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儀式感視域下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徑研究

2018-05-21 11:24:18馬婷婷林美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關鍵詞:儀式感文化自信

馬婷婷 林美卿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種文化心態,也是一種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儀式感是文化自信形成的內在“驅力”和標識,是文化自信的展演和情感“在場”。用儀式感連結青年成長中重要的思想和生命節點、構建日常的生活范式、充實虛擬的網絡空間,架構起培育文化自信的結構性網絡,讓文化自信能展演能表達,能看見亦能被感知,是培育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一條切實可行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儀式感;青年;文化自信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20

中圖分類號:G4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7)05-0097-05

一、文化自信的生成機制

文化自信是一種對文化的身份和價值認同,是對文化生命力和發展前景的執著信念、對延續文化血脈的自覺擔當;文化自信還是一種情感依歸,它源于內心深層次的情感需要,是構筑精神家園的基石和民族凝聚力的依托;文化自信更是一種信仰,既是對文化核心價值的道德信仰,也表現為對文化象征符號的虔誠與敬畏,具有不容詆毀褻瀆的神圣性和崇高性。

文化自信既是信念、情感、信仰的內化,也是一種外在可視化的存在,它形成于日常生活的經驗沉淀,是人們衣食住行、迎來送往和風俗習慣的生活化呈現。由此,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應立足于自信心態的生成機制,著眼于生活的微觀視野,關注青年的自我意識和情緒體驗。

自信是一種穩定性的心理特征,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Bandura)稱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個體對自身成功應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價。自信心態的建立要考慮社會變量,自信“來源于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其次是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再次是生存的樂趣與勇氣;最后是做事的經歷感知、體會與反思。”[1]文化自信是對文化身份和價值的自覺心理認同,亦應該在文化體驗過程中自覺產生,要經過文化的認知、感受、接納、認同、反思等階段。

由此可見,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理想方式應該是:將抽象性、凝練性、隱喻性的價值觀和各種文化形態進行創造性轉化,經由一定媒介或途徑融入個體生命成長歷程中,浸潤在日常生活細節中,讓青年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滿足一定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從對文化的認知、感受上升到對文化的接納和高度認同;同時,青年對文化的認同和反思也會不自覺地以各種方式呈現出來,形成伴隨其成長的文化記憶,文化記憶不斷滾動再現,情感體驗反復獲得,情感能量的持續累積促使文化因子日益深入骨髓,文化自信得以牢固樹立。

在這個過程中,對文化自信形成起到關鍵作用的、由某種儀式或行為帶來的滲進價值表征、且能滿足青年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情感體驗,用一個流行詞匯來描述就是儀式感。

二、儀式感及其在培育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1.儀式感辨析

近年來,“儀式感”成為引領青年生活的時尚熱詞,《喚醒傳統節日的儀式感》《你無趣是因為少了儀式感》《請別弄丟儀式感》等文章頻見媒體網絡,尋找生活中的儀式感成為一種生活態度,青年發出了這樣的宣言:“一個人也要好好地喝茶。……兩個人的晚餐會因為一張餐巾變得浪漫”,他們認為“儀式感對于生活的意義就在于,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里看似無趣的事情”[2]。

到底什么是儀式感呢?歐美人類學學者很早就對儀式展開研究,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儀式感”一詞,但對儀式中的情感體驗不乏深入研究,例如蘭德爾·柯林斯在“互動儀式鏈”理論中提出“情感能量”[3]一詞,指代儀式中產生的共同情緒或情感共鳴。在國內,儀式感似乎剛剛進入學術視野,對“儀式感”的界定尚不明確,例如,有學者認為儀式感是與心靈產生某種呼應的主體內在的感性活動,同時又滲透著與之對應的恐懼感、道德感、和諧感等具有價值表征意義的情感體驗[4];儀式的味道是儀式感在生活世界中最直觀的表現,人們內心對儀式的精神性需求就是儀式感[5]。

目前對儀式感的界定多集中于儀式場域,而在儀式感發軔的生活實際中,儀式感卻并不局限于常規儀式。儀式感應當覆蓋兩個領域,一是指在儀式場域中,人們融入儀式情境所產生的心理感受或情感體驗。二是指在非儀式場域“擬儀式”般的主觀態度和體驗。它是一種生活理念和姿態,也是一種自我約束和個性表達。

與前者相比,后者表現形態更加多重、涉及領域更為寬泛。前者多指向集體儀式,后者更加突出個體行為和自我心靈投射。一直以來,一些學校儀式往往過分追求整齊劃一和高度的政治化、形式化,存在“目的模糊、程序失范、形式扭曲、符號缺失和內容闕如等問題”[6]。學校集體儀式魅力的衰落,是青年強烈追尋生活儀式感的動因之一,他們希冀營造生活儀式感獲得相應的生命體驗,以填補人生儀式的空缺。

儀式感可以在儀式場域和非儀式場域中獲得。在儀式場域中,成功的儀式能夠通過象征、符號、聲音、色彩等元素的運用,創建具有強烈感染力的文化磁場,營造出超脫日常生活、跨越時空的情境氛圍來喚醒儀式感。

而在非儀式場域中,生活中的儀式感多指向個體行為,是一種主動的精神性需求,雖然對行為主體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出了較高要求,但并不需要完整嚴格的程式規范就可以獲得,例如對平凡生活的一種不同尋常地“打扮”,對某一時刻的特殊渡過等。

2.儀式感是文化自信形成的內在“驅力”和標識

儀式感是一種感官體驗的升華,能在人們內心深處不斷激蕩回響,對人的心性結構、思想認知、情感氣質等產生關鍵影響。如果說文化自信的形成需要經過文化認知、感受、接納、認同、反思等幾個階段,那么,儀式感是一個催化劑或助燃劑,它能起到心理學上的“驅力”作用,促使行為主體從文化認知向文化認同階段過渡。

從一定程度上說,儀式感是衡量文化自信形成的主觀尺度,它好比莊子“入夢”、僧人入定或演員入戲,儀式感越強烈,對文化接納的主動性越強烈,對文化價值的認同度越高。可以說,儀式感的被喚醒昭示著文化自信心態的初步形成。

無論是在儀式還是生活場域,儀式感都對文化自信的形成起著重要的標識性作用。在一個儀式場域中,儀式“先天具有以‘互滲律為基礎的人類想象和情感體驗”[7],想象和情感體驗的程度決定了儀式的成效,決定了儀式的意義賦予能否得到承認。由此,儀式感是儀式的核心和靈魂,是儀式得以存續的生命力。對一場特定的文化儀式來說,儀式感決定了其所要表現或傳遞的文化符號及精神內核,能否得到最終的認同和接納。

而在一個非儀式的生活場域中,儀式感體現的是一種對文化的尊重和敬畏,是文化記憶和民族基因在行為和態度上的“擬儀式”般的體現。追尋或營造儀式感,以行為主體對文化形態的高度接納和認可為前提,行為主體堅信文化價值能夠通過某種方式展演出來,進而滿足自身的感官和精神需求。

3.儀式感是文化自信的展演和情感“在場”

儀式感,把厚重、博大的文化習俗,提煉出可以品嘗的“味道”,讓虛擬、無形的文化自信,成為可“感”化的存在。它是文化自信的情感“在場”,它讓文化自信得以直觀呈現,成為深厚持久的精神力量,并散發出強大氣場,使文化自信心態得到廣泛暈染和傳遞。

其一,文化自信不只是一句口號一個理論,它需要踐行,亦能夠展演。它植根于衣食住行、迎來送往和風俗習慣,借助各種文學藝術形式如小說戲劇、依靠各種媒介傳播如網絡電視等得到展演和表達,但這種展演和表達不應是刻板的、單調的流程過場,而應是情感“在場”的儀式或行為,不一定華麗、盛大,也許是日常瑣事、細微瞬間,卻能“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8]例如,晚會或表演的帷幕拉開、節日慶典啟動時的光影變幻、器樂演奏前的專注鄭重、參觀展覽時的凝重莊敬,以及在觀看比賽時臉上涂抹紅旗圖案的油彩、閱讀時調整柔和的光線、用餐時使用獨特紋飾的瓷器等等,都在共同傳達著一種對文化的喜愛、溫情和敬意。儀式感表達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讓儀式感更加生動和多元,在情感“在場”的循環往復中,情感能量持續累積,文化自信變得飽滿、溫厚而持久。

其二,儀式感讓文化自信心態得到暈染和傳遞,使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以書法藝術為例,在中國,書寫、書法被賦予了許多深層次意義,它不僅是文化表征,也象征品格和個性,體現審美和品味。每一年,陜西師范大學都會邀請老教授們用毛筆字手寫錄取通知書,一群接近耄耋之年的老教授們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集中在一起,用筆墨丹青,認真專注地書寫每一個名字,猶如一場生動演繹的文化傳承儀式,尤其是在這個鍵盤時代,傳統書寫的儀式感顯得尤為強烈。不再是平常的印刷體,而是芝蘭生香、樸茂工穩,每個字都顯得與眾不同。儀式感正是在傳遞著這種“與眾不同”,傳遞著長者對后輩的殷殷心意、尊重和期許,亦傳遞著對中華書法文化的高度自信。收到通知書的學生有的珍而藏之,有的提筆練字,可見,文化自信得到了共鳴、文化得到了傳承。

儀式感為文化發展找到了一條創新路徑,為文化傳承找到了嶄新的生存空間。尤其對傳統文化而言,這是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新路。時代在發展,文化要創新,汲取傳統文化營養“具有突出的時代意蘊”[9],“儒學的現代出路在于日常人生化”[10],文化的傳承則有賴于當代青年。例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愛上中國的傳統服飾,他們成立漢服協會,在清明時節身著漢服,吟唱楚辭《國殤》,祭奠亡魂,緬懷先烈;一些青年尤其鐘愛國學傳統,在業余時間鉆研茶道,在端午節艾草熏衣、蘭湯凈身,在閑暇時沐浴焚香、撫琴賞菊、尋幽聽雨……雖然有些行為略顯浮夸稚嫩,缺乏足夠的內涵支撐,卻是文化自信的勇敢展示,值得我們適時地關注和引導。

總之,儀式感體現了對外部世界的一種認知,是象征、是標點;體現了對生活的隔離或超越,是世俗的對立或升華;體現了對精神世界的需求,是熱情、亦是憩息;體現了全身心的投入,是自律、是約束……而這些,都意味著對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意味著對文化精神和價值的永恒追求。

三、用儀式感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路徑

用儀式感連結外在文化形態、青年內心情感世界和多重生活實際,正確把握青年成長中的思想和生命節點,關注青年真實和虛擬的生活世界,架構起文化自信的結構性網絡,讓文化自信能展演能表達、能看見亦能被感知,是培育文化自信的一條切實可行的有效路徑。

1.用儀式感連結重要的思想與生命節點

青年的文化認知、思維邏輯、理想信念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要經過許多環節、涵蓋多重層次;青年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成年、就業、戀愛、婚姻、為人父母、親友死亡等大的生命節點,也會遇到類似第一次演講、第一份工作、第一個大客戶、第一次跳槽等小的生活轉折。因此,文化自信的培育應該以青年信仰成長的政治儀式為“綱”,以生命成長的“過渡儀式”為“目”,綱舉目張、相輔相成:

一是用政治儀式連結起青年思維發展、信仰成長中的節點(如“二元論、相對性、約定性”[11]等思維發展階段及“接觸、摹仿、學習、反思、深化”[12]等各個認知環節),建構針對不同思維認知階段的儀式類型,逐步提高青年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和政治文化建設的使命感,培養他們對黨和國家民族的崇敬、熱愛之情,最終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

二是用“通過儀式”(過渡儀式)連接起青年生命成長中的大小節點,賦予其標志性的結構意義。在青年的成年、入黨團、畢業、就業等關鍵生命節點上,建構一些以責任、獨立、自主為主題的儀式環節,讓青年在各個人生關口找到心靈支撐,明確身份和責任轉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用儀式感構建日常的生活范式

除了用儀式連結青年成長中的重要節點,還應適時引導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儀式感,構建依托不同文化形態的生活范式,讓文化自信充分地展演和表達在生活細節之中。

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也是一種自我約束和個性表達,它能給人一種自我暗示,提升行為主體的自我關注度;生活儀式感也是一種對美的感知,是對道德感、秩序感、和諧感的生活體驗,它能讓人從最初的感官愉悅上升到對深層次的美善及德性的認同;青年成長過程中需要一種秩序和規則來理解和規劃日常生活,儀式感契合青年的現世生活需求,它能有效填補過度娛樂消費帶來的精神空虛,對提升青年生存質量,提高對生命意義的認知都大有裨益。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消費生活水平在短期內大幅度提高,然而多年來文化傳承的代際中斷造成的后果卻一直延續,當代青年一代對傳統文化生活和文明教養缺乏興趣和了解渠道,歐美世界“紳士”、“淑女”等貴族文化恰如其時地填補了這一空缺,很快占據了審美制高點。例如,一些青年很是推崇電影《蒂凡尼的早餐》里女主角的生活方式——“穿著黑色小禮服,戴著假珠寶,在蒂凡尼精美的櫥窗前,慢慢地將早餐吃完,可頌面包與熱咖啡,宛若變成盛宴。”[13]其實,這種生活態度或方式不過是給青年提供了愉悅美妙的“感覺極”,充實了他們對優雅精致生活的想象空間而已。針對這種文化傾向,我們不要輕易冠以崇洋標簽,對所謂“文化殖民”大加批判,更無需妄自菲薄,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化典籍浩如煙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更是生機蓬勃、百花爭艷,完全可以滿足當代青年對文明素養、品質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當代文化學者,可以多從中華文化各種形態中提煉出內涵豐富、積極健康、情趣高雅、彰顯個性的生活范式,“注重加強精英文化塑造”[14],多關注青年的飲食家居、社交職場、休閑娛樂等領域,指向青年衣食住行、起居坐臥、舉止應對等生活細節,引導青年從中獲得美、愉悅、責任、秩序、和諧的情感體驗,讓儀式感成為一種生活理念和精神動力,讓文化自信通過儀式感植根并呈現于廣泛的日常生活當中。

3.用儀式感充實虛擬的網絡空間

一般來講,儀式需要在現實空間中才能進行,但是在這樣一個微時代、新媒體時代,網絡也為青年提供了一個“互動儀式”的虛擬空間。美國人類學家蘭德爾·柯林斯認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身體在場、對局外人設定了界限、共同關注焦點、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構成了互動儀式”[15]。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大量的虛擬社群有著共同關注的話題或崇拜對象,他們針對電視或網絡直播節目,利用百度貼吧、微信、微博、知乎等途徑,不厭其煩地議論、轉帖、發彈幕,即時分享共同的情感體驗,排斥持有異見的網絡成員,體現出極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些特征表明即使不是身體在場,虛擬在場也構成了一個個互動儀式鏈,營造出強烈的網絡儀式感。

例如,近年一些主旋律電影《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戰狼2》等都在青年當中掀起陣陣議論熱潮,他們在朋友圈不斷分享轉發刷屏,有網友在知乎平臺跟帖說:“(《湄公河行動》)沒有任何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一個如同鋼鐵洪流的集體。……這就是我們‘中國大片所輸出的價值觀”[16]。《戰狼2》放映后,“熱血”、“燃”、“感動”、“過癮”成為豆瓣使用頻率最高的詞組,這些評價的排列組合,構成一種特殊的網絡儀式。

可見,文化自信也能“燃燒”在青年生活的虛擬世界,在網絡儀式中“展演”地熠熠生輝。因此,在虛擬社群、微社交、微傳播等領域,利用青年關注熱播劇集及社會熱點的契機,加強文化引導和宣傳,將核心價值觀和各種文化形態轉化為表征符號及規范準則,創造性地融入網絡世界,引導網絡新生代通過“虛擬在場”獲得榮譽感、存在感、安全感、歸屬感等情感體驗,這亦是培養和強化青年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四、踐行培育路徑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構建培育文化自信的合力

青年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同創新,形成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支撐的良好態勢,構建培育文化自信的合力。

其一,充滿儀式感的家庭教育是青年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石。注重儀式感的家庭,能夠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讓青年從小徜徉在文藝氣息中感受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認知,樹立正確的文化觀。

其二,結構合理的學校儀式教育是青年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陣地。以集體儀式為主體的學校儀式教育體系是對國家的歷史文化、體制結構、倫理道德的濃縮展示,能夠滲入集體心理層面構建一個充滿象征的意義世界,讓民族文化基因植根于青年內心深處。

其三,社會教育則為青年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廣闊舞臺和多重渠道。政府、城鎮社區、團體主導的各類教育儀式活動,傳媒影視、網絡平臺、各類生活圈的文化展演,都對青年文化認同心理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

2.以儀式感為中心,加強儀式的傳承和創新

其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意會性、模糊性、隱喻性等特點容易造成儀式傳承中的釋讀障礙。借助寓意、比喻和形象來理解的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象征符號,但是很多文化形態的實質意義湮滅不存,徒留下浮于表面的符號意義——失去“禮”之體的“儀”之用,容易變成“無思想的行為”[17]。象征符號遠離現世生活,自然也就削弱了儀式功能,導致儀式構建中出現主題不明、程序失范、符號模糊、形式化等問題。

其二,革命文化的歷史性、政治性等特點,使政治儀式激起情感共振成為最大難題。例如,祭掃先烈、入黨宣誓等政治儀式的有效開展,需要以喚起人們遙遠的歷史記憶為前提,要求儀式參與者能夠通過對歷史情境的回放,激發共時性和共在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振和政治認同。然而當代青年對革命文化的認知多以教科書為基礎,平面化、樣板化、概念化,難以產生時空的代入感和情感的共時性。此外,革命文化的紅色鄉土特性導致政治儀式趨向單一化、程式化,不易滿足當代青年對儀式層次性、豐富性的要求,而一直以來革命文化固化的宣教模式,也造成了儀式的低效和濫用。

因此,針對當前儀式育德效用不顯的現實困境,儀式設計者應立足于人類的共同情感,在“了解角色需求、尋找儀式原型”[18]的基礎上,充分吸收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美學理念,借助“情境”、“移情”等理論或觀點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史記·禮書》),多關注當代青年特性,充分尊重青年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構建內在情感價值依托,找到情感共鳴的基礎,激發參與主體的儀式感,讓儀式感喚起青年內心深處對文化形態的接納、認同、反思和重構。

3.以文化要素的有效利用為手段,突出儀式感的營造

“一個儀式就是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一個用感性手段作為意義符號的象征體系”[19],儀式設計者可以多從中華文化形態和中國精神中,大力挖掘契合當代想象和青年認同的文化象征符號,著力強化文化符號從“感覺極”向“理念極”轉化。同時,有效利用聲光要素,充分發揮聲音符號“宣揚政治價值、振奮政治情感、塑造政治文化以及實施政治教化”[19]的功能,注意空間布局、背景標語、服裝儀態等有機元素的融會貫通,力爭建構起一個個超越時空的巨大“情緒場”,塑造出浸入式的“歡騰”效果,讓儀式感在培育青年文化自信中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參考文獻

[1]劉冬梅,孔德英.心理學基礎與應用[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95.

[2][13]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EB/OL].[2016-11-05]. http://news.gmw.cn/2016-10/31/content_22739040.htm.

[3][15]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72. 79.

[4][7]崔露什.儀式感的現代性闡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5]王曉丹,論旅游中的儀式與儀式感[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6]喬凱.儀式育德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14.

[8]圣·埃克蘇佩里.小王子[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4:87.

[9]肖喚元,秦龍.論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115.

[10]余英時.現代儒學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44.

[11]張改葉,白劍波,郭玉琴.大學生心理健康讀本[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100.

[12]李東坡.青年信仰的生成機制、發展規律與危機消解[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1):19.

[14]張妍,李慶霞.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園“意義”層面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118.

[16]鄒雅婷.<湄公河行動>點燃網友愛國情[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10-14(9).

[17]C.Bell. Ritual Theory, Ritual Practice[M].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19.

[18]余清臣.學校文化的載體:儀式建設[J].教育科學研究,2005(8):24.

[19]薛藝兵.神圣的娛樂——中國民間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人類學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2.

[20]王海洲.試析政治儀式中的聲音符號及其象征意義[J].天津社會科學,2011(3):55.

[責任編輯:龐達]

猜你喜歡
儀式感文化自信
成長路上,別忘記“儀式感”
家庭百事通(2017年3期)2017-03-14 16:35:48
《小王子》的光芒照亮整個荒原
戲劇之家(2017年1期)2017-02-05 15:01:59
論互聯網時代廣告實踐教學中的儀式感營造
東方教育(2016年7期)2017-01-17 20:39:44
融媒體時代如何踐行基層群眾文化自信
祖國(2016年20期)2016-12-12 18:44:33
淺析習近平“文化自信”的四個維度
山東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09:20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聲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23:12
師之大愛—————三尺講臺鑄輝煌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35:36
安托南·阿爾托對后現代戲劇的影響探微
戲劇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0:08:09
少年成長的儀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91在线中文| 亚洲综合色婷婷| 久久中文电影| 精品视频91|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亚洲 成人国产|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日日拍夜夜操|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精品视频3p|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91视频精品| 激情综合图区| 91亚洲视频下载|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婷婷中文在线|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伊人色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久久精品丝袜|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日本a级免费|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网| 午夜小视频在线|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中文字幕va| 亚洲三级色|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无码福利视频| 99资源在线| 午夜影院a级片| 精品人妻AV区|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国产特一级毛片| 少妇精品网站| 欧美成人区|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青青草综合网|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