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恩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構造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針對當前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這一現狀,應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因此,要努力營造感恩教育氛圍,建立有效的感恩踐行機制,把感恩教育做好。
【關鍵詞】大學生 感恩 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201-02
人生幸福的關鍵在于你用一顆什么樣的心來看待自己周圍的世界,只有懂得感恩、懂得愛的人才會持續地擁有幸福,享有快樂。常懷感恩之心,我們就能夠逐漸原諒那些曾與自己有過結怨甚至觸及心靈深處的那些人和事,會讓我們已有的人生資源變得更加深厚。感恩教育指的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喚醒被教育者的感恩意識,促使其采取感恩行動,以達到構建愛心社會為目的的人文素質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本文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感恩現狀及感恩教育途徑進行探討,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培養大學生感恩意識提供參考。
一、當前感恩教育現狀
應該說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素質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但就感恩意識而言,部分大學生是十分淡漠的。就其感恩意識淡漠的現狀而言,主要存在如下問題:以自我為中心,平時比較任性、自私,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會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勞,肆意揮霍父母的血汗錢,養成了唯我獨尊、驕橫任性的壞習慣。可以說,父母的溺愛、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使他們成了不懂感謝、不愿感激、不會感動的“冷漠一代”。這些感恩意識淡漠的現狀向我們敲響了警鐘:感恩教育,勢在必行。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盧梭曾說“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在高校進行感恩教育有諸多必要性,筆者認為做好高校感恩教育工作有以下好處:
1.感恩教育應成為大學道德教育中的一環,使其成為大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之一。當代大學生受經濟社會中個人價值的影響,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傾向。不少大學生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漠然置之;對師長的教誨缺乏感恩之意;對社會的救助毫無感恩之情。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
2.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回報社會的責任感。近年來,不少貧困大學生依靠社會資助和國家助學貸款完成了學業,但一些人畢業后不償還國家貸款,對學校催交學費不滿、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學畢業后在工作崗位上獲得出國深造的機會,學成后卻毀約不回國。要增強大學生回報社會的意識,需要對其進行感恩教育。
3.感恩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康心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感恩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對于塑造完善其健康的身心素質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盧梭說:“一個不懂得感動、感恩的人,就是一個最無知、最失敗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別人尊重的人”。此外,大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受到過許許多多恩澤,有國家的培養、大自然的給予、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親友的關愛、他人的服務、陷入困境時好心人的救助,等等。感恩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學生內省、內察,體諒父母的艱辛和他人的善意,重視、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從而能夠激活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感恩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和諧校園的需要。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在于合理有序地規范和協調社會諸要素的關系,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它需要各種社會物質條件和文化精神資源的供應,以及道德資源和倫理規范作為主要支撐。道德的內涵很豐富,感恩是道德的一個重要方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尚需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大學生無疑是其中的主力軍。大學生只有學會感恩,才能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產生正確認識,進而才會對生活寄以希望、對別人施以愛心、對工作報以敬意、對社會予以回報,才能在社會中與人和諧相處,讓這個世界充滿友愛,實現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三大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說,感恩教育對于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感恩教育的途徑
1.營造校園感恩氛圍。環境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感恩氛圍的校園環境是高校實施感恩教育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可在教室、宿舍、校園宣傳欄內等張貼與感恩相關的名言警句和小故事,利用校園網開展感恩大討論和大宣傳。
2.強化任課教師和輔導員的感恩意識,做到言傳身教。教師只有以身作則,才有資格教育學生,才能在學生中間起到良好模范帶頭作用,也更有利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環境。重視輔導員基層一線的思想政治工作。學生輔導員是基層一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他們年青活躍,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思想,與學生接觸密切,易于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其觀點也易于為學生接受,其言行對學生有著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據此,在學生工作中開展感恩教育的最佳辦法,就是要依靠學生輔導員的表率作用和感情移入,即輔導員們率先垂范,深懷感恩心、仁愛心,自身充滿人文情懷。但德育不是一種簡單的我教你學的關系。因而,輔導員與大學生們交流、談話并進行教育、感化的同時,應側重于雙方的情感溝通和生活體驗交流,尤其應有意識地給予學生某種啟發、內化,彼此共享感悟與心得。
3.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所謂情境教育,就是要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過創設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學和感恩社會等情境,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對于高校而言,要積極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資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種人際互動情境或社會生活情境作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大學生的心靈受到啟迪和感染,以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感恩情感。當前,有感恩意義的節日比較多,如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等等;有奉獻精神的先進人和事也比較多,如“三月學雷鋒”等等;具有紀念感恩意義的電影和書籍也比較多,高校可以通過學生的團組織活動等日常性活動融入到活動中,讓學生從情感上去感受和認知感恩。
4.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日本不僅重視高校的感恩教育,還特別強調社區和家庭教育力量的協調,父母在家庭中身體力行,強化子女的感恩意識和行為。社區為了讓大學生了解自己居住地的歷史、文化、傳統,經常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文化遺址、工廠、有特色的手藝作坊,舉辦大學生和老人的交流會,讓大學生了解自己的成長,期間受到了哪些關心和幫助,組織大學生參與社區志愿者活動,實踐感恩行為。我們可以學習日本發揮家庭和社會在培養大學生感恩意識中的作用。首先,家庭作為孩子發展的起點,應成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豐富人性的基礎;其次,增強社區育人功能,擴大大學生的生活體驗機會,發揮社區的載體作用。
作為高校,如何對當今的大學生補上“感恩”這一課,有效地實施“情感教育”,培育“感恩文化”以凈化他們的內心世界,端正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如何使他們心存愛心、孝心與感恩之心,學會感激、學會共處、學會寬容等等,這應是當前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陳雨蒙.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 渤海大學,2017.
[2] 龍獻忠,陳方芳.“微時代”大學生感恩教育:挑戰、機遇及對策[J]. 湖南社會科學,2017.3.
[3] 魏雪.論大學生的感恩教育[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6.11.
作者簡介:馬欽娟(1975-),女,安徽蚌埠人,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