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既然是作文教學,那么語文教師則有指導之責任。教師開展作文教學,特別要抓好導的環節:讓初中學生作文不拘一格;指導好學生交流好素材。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放膽作,寫作文;聯系實際,寫作文;反復修改,寫作文。下得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關鍵詞:初中;作文;教學;啟迪;放膽;不拘一格;開文源
如何讓初中學生有話可寫,這是初中作文教學中值得認真研究的重要問題。但不少學生寫不出像樣的作文,經常在母親的身邊而不能寫好自己的母親,天天在聽語文老師上課卻寫不出語文老師,猶如“光吃桑葉吐不出絲的蠶”。面對這種嚴重的情況,我在教學實踐中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在努力尋求讓中學生有話可寫的正確途徑與方法的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在指導、評判上不要在謀篇布局、構思立意、寫作手法、開頭結尾、起承轉合、語言修辭等方面去作過高的不適當的要求和框點。中學作文中只是“青少年的初學”,打“基礎”。搬出什么“文章作法”之類,只能堵塞學生的話題,窒息“篇”的生機。
一、 啟迪認識,放膽作文
首先聯系生活,引導學生認識作文的本質。人類創造了生活,生活創造了作文,作文又反映了生活。言生活中的事,說心里的話,用文字表達出來,就是作文。其實作文就在自己的心中,就在自己的手中,并非圣人的經典。認識這一點,用以破除學生作文“神秘難為”的思想束縛,解放“作文”思想,把自己變成作文的主人,主動地敘心中之事,言人間之情。尤其要鼓勵學生“敢”字當頭,放膽作文,讓學生放開思路,自由作文,不受文體束縛,也不受篇章束縛,自由表達。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樣寫就怎樣寫,大膽放手,不要怕什么規矩,只要是學生的話,哪怕在教師看來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貴的。學生不僅要寫生活中的真、善、美,還要敢于寫假、惡、丑。生活是色彩斑斕的,作為反映生活的作文也應是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要指導學生多層次、多側面、多角度、多向性地去觀察并表現生活,不要只局限于某一面,否則就是作文中的“誤區”,展不開作文想象的翅膀,達不到“點石成金”的效果。
二、 格而不拘,縱馬馳騁
“格”,即文體樣式。“格”的問題,要會其神而不囿于形。對于寫作的中學生來說,與其讓他們戴著鐐銬跳舞,不如松解“格”的韁繩,讓他們縱馬馳騁在作文內容的廣闊天地里去飛馳。
《語文新課程標準》關于開展好作文教學是這樣強調的:“內容要能夠在教學中明確具體,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從新課標的強調,我們更加清楚了,作文內容要明確具體,要以自己的意思來作表達,就是說作文要有個性,作文時應該自我、自主、自由的表達。針對中學生作文而言,我們教師在作文指導方面,要“格而不拘”就是不能死講形式,學生作文時思想要解放,要引導學生敢于去展開聯想,以豐富的聯想去尋找作文的素材。作文的訓練也不一定天天坐在課堂里,可以組織中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上去,去觀察,去尋找那些作文的素材,去尋找作文的閃光點。
要重“篇”的整體,降低寫作的要求。文章由句、段、篇構成,文以“篇”為主,“篇”以內容取勝,俗話說不怕打胡說只怕沒得說,首先讓中學生知道,寫作就是把自己特別想說的話寫下來,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能寫好,不會寫的字可以問別人,可以用拼音,甚至可以用圖畫代替,只要“具體明確,文從字順”,言之有一定的道理,基本通順,能成“篇”,就算好文或合格。頓挫,只有聲情并茂、和諧動聽的語言,學生聽起來才舒服悅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課堂上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學效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師的課堂語言,規范是基本要求,還要富有形象性。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與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等,按照教學需要把它們引入課堂,以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記憶學到的知識;還可以根據教學進程,根據學生的情緒、反應,隨機應變地穿插一些生動幽默的話語,這樣便可以調節教學節奏,輕松課堂氣氛,也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李燕杰教授曾經說過:“講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動的事例,最感人的情節,要繪聲繪色,要細致刻畫,使聽眾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語文生動形象,就能將抽象的化為具體,深奧的講得淺顯,枯燥的變成風趣。
所以,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要持之以恒地去探索,去實踐,才能真正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總而言之,要讓語文課堂煥發光彩,就應堅守語文教學“本心”,從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去從語文課堂上收獲“強能力”。
三、 置身語境,開拓文源
由于中學生的認識水平較膚淺,寫作能力差,即使所寫的內容都是親歷過的,卻很難寫具體,更談不上生動活潑。若帶他們到自然環境、人文社會中去體驗學文,開拓文章的源泉,能收到如魚得水的效益。教師可以創設寫作情境,讓學生到特定環境中去激發文興,現場作文,練一氣成篇。
如到典型的人文社會中去觸發思考,提高認識,練深化中心,抓住“環保法”實施的契機,開展“人文環保”的征文比賽活動。聽老漁翁的訴說抱怨,看電燒藥炸后漂浮河面死不瞑目的魚兒,面對工廠的烏煙瘴氣,穢水涌流,捧一捧河水看一看,聞一聞——觸發學生思索,這究竟是為什么:除污—環保—生存—發展的主題迅速得到了形成與升華。事后寫出的《我渴望一片藍天》《魚的對話》等文章,不僅內容典型,而且中心鮮明突出。
四、 巧用“話題”,交流素材
將每節課的組織教學談話變為三、五分鐘的“小話題”活動,讓學生廣泛地交流作文素材。“小話題”大體要做到“三要”“五步”。“三要”即要根據教學大綱對年級段的要求,要根據科學的作文教學計劃,要根據長遠打算和分段進行的安排來周密地實施。“五步”即具體的操作程序。一步“早”,提前幾天公布該次的訓練重點和題目;二步“分”,把綜合性的訓練題目分解成若干相關性的序列小話題,如《一個可愛的人》就可分解成“外形”“舉動”“言談”“可愛”“認識交往過程”“對你的影響”等;三步“說”,每節課前說一至幾個小點,要三言兩語,七嘴八舌,面廣真實,鼓勵“放”;四步“引”,于群言堂中,要言不煩地點撥引導,引導學生去吃飽吃好;五步“寫”,水到渠成的氛圍已形成,兩節課的作文先用10分鐘整理腹稿,不打書面草稿,然后伏案不東張西望,不過多地停筆,盡量做到較為連貫流利地當場完成。有了素材的交流和循序漸進地對材料的認識選擇,要求這樣的“寫”,學生是樂此不倦的。
作者簡介:
何素珍,四川省遂寧市,四川省蓬溪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