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軟件產品應用的飛速發展,對軟件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面對軟件產品形式的多樣性,軟件開發技術越來越豐富。為了滿足軟件企業的用人需求,各大院校相繼開設了軟件專業,將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實用型軟件人才作為院校的重要任務。文章從課程構建、教學方法等方面探討了軟件專業的人才培養觀點。
隨著軟件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的同時,軟件工程人才的培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在IT人才市場出現了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急需合格的軟件人才的矛盾。這反映了傳統的專業課程體系、單一的課程模式與社會對軟件人才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結構,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實用型軟件人才是當前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務之一。
1、 當前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現狀
1.1 培養目標不明確
大多數軟件工程專業應然延續早期的培養目標,無法適應當前企業對軟件人才的要求。當前軟件企業需求的軟件人才要具備以下特點,即自覺的規范意識、忠誠的團隊精神、熟練的編碼能力、堅定的工程實踐理念、良好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強烈的求知欲與進取心。企業對軟件人才的要求不光體現在專業基礎知識方面,還體現在實踐與綜合能力上。這就要求我們增強對軟件專業學生在理論、實踐及各方面綜合能力
1.2 軟件工程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缺乏規劃
很多院校公共基礎課的課時比例過大,專業課課時量不充足。專業課開設的科目及先后順序也有待調整。師資隊伍更新緩慢,教師連續多年教授同一門課程,教學內容跟不上知識的更新。軟件專業課程需要學生具有熟練的操作能力,可許多高校仍然保持講授/接受式”的傳統教學模式,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環節不充分,學生的熟練操作能力無法達到,也制約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3 缺乏對軟件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軟件工程專業培養的軟件人才適應性差,部分高校軟件工程專業學生以為軟件工程就是編程序,只需重點掌握開發工具,而忽視軟件的工程管理、團隊開發、文檔編寫和測試等能力。學生能夠聽懂課堂內容,跟從老師或照敲書本代碼,卻苦于解決實際問題。
2、 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思路
社會需求的人才呈現綜合化趨勢,它既要求專業知識又要求人文和社會知識,既 要求專業技能又要求溝通和交往技能,既要求專業素質又要求綜合素質。為了達到 這種人才特征的要求,軟件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要求學生首先掌握核 心專業知識、能力與素質;然后要適當地了解與核心專業有關或者鄰近專業的前沿 知識;再培養一些職業綜合素質 ,諸如心理素質、人文知識、社會道德、價值關懷、科技知識等。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需要從整體上關注與回應這些問題,從而培養大批適應全球化市場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2.1 課程體系設置原則
課程體系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軟件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是“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選修課”的形式。公共基礎課包括高等數學、英語、物理、體育、軍事理論與軍事訓練、毛澤東思想等。專業基礎課包括模電數電、計算機組成原理、操作系統、編譯原理、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專業英語等。專業核心課包括數據庫原理、數據庫設計、面向對象技術、程序設計語言、軟件工程、軟件測試等。專業選修課包括軟件需求分析與建摸、軟件設計與體系結構、軟件設計方法、軟件項目管理、軟件工程工具與方法、軟件質量等。課程設置承載著培養技能的目標,平衡協調課程之間的關系,從培養目標的高度把握教學內容的分配、實施和技能的實現,更趨科學化和合理化,為培養軟件工程專業優秀人才提供良好保障。
2.1 “目標明確、方向靈活的”專業課構建
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主要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具備良好的軟件分析和設計能力,能夠利用專業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培養學生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1)專業基礎課采取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訓練相結合的設計思路,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實現“基礎扎實、系統級認知和實踐能力強”三個目標。例如計算機網絡課程,學生在理論課中學習基礎知識,在網絡實驗室實踐搭建辦公型局域網、親自動手配置路由器及網絡服務器。
2)專業核心課在設計上采取分編程語言方向學習。針對開發語言應用的領域開設了JAVA、.NET、PHP、Android、蘋果五個開發方向。每個開發方向都采用重循環遞進式課程設置方式。比如JAVA方向由JAVA程序設計→JAVASCRIPT設計基礎→JSP程序設計→JavaEE技術應用與開發→JavaEE體系框架與應用等課程,這些課程在教學中采用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設計成以任務驅動的實踐性實驗課程,加大學生的實踐課訓練課時,通過案例設計指導和結果檢查,來提高學生程序設計和項目開發的綜合能力。
3)專業選修課的設置是為了達到學生在畢業前達到能夠正確地設計和實現大規模軟件系統,具備軟件需求分析、程序設計基礎、軟件設計、軟件建模與分析、算法與復雜性、人機交互、操作系統原理與設計、軟件測試與維護、軟件配置管理與工程管理、軟件工程過程、工具和方法、軟件質量等領域知識與技能,而開設的選修課程。學生的精力及學習興趣側重點不同,通過專業選修課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學習。
2.2 實習實訓課程設置
為了加大學生的實踐操作力度,在每個學期結束前都開設了當前學期核心專業課程2周近50學時的實訓,學生進行分組,組建成各個項目小組。開發一個具體功能項目。通過需求分析、系統設計、代碼實現、軟件測試、運行與維護等具體過程,充分體現軟件工程實踐的綜合性。使學生掌握規范的軟件開發流程,培養學生與人溝通協作的能力,明白團隊合作在軟件開發中的重要性。同時加強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3、 結語
通過構建的軟件工程課程體系教學嘗試,學生的實踐能力、分析設計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都將得到了全面的大幅度提高,綜合素質明顯增強,更加適合在現代經濟發展對軟件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韋迎春,文俊浩,陳蜀宇.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示范性軟件學院實踐教學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1(2):49 -50.
[2]喬付,王國權,張鳳武. CDIO 理念下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群建設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1,24(11):39 -41.
[3]孫雷,王新.計算機專業程序設計課程群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11):222 -224.
作者簡介:潘艷祿(1976.3.12),女,漢族,遼寧,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軟件工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