,縮小應然和實然的差異……顯得尤為重要?!盵2]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部分學生行為失范現象嚴重,“好學生”不一定是“好公民”的情況也真實存在。面對這種情況,為了避免大學生把聰明才智用在與社會發展相反的方向,高校必須加大倫理規范、職業道德的教育力度,有必要促使大學生將社會要求內化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并通過道德實踐使其成為自身的行為習慣。這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對全體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也有重要促進作用。所以,必須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傳播價值,實現倫理道德規范對大學生的有效傳播。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價值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類型的文化經過吸收、融合、涵化而達到一體化的過程。經過文化整合,不同類型的文化逐步融合成一個新的文化形態。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眼光逐漸從狹隘的視野中擺脫出來,把不同類型的文化作為自己的關注對象,社會文化表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就要求我們對社會中的多元文化進行有效整合,以建立更加積極、有活力的文化形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整合不同類型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一是將主流文化滲透到各種亞文化中。
1.整合不同類型文化中的合理成分
當今中國的社會文化呈現出多元碰撞和融合的趨勢。既有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同時還存在著許多不同類型的文化。如以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工業文明為背景的西方文化,以后工業社會為背景的后現代文化,以及大眾文化、精英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等。這些不同類型的文化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在高校校園中,由此對大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影響:優秀傳統文化對塑造大學生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但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也容易腐蝕大學生的心靈,滋生他們不良的習慣;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的新奇感和獵奇感,容易使其失去文化判斷力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借助市場和大眾傳媒迅速擴展的大眾文化,迎合了大學生的娛樂需求,將精英文化的生存空間不斷壓縮,并對主流文化形成沖擊;以宿舍文化、消費文化、網絡文化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雖然體現了大學生的活力和激情,但其中也出現了一些顛倒是非、榮辱、美丑的情況。
這些現象的存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對不同類型的文化進行整合,保證校園文化的和諧發展和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吸收不同類型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實現文化的共生共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的目標。一是將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融入現代文化,用現代化的理念和文化發展模式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開拓優秀傳統文化的運用范圍和表現形式,增強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適應性。二是對西方文化進行改造,要抵制西方文化腐朽的和反社會主義的一面,吸收和借鑒西方文化中的先進成分,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三是借鑒宿舍文化、消費文化、網絡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傳播途徑和方式,將非主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整合到主流文化建設中。四是克服大眾文化娛樂化、世俗化、低俗化的趨勢,將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進行整合,增加大眾文化的高雅程度,以此提高大學生的文化鑒別力和文化品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對不同類型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整合過程,也是促進自身發展的過程。
2.將主流文化滲透到各種亞文化中
主流文化是每個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起積極作用的文化。在社會主流文化以外,還有各種類型的亞文化,亞文化是社會局部的文化,是主流文化的補充。亞文化與主流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是某些群體特有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語言表達方式。當今社會的亞文化主要包括:社區文化、家庭文化、校園文化、青年文化、同輩群體文化等。而每一種亞文化的表現形式又是多種多樣的,如校園文化具體表現為宿舍文化、消費文化、網絡文化、日常俚語文化等。這些不同類型的亞文化又可分為健康的亞文化、復雜的亞文化、不良的亞文化。健康的亞文化與社會主流文化方向一致,對群體成員能產生積極影響;不良的亞文化與主流文化方向不一致,對群體成員產生負面的影響;復雜的亞文化居于二者之間。因為亞文化的類型和每一種亞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有必要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價值,吸收各種亞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并用主流文化來指導亞文化的發展。
高校要提倡符合主流文化方向、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文明的行為習慣、塑造高尚人格的亞文化,并促進這部分亞文化和主流文化相互融合。不良的亞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在各種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強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優秀思想的作用,用更高級別的主流文化去改造不良的亞文化。將主流文化滲透到亞文化中,引導不良的亞文化向健康的亞文化方向發展。如對學校宿舍、網絡、消費等方面的不良亞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文化滲透,開展各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大學生的文化鑒賞能力和文化品位,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與主流文化相符合。在文化滲透過程中,引導各種亞文化與社會文化發展方向一致,使各種亞文化既保持自身特性的同時,又滿足大學生文化發展的需要。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創造價值
文化創造是在文化傳播和繼承基礎上的創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創造功能是教育實踐活動獲得良好效果的保證,也是推動學校文化發展的動力。能否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衡量文化創造能力的根本標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實踐方式,具有較高的文化創造價值:一是對文化本身的創造價值,即創造先進文化,建構大學精神;一是對大學生個體文化的塑造價值,即培養創造性品格,造就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的人才。
1.創造先進文化,建構大學精神
先進文化是指完整的體現了特定社會的基本情況,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反映歷史發展趨勢的文化。在我國,高校要創造先進文化就是要創造能適應國家建設需要的文化。要促進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不僅要求我們努力提高社會生產力,為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物質條件;還要求我們努力創造先進文化,為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適合的文化條件。正如馬克思所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3]但任何一種先進文化都是相對的,要保持文化的先進性,就必須不斷推進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先進性是相對而言的,也需要不斷的創新發展。學校教育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有效方法,要實現這個教育目的,就必須努力創造先進文化,這既是高校的歷史使命,又是其文化創造價值的實際展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進文化創造,主要是通過引導先進文化的發展和自身理論的更新實現的。引導先進文化發展,表現為堅持用主旋律指導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激發文化創造的活力。自身理論的更新,表現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參與政治文化的創造過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容、方法等的更新,理論創新是先進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理論創新也是實現文化創造價值的必要前提。
大學精神是高等學校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體現學校文化氣質、文化氛圍的優秀成果。大學精神主要包括:科學精神、創新精神、批判精神、人文關懷精神等。大學精神的建構本質上是一個文化創造問題,經過百余年歷史的積淀,我國大學精神的整體框架已初步確立,但其對于大學生精神堡壘的作用還略顯不足,無法滿足大學生對現代大學應有精神的期待。因此,每所大學都應該積極創造符合自身條件、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精神文化。雖然每所大學都有不同的精神特質,但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創造功能參與大學精神的塑造與建構,卻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通過各種文化實踐活動,引領和指導大學精神的發展方向,并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將校訓、校歌、學風、優良傳統等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潛移默化的傳播給大學生,使他們不間斷的受到大學精神的熏陶,從中感知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形成優良的作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并以此作為基礎,建構更為厚重的大學精神。
2.培養創造品格,造就創新人才
創造品格是較高創造力的人具有的不同于一般人的智力品質和個性心理品質,創造品格是人們通過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逐漸形成的穩定的精神特質。創造品格主要表現為敏銳的洞察力,獨特的想象力,強烈的創造熱情,穩定的創造情緒,強烈的進取心、求知欲,廣泛的興趣愛好,堅韌不拔的精神,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等。創造品格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單純的智力因素,而是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結果,而且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很大的穩定性,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有重大影響。培養大學生形成較高的創造品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堅持的一個重要目標。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人們思想道德品質的活動,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是人才創造品格形成的關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實踐中可以培養大學生堅定的精神追求,強烈的責任感,良好的行為習慣,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等,這也是造就創新人才的必要條件。
當代大學生承擔著建設現代化強國和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的歷史重任,需要有足夠的智慧應對未來難以預料的各種問題。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全方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特別是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百折不饒的堅強意志,幫助大學生選擇適合自身情況和社會需要的成才目標,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對事物的批判精神,調動其參與社會文化創造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建忠.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結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31.
[2]王濱,韓紅蕊.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價值判斷和價值行為的整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責任編輯: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