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材是為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的。因此,教學中,我努力根據單篇的文本特點,巧妙聯系有關的文章,拓寬閱讀材料,整合成“單元閱讀”“整本書閱讀”“主題閱讀”“系列書籍閱讀”等,即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多年的實踐探索,自認為群文閱讀能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閱讀;聯系;語文
一、 單元組合,提高效率
多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是以“篇”進行教學點的,因此有的教師心中沒有單元意識,缺乏對單元教學全程研究。因此出現了耗時低效的現狀,我覺得應把單元的幾篇文章串聯起來,即進行單元教學為好。
(一) 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四篇課文可側重的目標很多,但是本單元的習作是“我最敬佩的一個人”,因此站在習作的角度,讓學生讀四篇課文,探究如下議題“抓住關鍵語句,體會人物的優秀品質,領悟刻畫人物的方法”。這種指向習作的閱讀,增強了學生學習的針對性,直接從所學文章中“取經”,而且不會經過很多“磨難”,試想“現買現賣”馬上獲益的學習方式,哪個孩子不喜歡呢?
(二) 主題整合,拓展閱讀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以“走近毛澤東”為專題,通過對本單元課文的閱讀,毛主席的光輝形象還不能完全“立起來”,我又提供閱讀《毛澤東詩詞》、《兩個紅辣椒》等文章。豐富的材料,學生充分感悟到毛澤東不僅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更是一位偉大的領袖!
二、 以文帶書,激發興趣
學生讀整本書的好處很多,語文素養會得到極大的增強。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難以拿起一本書,有的不能堅持讀完整本書。怎樣讓他們喜歡讀整本書?堅持讀完整本書呢?我覺得最適合的莫過于從教材的單篇課文的學習帶出整本書的閱讀了。
(一) 取內容,促感悟
《冬陽·童年·駱駝隊》,作者是林海英,課文中英子學駱駝咀嚼的形象尤其天真幼稚。這篇文章選自《城南舊事》,小說中的英子有很多類似“駱駝咀嚼”的天真畫面,如學小雞吃米,學金魚喝水等,因此,我把這些片段節選下來提供給學生閱讀。學生在哈哈大笑中,對于英子的天真幼稚有了更深的感悟。自然愛上這本書,自覺地拿起書讀起來。
(二) 串線索,啟思考
《祖父的菜園》選自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如果只是學習這篇課文,學生只能得出這是一個“花園、菜園、果園、樂園”。受文章的局限,孩子們難以再深入思考還是什么“園”了,也就更難以了解蕭紅那悲慘的人生。鑒于此,我進行了《呼蘭河傳》整本書的閱讀教學,請學生深入思考,這個園子對于蕭紅來講是什么“園”?“家園、憶園、夢園、世外桃園……”。“園”的這一線索貫穿始終,令學生讀完整本書,又令學生深入思考,解“園”過程中體會到蕭紅的悲慘人生。
(三) 古今合,化難度
《晏子使楚》中,晏子駁斥楚王侮辱齊國無人的語言描寫,“大伙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云;大伙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挨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這句話非常精彩,但是把這句話和《晏子春秋》對比讀,很快明白了“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接踵”的意思,學生在輕松自然中學會了成語,又誦讀了古文經典,可謂一舉兩得。
三、 以情寄托,加深理解
有的學生雖然手中捧著書,但是往往看“熱鬧”,很多還是“門外漢”。不重細節,欠缺深入理解。但是他們好奇心強,又很重感情,于是巧妙設計,激發學生精心、靜心地讀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 提問題,找答案
在執教《草船借箭》時,我根據孩子們都特別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于是設計了如下問題“諸葛亮還有哪些才干?請大家在《三國演義》中去找答案。”孩子們認真閱讀,而樂此不疲。
(二) 引錯覺,尋原著
在執教《臨死前的嚴監生》一課時,為了使學生閱讀原著《儒林外史》,故意說:“嚴監生的家里一定很窮,在臨死前還那么節約,令老師很佩服”。孩子們“迷茫”的眼神中透露出,雖然不同意我的說法,但是苦于“證據”不足,無法辯倒我。學生們主動的投身閱讀原著中,當然興趣盎然地找來“證據”糾正了我的“歪理”。聽著孩子們的“批判”感到“雖敗猶榮”。
(三) 找自我,多方讀
在學完《卡羅納》后,我推薦學生讀校園生活的書籍,比如《愛的教育》、《草房子》,以及楊紅櫻的校園系列叢書等。這一類書中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學生的同齡人。因此我布置了如下閱讀任務,“在書中找到跟自己性格特征最相近的人物”。學生立刻把自己置身于書的世界中,在書中找自我,興趣高漲,尋找與自己最相近的“那個人”而不斷努力閱讀,讀了大量的書籍。孩子們說好像總是找不到與自己性格最接近的那個人。這正是我要的效果,因為他們仔細讀書了,認真思索了。
四、 系列引領,對比感悟
讀好書,好書所含的“營養”是多種多樣的。正是“長身體階段”的孩子們,所需要和喜歡的書籍也有很多類似之處。所以我把適合學生的好書進行了系列分類,如科幻、百科知識、探險、校園故事、名著、歷史故事等。并采用對比閱讀的方式進行“搭配就餐”,讓他們“吃飽喝足”,并想方設法讓他們“消化與吸收”。
(一) 異中求同
沈石溪動物系列小說,高年級的孩子都愛讀。請孩子們想想這些小說有哪些相同之處?學生置身其中,找相同中感受到的不僅是語言優美,心理活動豐富,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情感熏陶。
(二) 同中存異
狼是一種令人又欽佩又害怕的動物。因此,我請學生讀有關狼的各種題材、體裁的文章,并進行辯論“你認為狼是怎樣的動物”。同樣的“狼”,童話中的“狼”是個“狡猾、殘暴”形象;沈石溪筆下的“狼”代表著“堅韌、奉獻”的母親形象;動物百科中的“狼”,又是“團結、堅持”的動物代表,擔負著維護草原的生態平衡的重要角色。因為閱讀的材料的不同,得出不一樣的認識,也就有了不同的感悟。啟發了學生思維,從中使得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
在群文閱讀的活動中,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激發了閱讀興趣,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速度,讓學生掌握了多樣化的閱讀方法,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我們為師者,用心把學生培養成優秀的閱讀者而努力,為他們終身閱讀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小麗.小學高段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科普童話,2015年25期.
[2]胡桂琴.淺談小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J].中華少年,2015年21期.
作者簡介:
王炳芬,天津市,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