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業批改的有效性,不僅僅包括對作業正誤的判斷,還應該包括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以及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方向的引領,達到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增長,學習自信心的樹立,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小學數學作業批改中巧用評語能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它能成為學生發展的“催化劑”。
關鍵詞:作業;批改;評語;有效
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批閱學生作業是教學工作的一個常規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作業的批改中,我們習慣于用“√”“×”來評判正誤,采用百分制量分。這種做法在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判斷解題正誤,比較學習差異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勵性,評價結果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評價一個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習潛力。單純地用“√”和“×”來評價學習思維、學習成績,影響師生之間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而利用評語就完全是另一番景況。評語,是一種作業批閱的方式,便于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業中的優缺點,好的評語,還可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方向,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達到學生各方面和諧統一的進步。將評語引入數學作業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 指導方法,激發興趣,強化動機
當學生作業中出現審題、計算、觀察、分析、判斷等方面的錯誤時,老師可以利用評語進行方法指導,讓學生理解正確的解題方法。如:“先找準數量關系式”“第二步該干什么”等評語,實際是引導學生思考的路線。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改正。根據指導,學生不僅找到了錯在哪里,而且知道怎么錯的,怎么改正。恰當的評語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如:“方法太好了,可要細心哦!”“你肯定有高招,因為你是我的驕傲!”“思路不錯,繼續努力!”“今天的作業做得很漂亮”等。
不責罵質量特別差的作業本,相反,應盡量地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用鼓勵的評語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你能行!”“你的進步很大,因為你付出了勞動。”“今天上課你很認真,所以作業做得更好了,繼續努力!”“有進步,老師希望你更進一步!”“方法正確,稍有粗心,望細心些!”這種帶感情色彩的評語使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關愛,充滿了希望,從而會逐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對學生的錯或對要進行適當的評價和鼓勵,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成功和失敗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二、 積極引導,拓寬思路,自主創新
評語,不僅要反映學生解題的正誤,對學生進行恰當地學法指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一個好老師,還要在評語中注重開發學生的智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通過積極引導,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利用評語適當給予啟發,以幫助開發學生的潛能,激活創新意識。如“一題多解”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問題,克服了思維定式的不利因素,開闊思路,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能正確、靈活地解答千變萬化的題型。評語“解得巧、方法妙”能肯定獨特見解的學生。評語“還有更好的解法嗎?”“想想看,還有其他解法嗎?”“想一想,能否找到更加簡便的解法。”“我相信,課余你還會去尋求更好的解法。”這樣的評語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動腦思考,發現問題,做出假設,嘗試驗證,歸納總結,應用,使他們敢于大膽地去想去做,促使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 嚴格要求,積極鼓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學生作業的批改不僅判斷正誤、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還要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評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基礎,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在學生的作業書寫、格式以及算理過程要嚴格把關,這些是體現良好學習習慣的外在標準。及時用恰當的評語指出作業中的不足之處,能使學生很快地加以改正。例如“你很聰明,如果字再寫得好一點,那就更好了!”“結果正確,但格式正確嗎?”“聰明的你,一定能發現簡便方法!”等。對于學生由于粗心出錯,首先要肯定其長處,增強自信,再提出希望,改正缺點。如:“和細心交朋友!”“你的字寫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確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再細心一些,準行!”這樣,一方面不打擊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糾正不良傾向,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學生作業做得又對又好,除了打上“優”外,還加上各種評語展開競賽。如“你好棒!”“太妙了!”“Very good!”對于這些陌生而新鮮的評語,學生充滿了興趣,自然使得學習數學的優勢得到了順勢遷移。當然,寫評語時要簡潔、明了、自然、親切、實事求是,充滿希望、富有啟發性,這樣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數學作業批改中使用評語可以彌補“√”“×”判斷方法的不足,還能從學生解題思路、能力、習慣、情感、品質多方面綜合評價學生作業,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形成,更有利于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評估方式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并在評估過程中體現素質教育。
作者簡介:
蔣體波,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四川省昭覺縣特布洛鄉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