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采用網上問卷調查法對煙臺市四大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閱讀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和讀課外書的數量都偏低,隨著年級的增長,課外閱讀時間越來越少。與此同時,電子閱讀憑著價格低,方便快捷等優勢對傳統閱讀產生了一定的沖擊。
關鍵詞: 大學生 課外閱讀 差異分析 滿意度
書籍是人類精神成果的寶庫,是提高思維能力的基本手段,讀書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增長人的知識,從《對大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調查與思考》中了解到:大學生課余時間的主要興奮點不是學習專業,讀書所用時間要落后于網上娛樂;大學生的課外預讀讀物也趨向于通俗讀物,對于經典書籍的選擇很少。《關于大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分析與對策》中的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課外閱讀時間偏少,大量閱讀的學生占總人數的4.2%,經常閱讀的學生占總人數的24.6%,偶爾閱讀的占57.4%,個別人基本不閱讀。由此可見,大學生的閱讀素質不高,有待提升。本文對大學生閱讀現狀進行了研究,與此同時,研究表明電子閱讀對傳統閱讀的滲透程度不斷加深,我國大學生閱讀結構總體上在向多元化的格局發展。本文旨在了解大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研討大學生課外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及薄弱環節,分析相關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對策,從而對大學生閱讀活動提供指導與幫助。
回收的問卷中有199位女性,174位男性,分別占調查總體的53.4%,46.6%。男女被調查比例近乎為1:1。本次調查將被訪者所學科類被分為文科、理科、工科、藝術五個等級,占調查總體的比例分別為20.4%,43,7%,31.6%,4.3%。年級被分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個等級,其中大一學生55人,大二學生79人,大三學生104人,大四學生135人。在收回的問卷中,四個學校的調查人數與事先設定的樣本分布相近。
由表3可以看出,在收回的373份有效問卷中,喜愛休閑娛樂類圖書和文學經典的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為50.4%和46.6%,其次喜歡讀專業用書的的人數所占比例為36.7%,而科普讀物、歷史史實、人物傳記的受喜愛程度相對較低,但相差不大,生活健康類圖書喜愛的人數最少,僅占15.0%。由此可知,大學生喜歡的課外讀物趨向于通俗化,對于經典作品選擇較少。
根據閱讀目的和內容,采取恰當的閱讀方式。學校要加大導讀力度,幫助學生調整閱讀結構。在調查中發現大學生的閱讀趨向于通俗化和功利化,喜愛休閑娛樂類圖書的人數所占比例達到50.4%,其次喜歡讀專業用書的的人數所占比例為36.7%,而科普讀物、歷史史實、人物傳記的受喜愛程度相對較低,大學生喜歡的課外讀物趨向于通俗化,對于經典作品選擇較少。學校可以發揮大學生社團等正式群體的作用,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可以每學期為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提供一份“推薦閱讀書目”,建立導讀中心;還可以運用書評書展、讀書系列講座、讀書心得演講與征文比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參與意識。
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網絡。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生活與以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電腦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課余生活的主要部分,但學生們在互聯網的使用上存在很大的問題。由調查發現,在影響大學生課外閱讀的因素中,要用時間上網是最主要的因素,可見,網絡對大學生閱讀時間有著的影較大的影響,學校應采取必要措施,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把學生的精力從網絡中適當的分離出來投入到閱讀中。此外,學校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改善大學生的閱讀結構,如創設校園文化素質教育網站,在校園網上建立讀書論壇等。
作者簡介:王敏(1993—),女,山西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5(統計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計量經濟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