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教育技能水平要求越來越高。中小學教師培訓是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而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是檢驗中小學教師培訓質量的基本標準。通過分析現階段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體系存在的弊端,探討其改進和創新方法,以期增強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的實效性,從而促進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教師培訓 評價體系 弊端 改進 創新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219-02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行為舉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1]。自新課改以來,對中小學教師培訓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對中小學教師培訓成果進行評價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
一、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自新課改后,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體系的建設已經有了很多大的改善,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也相應的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一些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使得其評價結果出現偏差。
1.評價內容設計不合理
多次教育改革后,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體系建設的更加完善,其包含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增加以往沒有的評價項目。衍生出了一個新問題,各項目的評分比重卻存在嚴重失衡的現象,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知,在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體系中,教育教學技能評價所占比重最高,達到了60%以上,理論知識評價占了整體的1/4,而師德素養和科研能力的占比卻都不到10%,比重出現嚴重偏頗。這說明在整個評價體系中,更重視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培養[2]。中小學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教學技能和扎實的學科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較高的師德素養,以自身素養影響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2.培訓評價方法使用不當
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方法改變了以往過于單一的情況,開始向著多樣化發展。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形式主要有三種:教師的出勤率、作業及課堂活動情況的評價、論文評價以及試卷考試評價,這三種是最常見的評價方法,它們方便、快捷、高效、適用性強。這三種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卻存有很大的弊端,如論文與考試試卷評價都是一種終結性評價,通過這兩種方法進行評價完全不能看到中小學教師在培訓過程中的發展變化,更不能檢測出每位教師的實際教學水平。這是一種新出現的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方法,利用此方法不僅能夠清晰的了解到受訓教師的個別差異和現有水平,同時也能關注受訓教師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但是受現階段各種條件限制,這種方法還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接受,有些人甚至根本沒有聽過,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其寫作目的都不是很明確,發揮的作用和效果自然也不是很理想。總而言之,中小學教師培訓方法應該客觀、全面,能夠真實、有效的反映出其培訓前后的變化情況。
3.培訓評價主體單一
從表2可知,培訓教師是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體系中的主體,占比達到了一半以上,其次是學校的領導,也達到了20%以上,而學員本人、同事以及學生和家長的評價占比卻少之又少,對教師培訓結果評價起不到明顯的作用。由此可以證明這種以培訓教師為主體的評價體系是一種壟斷性評價體系,評價結果易受主觀因素影響,出現片面性評價的可能性極高,也沒有真正的考慮到受訓教師的主體地位,挫傷了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積極性。通過相關問卷調查,受訓的中小學教師普遍認為評價的主體應該是本身,其次是同事。因為教師本身比其他人對教育的理解更有經驗、權威性、可靠性也相對較強。但令人失望的是,現實中的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體系并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現階段的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體系普遍沒有重視受訓教師的自主性,不僅打擊了其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長的主動性,還削弱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4.培訓評價過程不完整
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是一個貫穿培訓始終、連續不斷的完整的評價過程。一般來說,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體系分為三個環節:培訓之前,對中小學教師基本情況的調查;培訓過程中,對中小學教師培訓成果的階段評價和相關資料收集;培訓結束后,對中小學教師的結業評比和跟蹤評價,這三個環節是環環相套的,不可缺少任何一個。經過相關調查,對中小學教師培訓的評價大多數是在培訓課程結束后進行的,高達50%以上,25%是在培訓過程中進行的,而培訓前教師情況調查環節和培訓后的跟蹤評價環節占了剩余的部分,即分別占了15%和10%左右。由此證明,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對培訓前的準備工作做得不到位,后續的跟蹤評價也沒有很好的進行,有時甚至直接忽略不做,這就使得培訓過程很難連續下去。
二、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體系的改進措施
針對上述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需要對其進行改進和創新,以期完善教師培訓體系,建設專業的師資隊伍,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具體措施如下。
1.在中小學教師需求的基礎上設計培訓內容
對中小學教師培訓內容的改進和創新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進行有效的需求評估。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的評價內容主要是根據其培訓內容設計的,因此要想對評價內容進行改進和創新,最應該做的就是改革培訓內容。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我們知道,需要是組成人們活動的內在動力,是人的積極性的源泉。有的缺乏專業理論知識,那么就想辦法豐富其理論知識,有的缺乏師德素養,那么就告訴其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因材施教”同樣適用于教師的培訓,所以中小學教師培訓開始前就應該對教師的需求進行分析與評價,了解當前中小學教師的弱點,針對性設計培訓內容,這樣才能保證每位受訓教師都能夠在接受培訓后有所成長和發展,彌補自身的不足之處。二是構建全面的培訓評價內容,在滿足中小學自身需求的基礎上,保證師德素養和科研能力在整個評價內容中的占比。師德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而是在長期的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
2.正確使用評價方法
從1.2中可以了解到對中小學教師培訓的評價方法主要有三種,其中論文是最常見的形式,但是由于受訓教師的論文寫作內容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導致對培訓結果的評價并不全面。在培訓前做好對中小學教師基本情況調查,充分了解每個受訓教師的教育特長及經驗,幫助他們明確自己的培訓方向和論文寫作方向,定下研究的課題,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搜尋資料,建立討論組,為論文的寫作做準備,它在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平衡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主體
單方面的評價總是存在主觀片面性,要想改變這種情況,使評價結果更公平和更客觀,就要保證中小學教師在培訓評價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且評價主體也要向著多元化發展。保證中小學教師在評價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不僅使培訓評價結果更客觀、更全面、更科學,也讓中小學教師可以反思自身的學習和教育活動,以此不斷修正自身,進行自我完善。圖1為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體系中評價者之間的關系圖,圖中以中小學教師的自我評價為主,其他評價者的評價結果為輔。
4.確保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過程的完整
針對1.4中培訓評價過程不完整的問題,我們參照柯克帕特理克的“四層評價法”來完善評價過程。一個完整的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過程應該包括反應層、學習層、行為面、結果層四個層面,且后一層都以前一層為基礎。反應層主要是中小學教師對即將進行的培訓項目的看法和建議;學習層主要是檢驗中小學教師在受訓這段時間內,理論知識和專業教學技能等方面的成長和進步狀況;行為層是四個層面中最重要的一個,它的主要作用是對中小學教師培訓成果進行跟蹤評價,這一層面主要發生在培訓結束后的四到六個月之內,由學校領導和同事等人為主導,跟蹤觀察受訓教師在培訓前后的變化情況。
注重培訓前的評價策略。觀察一個中小學教師的培訓成果是否有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對培訓前后教師各方面的素質進行對比研究。每個教師都有自己強項和弱點,需要對其進行“因材施教”。
做好培訓中的評價。對中小學教師培訓評價不是“一錘定音”的,而是把培訓過程中的階段性評價和培訓后的總結評價相結合,即對培訓各階段各方面內容進行全面的評價。保證培訓后的評價策略。這是整個中小學教師培訓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是對教師的終極檢驗,在這個環節中行為層和結果層是主要的參與者,因此要保證這個環節評價的及時性和客觀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小學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階段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時刻影響著學生的言行舉止。因此對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培訓成為必然趨勢。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培訓評價是關鍵環節,可以對其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理論知識、師德素養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產生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小鳳. 構建中小學教師培訓實效性評價體系的思考[J]. 時代教育, 2015, 52(15):43-43.
[2] 陳一心. 淺析中小學教師教學評價體系[J]. 教育:文摘版, 2016,14(7):00047-00047.
作者簡介:齊麗軍(1969-),女,漢族,遼寧北鎮人,副校長,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師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