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少妮
【摘要】手術治療在各種醫療手段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次成功的手術需要很多因素的協同作用,其中一項便是患者體位的擺放。正確的體位擺放是手術順利與否的先決條件。本文列舉了五種當今比較普遍的手術體位擺放方式,通過對其各個步驟的分析來說明體位擺放正確與否所產生的結果,凸顯出體位擺放在手術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手術體位;巡回護士;皮膚損傷;壓瘡
【中圖分類號】R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7..02
外科疾病在所有需要手術治療的病種中占據絕大多數,而手術是外科治療的一般性手段。對于不同病人所需手術部位的不同,在手術臺上病人的體位亦有所不同[1]。病人體位與手術部位所需體位是否吻合至關重要,不僅體現在病人是否舒適上,更對手術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確的體位擺放是手術成功進行的先決條件。首先手術中病人體位的擺放要便于手術醫生的操作,并且手術部位要充分地暴露在醫生的視野里。從病人的角度出發,手術體位擺放在利于手術醫生操作的同時,又要照顧到患者的舒適度,更重要的是要避免不適當的體位擺放引起病人的組織,神經等的損傷。細節上說,即要確保患者的舒適度和安全,體位有利于患者的呼吸與體液循環;不可過度擠壓與拉伸患者身體的某些部位,以防肌肉拉傷與神經損傷,若迫不得已要對患者某些身體部位進行擠壓或拉伸,亦要做適當地保護措施,以防不適當受力所引發的并發癥;體位的擺放要妥善地固定住患者,以防其身體在手術中發生移動,同時要保證對醫生而言有充足的視野,以便手術操作;最后也要考慮到保護患者的隱私,不宜過度地暴露患者的身體。當手術體位擺放完成后,要進行變化調整優化,之后及時仔細檢查,確保患者的安全和手術的順利進行。手術過程中的參與者有三類,即手術操作醫生,巡回護士和麻醉醫生。對于體位擺放最熟悉,與直接操作者是手術室里的護士,因此巡回護士必須要熟練掌握各種手術體位的擺放方式。
手術中體位的擺放由三部分構成,其一為患者的姿勢,二為體位墊的正確使用,三為手術床的正確操作。要遵循以下原則,其一為體位的固定對于患者來說要舒適;二為手術臺上的鋪單用品要消毒以保持潔凈,同時亦要保持其平整,干燥,鋪單的材料要選柔軟材質;三為體位的擺放不可影響患者的呼吸以及體內的循環功能;四為病患的身體體表不可接觸到金屬物質;五為患者的四肢不可過度的牽引與蜷曲,以防壓迫患者的神經系統;六為病患的手臂上臂外展角度不可超過90?,腿部約束帶不可系過緊;七為患者需要手術的部位要充分暴露在手術醫生的視野內,以便于醫生操作。
手術中患者的體位的擺放對手術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于手術前巡回護士即應做到心中有數。手術開始以前,巡回護士要和手術醫生,麻醉師等相關人員進行充分地溝通,相應的手術用品要準備妥當,并各司其職懂得如何使用;巡回護士要充分了解手術時所用的手術床的特性,其機械原理,對病人應如何在緊急情況下采取保護措施,如有疑問,必須在手術開始之前完全解決,可以咨詢年資較高的護士以及手術醫師;在擺放病人體位以前,要充分理解手術臺的升降,折曲,傾斜,和對其某些零部件的安裝,拆卸與替換;在手術前,要充分了解病患的病情,尤其是與其相關的病患的皮膚狀況,例如了解病患是否患有皮膚性及相關疾病,如皮膚潰爛,破壞,過敏等癥狀,如有,則應及時填寫壓瘡預報單,并將情況詳細的記錄在手術室的專用本子上,以便事后查閱;其次要檢查床面是否清潔,干燥,要確保床墊平整無異物[2]。
根據患者所要進行的手術以及患者自身情況,體位的擺放方式大體可分為五種,即仰臥式,俯臥式,側臥式,坐位和截石式。仰臥式體位是最常見的一種手術體位擺放方式,此體位擺放方式適用于患者腹部,胸部,和下肢等部位的手術。仰臥式體位擺放的方法和步驟可分為四步,首先令病患以仰臥式躺在手術臺上,病人頭部下面要放置墊頭圈,然后將病患的上肢以外展的方式置于兩側的手板架上,束臂帶要固定穩當,患者的手臂外展角度要小于90?,患者的下肢要自然伸直,且在雙膝下放置軟墊,以避免患者下肢由于長時間伸長所引發的神經損傷,患者的雙腳下要放置墊足跟墊;最后用約束帶固定膝部,要注意約束帶不宜過緊或過松。俯臥式手術體位適用于后顱窩,頸椎后路,和脊椎后路等手術。俯臥式體位對于患者而言是一個舒適度不高的體位,因此在設置體位時要著重于患者出發。首先患者在手術臺上應處于俯臥姿勢,頭部可以置于頭架上,或轉向舒適的一側,患者上肢處于平放狀態于身體兩側,或者依患者要求自然彎曲置于頭部兩側,并且用束臂帶以適當的松緊度固定;患者的雙腳下應放置一個較大的軟墊足墊,以使患者的雙腳關節可以自由彎曲下垂,要防止患者腳背的過度拉伸;對于教瘦弱的患者,其膝蓋下方應墊有軟墊以防腿部重量壓傷患者膝蓋處的皮膚;對于痣或者尾椎的手術,要調低手術床的高度,并且將患者的雙腿分開。側臥體位一般適用于側腰部,側胸腔,肺,食管等部位的手術[3]。患者首先以側臥方式于手術床上,雙臂要向前伸展,放置于前方的雙層托手架上;患者的腋下距腋窩大約10 cm處要放置一腋墊,用以防止患者的上臂長時間一個姿勢壓迫損傷腋下神經,用約束帶固定住患者的上肢,患者頭下要放置一個枕墊,依患者體格普遍高度約20 cm左右,用以使患者的上臂三角肌處于手術床間有一定縫隙,防止其神經被壓迫;患者的胸部和背部兩側要各放一個體位墊,以使患者身體在完全放松的狀態下得以固定;最后要用約束帶固定住患者的髖部,松緊要適當。坐位一般適用于患者的面部以及腦部的手術。患者首先坐于手術椅或手術臺上,頭部兩側放置托架固定。截石位適用于會陰部,肛門,陰道,直腸,尿道等部位的手術。患者首先呈仰臥的姿勢位于手術臺上;而后兩腿彎曲提起置于腿架上,腿架上應置有棉墊,并且用約束帶固定住患者;患者兩腿的高度要以病患的腘窩的自然彎曲下垂時為準,不可過高或過低,以防壓迫患者的腘窩,兩腿膝蓋的彎曲程度要大于45?而小于90?,一面為引起大腿內部的筋肉拉傷;患者膝關節宜擺正,防止神經損傷;最后將床尾搖高。
手術中,患者的體位擺放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體位擺放的不恰當,則會引起患者的各種損傷。比較易發的一種體位損傷是壓瘡,壓瘡易發的部位在病患的尾骨處和腳跟處,其次是臀部和髖部,膝部,肘部,肩部,頭部形成壓瘡的可能性較小[4]。此外如坐位體位的擺放不當引起患者的眼傷,仰臥體位,俯臥體位和側臥體位的擺放不當可能會引起患者呼吸和循環系統的損傷,以及皮膚黏膜的損傷,此外體位擺放不當還可能引起患者的生殖器損傷和神經系統的損傷。
患者在手術時,正確的體位擺放不僅可以方便醫生的操作,還能減少患者長時間不動所引起的不適,適當的體位對病患的安全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以及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周 楠,黃綠香.我國手術中壓瘡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1,(12).
[2] 胡春燕,汪祖來.手術側臥位引發副損傷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2,(32).
[3] 張翠華,胡玉清.體位照片用于手術病人的體會[J].山西護理雜志,2000,(03).
[4] 何海燕.對接受手術的患者進行體位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7,(21).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