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學”課堂作為一種保證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造意識的教學模式,已為教育工作者熟知并在教學過程中廣泛應用。在問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已有好多很好的經驗和成功的做法可供我們在教學中借鑒。本人在實踐問學課堂的過程中,在達到教學目的之后,把“問學”環節延伸到課外,即“學后問”,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關鍵詞:學生;課堂;學后問
大家都知道問學課堂是在不斷的設疑和解疑中完成的,由一開始師生設疑“走進教材”,到教師引領學生解疑“用好教材”,再隨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學生自己動手去解決問題“完成教材”。但課堂教學僅僅到這個環節是遠遠不夠的,應啟發學生由此及彼引出更多的問題,從而達到“走出教材,超出教材”,不斷地進行深化和拓展,這才是新課程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
拓展一:把課堂延伸到課外閱讀
把學生從語文課堂上的學習引導到課外進行閱讀,這是教師指導學生增加閱讀量的最佳的契機,這個環節運用好的話,不僅能使學生自覺地走向豐富的閱讀,還能使課堂教學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效果。如學完蘇教版《夏日絕句》一課后,我又補充了李清照的另外四首詞,簡單學習后,學生提出疑問,有學生提出:李清照的這幾首詞的風格很不相同,為什么?我借機讓學生課外自己學習,弄清原因,寫出自己研究的成果,并找相應時間交流,大多數學生因此對古詩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去閱讀。又如,在學習了《王二小》這篇課文之后,課下我給學生推薦了有關描寫民族小英雄的故事,如《小英雄雨來》《小兵張嘎》等,學生在閱讀完《小兵張嘎》這篇文章之后,有學生提出疑問:老師,文章寫的是小兵張嘎,但是為什么作者將鬼子的狼狽樣寫得十分詳細?老師,為什么嘎子原來喊的是“兩個鬼子”又改稱為“兩個太君”?這樣,通過學生提出疑問,由我們與學生共同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和探究,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這樣描寫的用意,即反襯出嘎子的機智勇敢和臨危不懼,能夠達到使學生體會人物品質及蘊含的感情,學習作者詳略得當表達方法的目的。
拓展二:把課堂延伸到日常生活
語文學習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只要教師做好有心人,就能將學生順著課堂的學習思路引向大自然、引向日常生活,這也和新課程提出的“學會生活”理念相一致的。如學完《學會查“無字詞典”》一課后,學生對于生活中的語文提出了很多問題,我讓學生分小組研究感興趣的一項內容,研究出成果,并交流,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又如,在學完《學會合作》這篇課文之后,因為課文講述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是經常需要大家合作的,要知道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會經歷的事。于是,我就讓學生與好朋友之間合作的話題展開探討,于是,就有學生提出疑問:有的時候,我感覺和朋友合作很困難,意見經常不一致,于是我的好朋友就不理我了,老師遇到這種情況我該怎么辦啊?老師,我把我的秘密告訴了我的好朋友,并叮囑她不要告訴別人,但是她生氣以后,就把我的秘密告訴了別人,我特別生氣,這種情況我該怎么處理呢?
拓展三:把課堂延伸到跨學科知識
語文課堂上,一篇課文里不僅僅有語文知識,還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生會對課文中提到的其他信息發生興趣并提出疑問,這正好給學生開展多元性、綜合性學習提供了絕佳機會,老師要充分加以利用,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如,《奇妙的互聯網》課文里,不僅有語文知識,還涉及計算機等很多現代的高科技的知識,還涉及如音樂、美術等跨學科知識,學生的問題五花八門,興趣濃厚,教師只需稍加點播,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向知識的海洋。又如:學習了《人類的“老師”》這篇課文后,學生對高科技的很多知識很感興趣,提出了許多問題,并看了很多書,研究了相關的知識,也增長了很多知識。
要運用好“學后問”這一環節,還應注意兩點,一是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為問題意識是創新的基本前提。只有當孩子們自己不斷地去發現問題,才會積極地去想辦法解決問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所以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困惑(或興趣)去提出問題;二是問題提出來了,由誰來解決?當然要交給孩子們自己去解決。自己去查閱資料,與同學合作,小組探究,跨組合作等等方式都可以,以期達到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孩子們自學能力、合作精神的目的,真正把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落到實處。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好“學會問”環節,引導學生在已學的基礎上,通過深度發問,打通知識間的聯系,延伸學習內容,延伸學生的思維,就可以讓學生走得更遠。
作者簡介:
袁亮,江蘇省連云港市,江蘇省連云港師專一附小龍河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