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
摘 ? 要:中國聲樂作品的文化定位,必須要從多方面進行考量,不僅需要了解歌曲文化歷史含義,還需結合現代審美需求且確保其具備一定的感染傳唱高度。本文以《古老的歌》及《鄉音鄉情》兩部作品為例,從中國聲樂作品的文化特點、審美與時代觀賞性等多方面著手,探討了民族聲樂的文化定位。
關鍵詞:中國聲樂;文化定位;古老的歌;鄉音鄉情;差異分析
中圖分類號:J616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206-01
一、中國聲樂作品的創作文化特點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是以由此產生的文化形態各異,每個民族的音樂在形成時都與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生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要定位中國聲樂作品的路線,那么就需要從聲樂的起始及聲樂傳唱過程中著手,進行有效融合和詳細闡述。本文以《古老的歌》和《鄉音鄉情》為例進行分析。
(一)國內不同地域傳統聲樂文化起源
中國聲樂作品主要是指傳統的民間聲樂、宗教、教坊、宮廷等四大組成部分,但隨著歷史長河的發展,宗教聲樂及教坊聲樂已被逐步削弱,而宮廷聲樂因受眾原因亦未能廣為傳唱。發展最為壯大的則是民間聲樂,因民間聲樂貼近民眾實際生活,接受度高。中國現代聲樂多數是由民間聲樂演化而來。因中國幅員遼闊,聲樂起源廣,內容豐富,是以為現代中國聲樂作品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創作基礎。其中以《古老的歌》和《鄉音鄉情》為例分析。《古老的歌》是作為巴渝峽江風土人情背景下產生的,帶有濃郁的區域風格,與川西一帶的自然氣候與生活習慣緊密相連,體現了當地歷史的積淀及文化的傳承,在作詞和構曲上都有明顯的川江號子的韻味。而《鄉音鄉情》則是以愛國熱情為主線的歌曲,將返鄉游子心中的激蕩、澎湃與近鄉情怯抒發得淋漓精致,歌詞和構曲豪邁渾厚,將祖國不同地域、不同景物和不同的風情進行了贊美,將對自然之愛與祖國之愛融為一體。
(二)現代聲樂文化的融合
當然現代中國聲樂作品的產生除了受到地域文化及自然環境的影響外,還融合了其他民族的特色。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在過去戰爭或貿易交流中加強了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粘度,在漢族文化影響少數民族的同時,漢族在創造聲樂時在一定程度上亦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在創作《古老的歌》時,曲調更多地采用川渝一帶的號子風味,亦借鑒了藏族傳統聲樂中的“洪亮而婉轉,嘶嗚而豁亮”方式進行傳唱。《鄉音鄉情》在演唱時多采用北方聲樂中的渾厚,及陜西一帶的民謠的纏綿與直白表述內心的情感。兩種代表著南北風格的聲樂作品都融合了各民族的特色,在對作品加以潤色,才創造出如今膾炙人口的優秀歌曲。
二、民眾對中國聲樂作品的審美
民眾對聲樂作品的審美是中國聲樂作品傳唱具有重要影響,在中國聲樂作品發展過程中,為保持其對民眾的吸引,主要采用神韻、意境、韻味等幾種方式構建。中國聲樂作品是由古代詩歌演化而來,是以在中國聲樂作品中蘊含了豐富的東方審美色彩。在演唱時,非常注重演繹者與聲樂作品之間的共鳴,與歌曲互通,帶入豐富的情感,從而感染觀眾。《古老的歌》在演唱時,因其作曲的背景是在川渝一帶,是作為川江號子(纖夫)在辛苦勞作,保證自己和家庭能夠幸福美滿而努力。是以在演唱時,演唱者需要用豪情萬丈、渾厚、無奈和不顧一切的復雜情感進行演繹。而《鄉音鄉情》作為一首體現愛國熱情的聲樂作品,在演唱時,情感需要纏綿婉轉、心生向往、低沉回憶,以飄忽的風格感染現場觀眾,讓觀眾產生共鳴。
三、中國聲樂作品的時代觀賞感
在中國聲樂作品的創作過程中,都十分注重時代觀賞感。當然這種融入是在能保證作品創作合理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而來的。在融入的過程中主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作品、曲調、感情的融合上比較統一,在傳統聲樂的基礎上,加以新穎的方式或民族特色進行重新演唱,將傳統的純民間音樂轉換為多種形式或流行的演唱方式,并將這種方式從眾多聲樂中剝離出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演唱體系。《古老的歌》的創作就是以川渝傳統的川江號子為基礎,加以改編融合,形成全新的聲樂作品。其次,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中國聲樂作品除了吸取國內眾多民族的民間音樂特色外,還借鑒了西洋音樂中的演唱風格,使作品中的聲音、氣息都能夠得到完美的演繹。《鄉音鄉情》在作詞構曲時,是延續了中國傳統的民間音樂。但在演唱時,采用了西洋音樂中的美聲,并配以具有個性特色的交響鄉土樂器——管風琴及高音薩克斯管等。
中國的聲樂的現有作品較多,這主要由國內豐富的聲樂資源及藝術的多元化特性決定的,要實現中國聲樂作品的規范化,使其具有明確的定位,還需要對眾多豐富資源進行合理多樣的有效結合,不斷提高創作者的水平。如此才能實現中國聲樂作品的高質量發展,傳承中國傳統藝術文化。
參考文獻:
[1]石惟正.論中西傳統聲樂的優勢契合——關于尋求中國當代聲樂優勢的思考[J].音樂研究,2005(02).
[2]王莉.趙元任聲樂作品研究回顧[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04).
[3]劉桂珍.論中國民族聲樂學派——兼論美聲唱法的中國化問題[J].蘭州大學學報,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