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霞 吳高莉 馮敏
醫學微生物學是研究與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致病機制、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微生物學檢查方法以及防治原則等的一門基礎課程,同時也是聯系臨床課程的橋梁課程。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學好本課程對于將來學習內科學、外科學、傳染病學、婦產科學等臨床課程至關重要。然而,傳統教學中本課程評價環節的落后,始終成為制約教學質量提高和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原因。
傳統的評價體系僅僅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考試成績只包括紙質考試成績和實驗成績,且以紙質成績為主,占總成績的80%;實驗成績由實驗報告書寫情況、出勤率和實驗理論考試三部分組成,占總成績的20%。這樣的評價體系嚴重地降低了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本門課的積極性。許多學生為了應付考試,采用死記硬背為主的學習方法,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理論知識掌握得不牢固。
形成性評價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多次對學生實施評價,并以此改進教學,使學生能掌握所學知識而進行的一種系統性評價,它注重及時反饋,用以強化和改進學生的學習。
目前,筆者所在教研室和實驗室采用形成性評價作為新的評價方式,結合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等幾個方面,進行集體討論,將理論課時調整為30學時,3學時一次課,總共10次課,其中9次為理論授課,1次作為病案討論;實驗課時調整為16學時,4學時一次,總共4次。形成性評價具體的實施方案包括:①考核內容包括課堂考勤、課堂選擇題測驗、課堂隨機提問、課堂病案討論、課外分階段作業、實驗考勤、實驗報告、實驗平時操作和實驗考試等。②理論課上隨機考勤2次,占4%,教師具體記錄當次學生到課情況。課堂測試方面,根據各個章節具體學時分布選擇題目。包括單選題40個,多選題10個,共占4%;教師課堂隨機提問,并隨機抽取學生回答問題,根據答題情況了解學生是否提前預習和課后按時復習,進而查看學生課堂上學習的具體情況;教學過程中開展一次課堂病案討論,占10%。教師提前幾周給病案,在整個病案中有10個問題。全班分為4個大組,每個大組分為6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1~2個思考題。為了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各項具體的過程均給予評分。其中學生課外利用網絡和圖書館資源,收集、整理、分析資料,課件制作(8分),語言表達能力(8分),討論是否積極(8分),討論的效果如何(8分),小組成員協作精神(10分),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正確表達觀點(20分),分析問題具體、全面、思路清晰、答案詳盡(20分)。課后,學生和教師根據各個指標評價,然后各取50%,作為病案討論的總成績[2];課外作業2次,以簡答題為主,占4%,檢查了學生當前階段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③實驗方面:實驗考勤為4%;平時的操作為4%;實驗報告總共3次,等級分為A、B、C,為3%;實驗考試為5%,包括實驗理論考核和實驗操作考試。
通過形成性評價體系的建立,教師將多種教學手段應用到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改革中去,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此外也初步培養了本科醫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趙德成.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是什么及如何推進[J].教育科學研究,2013(3):47-51.
[2]吳高莉,劉西霞.形成性評價在醫學課程考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實踐,2017(1).
[3]聶永梅,姚巧玲,李俊紅,等.論形成性評價與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科技視界,2016(20).
[4]曹 妍,祁贊梅,曹雅明.形成性評價在醫學教育中應用現狀與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