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敢問、樂問、善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促進思維發展,提高語文素養提高。
【關鍵詞】閱讀過程 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064-02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從認識論角度看,閱讀過程就是不斷形成問題意識的過程。學生一旦讀入情境,會全力調動自己原有的認知經驗參與當前的閱讀活動,去解決能讀懂的內容,梳理出無法讀懂的問題,形成激情的閱讀狀態。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顯得更重要,因為前者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閱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學科素養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興趣——敢問
對于枯燥無內容的事物,人的情緒總是消極與被動的,如果能夠主動發現,往往是風光無限,其樂無窮。問題是點燃學生思維火花,是學生保持不懈探究的動力,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去體驗發現的樂趣。
1.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敢提問
(1)建立師生親善關系—學會欣賞
現實課堂中往往出現這樣場面,敢于提問的往往是那些成績好的或者是成績差的,而大多數學生卻保持沉默,他們不是怕自己的問題提的不好,而是沒有提問的勇氣。因此課堂上教師的教態,要親切和藹,面帶微笑,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提問,會提問,要善于由淺入深地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2)建立生生和諧氛圍—學會傾聽
小學生活潑好動,一個學生提問或回答,其他的仍舉手,而且手越舉越高,甚至還在喊叫,無序的氛圍不利于學生靜心思考。要創設寬松有序的氛圍,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一是課前經常帶領學生開展幾分鐘說話、聽話的活動,學生自由上臺發言,其他同學注意傾聽;二是建立動態的合作學習小組,根據學生學習基礎,按照“互補互助、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等原則,明確分工,培養成員之間互相傾聽、質疑的良好氛圍。
2.運用積極評價,使學生樂提問
(1)教師評價促激勵。教師善于捕捉學生星點的智慧火花,給予積極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思維本身的樂趣,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對于學生提問的積極評價方式可多樣,善用課堂即性評價,一句簡單的“你真行!”“你認真思考了!”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枚印章等都能對學生產生積極作用。
(2)生生互評增動力。教師要教會學生看到別人的長處,通過學生在小組、班級中互相評價,正確對待自己的、別人的優點和不足,提高學生自我的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促進學生互評中相互啟發、相互學習,得到小組、集體的肯定,增強自身的學習動力。
二、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善問
學生不善于發現并提出問題,是因為他們不會或不善于利用文本中有關因素去構設矛盾。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培養學生大膽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拓寬學生質疑的思路。教師可以從幾個方面引導。
1.課前預習指導問:每篇課文學習之前,指導學生做前置性作業,做好預習導學卡,引領學生在初讀中學會對重點字詞、主要內容等進行提問,指導學生看題目,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問的。學生思維活躍,能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為后面的精讀過程做鋪墊。
2.閱讀過程啟發問:精讀過程中的提問是閱讀所得的關鍵,抓重點詞句提問,可以解決重難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1)矛盾點設問:在教學重點段時,學生帶著自己的不解、困惑學習、質疑會加深理解。如學習《推敲》一文,想象人物的身份和當時的情境,分角色朗讀,抓矛盾點啟發學生提問:“作為京城大官韓愈為什么不怪罪賈島擅闖儀仗隊,反而幫忙斟酌呢?”引讀“韓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便很有興致地思索起來。”小組討論,角色體驗,說話訓練,引導學生深入讀書,走進人物內心,體會賈島韓愈斟酌詞句的嚴謹,同時對學生整合語言信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
(2)對比處提問: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對比文章中的不同,從橫向或縱向方面進行對比,引發提問,可以培養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如教學《掌聲》引導學生找出主人公小英前后兩次不同的表現,啟發學生讀到此處有什么疑問?學生會提出質疑,為什么原來自卑的小英會變得活潑開朗了?通過前后比較讀,體會兩種表現之間的聯系,從而深入探究讀書,領會文本的重點。
(3)課后拓展引追問:閱讀課不僅僅是課堂學習,拓展閱讀是有益補充,把課堂上學的運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印證課堂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到好處的拓展延伸,讓閱讀教學更開放。如學習《人類的老師》后,學生會問生活中還有哪些人類的老師?學生繼續搜集相關資料,探究生物界更多的奧秘。《三顧茅廬》學完后,學生會問諸葛亮出山后發生了什么?引導學生進入 “三國人物譜”主題探究,課后學習領略更多人物的細節描寫。
(4)信息手段助提問:現代教學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微視頻、PPT軟件等手段,有效解決重難點,恰當使用激發學生探究提問,感悟文本精妙,提高閱讀素養。如《影子橋》中“影子橋上的魚你追我逐。”引導學生提出:“魚兒為什么會在‘橋上玩呢?學生具有好奇心,演示生動的動畫效果,自然就感悟到水中倒影的美與趣。學生在生動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有了自主學習的興趣,樂于發現問題,并從中體驗了發現問題的樂趣。
讀而能問,既是學生認識的突進,也是學生思維的聚焦,并能使學生產生巨大的閱讀能動性,積極促進學生主動探索和深入發現,推動閱讀不斷向縱深發展。踴躍提問,體現為一種良好的閱讀意識,反映為一種不懈的追求精神,它是促進學生由理解性閱讀向創造性閱讀發展的重要教學策略,也是學生由“讀會”走向“會讀”邁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作者簡介:王琦(1978.9-)本科,山東省青島市,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