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通訊網絡及智能手機的飛躍發(fā)展,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網絡軟件進入人們的生活并迅速成為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之一。大學生是微信使用的先鋒。文章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凱里學院在校大學生微信使用行為進行分析,探討大學生微信使用動機及類型,分析微信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并就正確引導大學生使用微信給出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微信 凱里 “使用與滿足”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218-02
微信 (WeChat)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社交應用程序,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搖一搖”、“搜索號碼”、“附近的人”、掃二維碼方式添加好友和關注公眾平臺,同時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朋友圈。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經覆蓋中國 94% 以上的智能手機。
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先鋒,對微信接受度較高,研究其微信使用行為,對更好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凱里學院大學生微信的使用情況
本研究以凱里學院在校大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利用問卷星網站編輯問卷,以“滾雪球”方式進行問卷的發(fā)送,發(fā)放回收問卷時間為6天,共回收問卷213份,其中有效問卷20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12%。男生47份,女生162份;大一37份,大二93份,大三62份,大四17份。
調查顯示,65.55%的人選擇使用微信的原因更多是“作為聯絡工具,聯絡好友”,22.01%的人更多是為了“方便獲取信息”,而選擇“關注好友動態(tài),參與討論”、“方便結交新朋友”、“空虛寂寞,打發(fā)時間”的人分別占5.74%、4.31%和2.39%。
在最常使用的微信功能里,排前三位的是:信息服務(收發(fā)信息包括語音視頻)、朋友圈、錢包(包括收付款等功能),而“附近的人”和“漂流瓶”這兩個選項在本次調查對象中沒有人使用。
92.82%的人微信通訊錄的好友數量在300人以下,好友來源基本來自于現實人際交際圈——朋友、同學、家人。與此同時,85.65%的人表示會因為朋友圈里有現實中的熟人而在更新時會考慮發(fā)表的內容。
調查對象中,平均每天使用微信時間在1小時以內的占37.8%,25.84%的人為全天在線。“微信頁面一直在后臺運行有空就打開看看”的比例占調查對象的44.98%。當被問到是否在課堂上使用過微信,僅有16.75%的人選擇“從不使用”。
在使用微信的習慣上,93.3%的調查對象傾向于發(fā)布文字加圖片的動態(tài)信息;67.94%的調查對象發(fā)布動態(tài)的目的是記錄生活;64.11%的調查對象會在有感觸時轉發(fā)他人的動態(tài);而在轉發(fā)主題里,選擇“網友勵志”類占了48.53%,此次調查對象中沒有人會轉發(fā)諸如“看到不轉就xx”的內容;“在網站上看到的內容,您是否會跨平臺轉發(fā)至自己的微信?”一題中,55.98%的調查對象認為有意義就會選擇性復制粘貼;但對網絡上的重大事件,82.3%的人選擇“不發(fā)聲”。
在處理線上微信信息時,大部分調查對象還是比較謹慎的,但仍有安全漏洞存在。74.16%的調查對象遇到好友在微信中向自己借錢時,會打電話核實信息再做決定,但仍有2.87%的人會立馬打錢給他救急;83.25%的調查對象不會約見網友,但如果被網友約見面,僅有30.62%的人認為不安全,不會赴約。
使用微信后,35.89%的調查對象表示和老朋友更加親密了,24.4%的人表示結交了新朋友,拓展了交際面,選擇“鍛煉了溝通和交友能力”的占了12.92%,但有5.26%的調查對象表示增加了孤獨感,剩余24.4%的人表示沒有變化。
二、大學生微信使用類型分析
從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動機和需求來看,大學生微信使用類型主要有以下兩類:
1.維護熟人社交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E·卡茨在1974年提出的,曾經在大眾傳播效果研究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它從受眾角度出發(fā),通過分析受眾的媒介接觸動機以及這些接觸滿足了他們的什么需求,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
根據“使用與滿足”理論,大學生使用微信的這一過程,就可以看作是大學生接觸微信,而后獲得某些滿足的過程。在調查中發(fā)現,大多數人選擇使用微信的原因是“作為聯絡工具,聯絡好友”,而好友來源基本來自于朋友、同學和家人。這與微信的通訊錄查找功能是十分契合的,初期使用微信的人,可以根據你通訊錄中的電話號碼迅速查找對應的微信好友,且朋友圈也只能看到好友的評論,這些功能實現了現實與網絡之間的快速連接,把線下社交搬到線上。而大多數人也表示,微信的開通與使用,讓他們與老朋友更加親密了。
同時,在調查中也發(fā)現,大學生們并不積極于利用“搖一搖”、“附近的人”等功能與陌生人建立連接,原為陌生人的微信好友在大學生微信好友中的比例很低,經過隨機的深入訪談,了解到大學生并不樂意在微信中建立虛擬的人際關系,而添加的所謂“陌生人”,很可能是具有明確現實身份但目前感情上不那么親近的人。“比如在社團活動中遇到的老鄉(xiāng),在公選課上認識的新同學等等。”一位同學這樣解釋。
2.實現自我表達
自我表達,是朱拉德在1958年提出的,又叫自我表露或者自我暴露,是個體對他人表達情感、想法與觀點的窗口。
當代大學生希望讓別人了解自己,而微信“朋友圈”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網絡公共場所,在這里,可以多種形式的發(fā)布自己的動態(tài)信息,幾乎可以隨心所欲的發(fā)表自己的喜好、觀點和看法。67.94%的調查對象發(fā)布動態(tài)的目的是有感而發(fā),記錄自己生活;甚至在網站上看到有意義的內容,有55.98%的調查對象也會在復制黏貼的時候依照自己喜好做出自己的篩選,不會“照搬”。
在微信中,除了“朋友圈”發(fā)表狀態(tài)的方式外,還能通過更換相冊封面、頭像、名字、微信號、二維碼樣式、個性簽名等實現個性化的自我表達。
但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大多數調查者表示,由于微信是強關系的社交圈子,所以會在更新時考慮發(fā)表的內容。“如果我要發(fā)布一條我生病了的信息,我會屏蔽我的媽媽。”隨機深入訪談的同學解釋這樣做的原因是不想遠方的家人擔心。
三、大學生微信使用過程中易產生的消極影響
1.時間碎片化帶來的精力碎片化
在最常使用的微信功能里,信息服務(收發(fā)信息包括語音視頻)和朋友圈并列第一;36.37%的調查對象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超過3小時,44.98%的調查對象表示會一直把微信后臺開著,有空就打開看看。僅有14.35%的調查對象從未在課堂上使用微信。
僅僅是“下拉-松開”,我們就可以接收到好友的新鮮事,還不包括接收朋友們的私信。如此簡單的動作,背后卻嚴重分割了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時間。在深入訪談中,有多名同學表示“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去刷新朋友圈,生怕漏掉了什么。”“哪怕在圖書館寫作業(yè),也會忍不住瞄幾眼。”“好像不發(fā)點什么就不舒服。”如此長期分割時間的后果就是造成大學生精力難以集中,不能高效認真的完成學習任務。“哪怕告訴自己要看書要復習,還是會惦記朋友圈有沒有朋友給我留言。”“真希望我能改掉上課走神玩微信的毛病。”
2.依然存在的網絡安全隱患
在我們對調查對象的了解中發(fā)現,2.87%的同學仍會在收到好友借錢的微信時立馬打錢;16.75%的調查對象約見過陌生網友;44.02%的調查對象認為,如果陌生網友約見自己,自己會答應,而其認為的安全措施僅是“叫上共同朋友”。
對于使用二維碼收付款,幾乎所有調查對象表示“從沒多想,被要求出示或掃描時會干脆答應。”存在極大的安全漏洞。
四、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微信的建議
大學生是微信使用的生力軍,高校教師應及時給予其正確的引導。
1.組織形式內容多樣的校園活動,將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微信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不能一味的禁止使用。組織形式內容多樣的校園活動,利用線上宣傳、線下參與,讓現代科技更好的為人文精神服務,增加大學生的融入感、參與感。潛移默化的讓其避免沉溺虛擬空間。
2.以公開課或講座形式提升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組織網絡信息公開課或網絡安全講座,幫助大學生辨別網絡陷阱,掌握媒介傳播規(guī)律,正確的看待網絡平臺上出現的人事物,學會在網絡空間進行自我保護。
3.主動利用微信功能,宣傳正能量。高校教師應先大學生一步了解微信的使用,主動占領網絡宣傳陣地。可以通過添加學生為好友,關注朋友圈來關注其思想動態(tài);也可以建立微信群聊,主動發(fā)表大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組織學習討論;同時還可以打造微信平臺,服務學生。
參考文獻:
[1]陳海波.大學生社交網絡使用行為的實證研究[J].今傳媒,2015(1).
[2]張志堅 盧春天.大學生微信使用情況調查[J].當代青年研究,2015(5).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輔導員項目):大學生社交網絡中的自我暴露行為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策;項目編號:2015FDY20。
作者簡介:廖莎(1990.11-),女,侗族,四川容縣,助教,大學本科,單位:凱里學院人文學院,研究方向:傳媒心理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