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摘 要:探究現階段中醫治療中中藥的中藥不良反應以及中醫合理用藥方式分析。方法:在本次探究當中對本院自2016年2月份開始到2017年2月份截止這期間所收治的136位患者,在使用中藥治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進行了分析。結果:中藥治療模式下,出現不良反應的人群年齡大多在60歲以上。而出現不良反應的給藥模式通常包含有局部給藥模式、外用類型給藥、口服方式、靜脈滴注以及肌肉注射方式,并且在眾多給藥方式當中,靜脈滴注方式引發不良反應的概率最高。當患者在治療階段出現用藥不合理情況的時候,會對患者身體中多個器官造成影響,比如患者心血管、人體消化系統以及皮膚,而且不良用藥對人體皮膚的影響尤為突出。結論:年齡在60歲以上的患者在使用中藥進行治療的時候更容易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并且當出現不良反應之后會對患者的皮膚以及其他器官造成損傷,中醫治療人員在使用中藥進行治療的時候要能認識到這一情況,在中醫治療中運用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避免出現不良反應,保證中醫用藥治療的安全。
關鍵詞:中藥;不良反應;合理用藥;中醫
中醫理論是我國古代醫療工作者經過不斷研究所總結出來的寶貴知識財富,一直以來中醫都在疾病治療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在現代電子機械制造、化學分析研究領域取得了深入發展之后,中醫治療手段也在現代社會中發揮了更加突出的作用。在現代實際的疾病治療當中,越來越多的案例都證實了中藥治療效果,促進了中醫治療技術的發展。但在實際的中藥治療當中,有時候也會由于中藥使用不當而導致患者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對患者的身體中的器官造成影響,阻礙了中醫治療中安全用藥的發展。本院在對這一情況進行探析的過程中,對近一年當中中藥用藥不良情況進行了分析。
1基礎資料以及方法
1.1基礎資料
在本次探究當中對本院自2016年2月份開始到2017年2月份截止這期間所收治的136位患者,在使用中藥治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進行了分析。在患者中年齡不大于18歲的患者共有7位,男性患者3位,女性患者4位;年齡在19歲到對9歲之間的患者共計有12位,其中男性患者5位,女性患者7位;年齡在30歲到39歲之間的患者共計有18位,其中男性患者7位,女性患者11位;年齡在40歲到49歲之間的患者共有21位,男性患者11位,女性患者10位;年齡在50歲到59歲之間的患者共有29位,男性患者13位,女性患者15位;年齡在60歲以上的患者共有49位,其中男性患者24位,女性患者25位。
1.2研究方式
通過人工記錄和計算機分析相結合的處理方式,對中藥治療中的出現的各種不良情況進行研究,研究的數據內容包括患者年齡以及性別,具體的不良反應癥狀、用藥種類、用藥的方式。在探究過程中不僅對基礎數據進行分析,并對其內在聯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1.3觀察記錄指標
詳細的記錄下不用年齡段患者在使用中藥進行治療階段中的不良反應情況以及相應的給藥方式、分析結果。
1.4統計學方法
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次實驗過程中涉及的數據,其中,計數資料表達為(n,%),通過X2檢驗,計量資料表達為(x±s),通過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中藥治療模式下,出現不良反應的人群年齡大多在60歲以上。而出現不良反應的給藥模式通常包含有局部給藥模式、外用類型給藥、口服方式、靜脈滴注以及肌肉注射方式,并且在眾多給藥方式當中,靜脈滴注方式引發不良反應的概率最高。當患者在治療階段出現用藥不合理情況的時候,會對患者身體中多個器官造成影響,比如患者心血管、人體消化系統以及皮膚,而且不良用藥對人體皮膚的影響尤為突出。
中藥不良反應會損害患者的多種系統,其中損害可能性最大的為皮膚及其附件,其次為消化系統,再次為心血管系統,最后為神經系統、呼吸系統、血液系統以及骨骼肌肉系統,各項數據對比,皮膚及其附件數據具有明顯優勢,組間差異顯著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對于我國傳統醫學而言,中藥是重要組成部分,與西藥相對,中藥的毒副作用較小,在臨床治療中,受到了很多患者信任,不過,這也致使患者對中藥形成了較為片面的認知,并沒有對其不良反應給予足夠重視,而是盲目用藥,導致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逐年上升[3]。中藥不良反應會給臨床治療效果造成不良影響,嚴重的還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與安全。現階段,我國并沒有形成完善的中藥制劑質量標準,不溶性微粒、熱源等方面的檢查項目相對較少,導致不同廠家、不同工藝的中藥制劑在品質、純度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除此之外,中藥成分具有較強的復雜性,這也是誘發不良反應的重要因素。由于中藥制劑生產過程中,多種易致敏成分難以有效分離,所以,患者在用藥時,應保證藥品批次、廠家一致,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與此同時,還要對臨床醫務工作者進行系統培訓,提高其在中藥藥理、機制方面的認知程度,在工作過程中,可以嚴格按照適應癥、用藥規矩給藥,這樣可以促使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實現最小化;醫院還要針對中藥不良反應構建完善的報告體系,并對合理用藥理論以及重要性進行大力宣傳,幫助患者形成用藥安全意識,實現安全用藥、合理藥物。
對于醫院藥學工作而言,藥品不良反應檢測至關重要,由于中藥不良反應誘發原因較為繁雜,不僅包含藥物因素,還有臨床應用缺乏規范性、辨證施治錯誤等方面的影響,加之中藥含有多種成分,多靶點,對于中藥注射劑等中間產物仍需研究,這些潛在風險均表明要在藥品應用后進行再次評價,進一步明確藥物成分,并對可能性影響因素進行探析,不僅有利于減少誘發不良反應的因素,還有利于及時明確不良反應誘發機制,對患者進行有效處理,保證患者生命健康與安全。除此之外,還要在藥物說明書中及時補充不良反應情況,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醫務人員的不良反應檢測水平,以此提高臨床治療中,中藥應用的合理性、規范性,保證患者用藥安全,進而優化臨床治療效果。
年齡在60歲以上的患者在使用中藥進行治療的時候更容易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并且當出現不良反應之后會對患者的皮膚以及其他器官造成損傷,中醫治療人員在使用中藥進行治療的時候要能認識到這一情況,在中醫治療中運用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避免出現不良反應,保證中醫用藥治療的安全。
參考文獻:
[1]楊立平.中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1):2459-2460,2470.
[2]唐洪梅,涂星,熊芬,等.中藥不良反應的現狀分析及應對策略探討[J].中國藥師,2015,18(7):1144-1147.
[3]吳雙.中藥不良反應產生的原因及措施[J].科技展望,2015,25(25):264.
[4]吳泰相,商洪才,卞兆祥,等.中藥不良反應/不良事件報告規范建議[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0,10(2):2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