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倬
摘 要:現階段,在我國的地質災害監測防治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群測群防,但此種方式難以確保地質災害預測預警的準確性與及時性。隨著近年來數據傳輸技術的發展,在地質災害防治與應急救災領域中物聯網技術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地實現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鑒于此,本文對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狀況進行簡要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突發地質災害;預測預警;應急方案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7-0017-01
我國地質災害多發,且地質環境非常脆弱,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占我國國土面積的60%左右,其中包括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與崩塌等。由于我國目前對于突發地質災害所采取的群測群防措施無法確保預測預警的及時性與準確性,因而當突發的地質災害事件仍舊缺乏有效的處理方式,難以為救災提供有效的科學依據。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夠為地質災害提供規范化且標準化的管理,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與救災能力,從而為應急救災體系的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1 我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狀況概述
我國目前在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測系統中所采取的通信傳輸主要包括北斗一號衛星通信與無線短信等,同時在我國地震災區對無線寬帶通信傳輸進行了實驗研究工作。現階段我國的山區丘陵地區,基本上已經覆蓋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網絡的覆蓋每年能夠對上千起的地質災害進行有效規避。通常情況下,群測群防監測工作所采取的是人工收集方式,因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存在信息覆蓋面不足以及數據收集不及時的缺點。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相比,在滑坡泥石流災害實時監測預警方面我國起步較晚,因此在很多方面尚存在差距,其中包括對數據寬帶通信傳輸的監測、智能傳感器與信息系統的研制上。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對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已經引起了高度重視,且頒布了各項規章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明確我國地質災害易發區基礎上建立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應急體系任務以及監測預警體系等。
2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分析
2.1 智慧管理
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在我國突發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工作中,主要是通過對野外巡查、排查以及監測災害點的一系列管理體系。傳統利用群測群防進行監測的主要方式是通過終端設備,對于其所負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相關信息進行采集,將采集到的數據與信息上傳至后臺系統進行分析,以此來實現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管理與監測預警等相關工作。但此種方式不僅難以實現對群測群防野外工作的有效監管,同時也無法確保數據采集的準確性與真實性,因而對突發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造成嚴重阻礙。
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地質災害系統中結合應用GPS、NFC與移動基站的動態耦合定位技術,能夠有效地實現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巡查、排查以及監測方案工作。NFC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通過為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一張基于NFC芯片的識別碼,從而能夠確保群測群防人員在調查、巡查以及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等相關工作的過程中,利用終端設備掃描識別碼的方式對于界面自動生成該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信息進行采集。從而便不需要對地質災害的隱患點進行選擇,僅僅只需要將監測結果數據進行上傳,便能夠完成數據采集的工作。因此,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信息采集技術中利用NFC技術,便能夠有效地確保采集數據的及時性與準確性。除此之外,在地質災害監測系統中采取GPS與移動基站動態耦合技術,能夠查詢與動態定位工作人員的工作軌跡,從而能夠實現對野外人員工作的監管目的,智能化的監管模式能夠為防治工作提供技術保障。
2.2 數據庫建設
物聯網數據庫的建設主要包括三個板塊,分別為數據收集、數據整合以及數據維護管理。數據庫通過數據收集模塊能夠從物聯網中對各類傳感數據進行收集,并且還能夠收集平臺應用系統數據與其他相關業務系統數據等。數據整合模塊將提供數據的統一編碼賦碼、數據編目注冊、數據匹配核對、數據轉換匯總等功能,從而能夠統一的分類、審核以及管理收集上來的數據信息,最終形成一個統一且集中的物聯數據存儲。
2.3 智能化管理
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需要采用專業的地質災害監測設備實時監測災害點,并且利用監測設備針對災害點進行數據實時采集及海量存儲,結合大數據分析手段提供災害點的監測預警功能,從而提高對地質災害點的實時管理能力,最終提升監測預警水平。伴隨監測設備的部署與實施,業務在監測數據在精細化管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具體如下:首先,現階段專業的監測設備回傳監測數據均是通過傳統的2G/3G/4G傳輸渠道,在公用信道的情況下,如何保障專業監測數據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傳回到后臺系統進行分析預警,才能夠滿足地質災害的時效性要求。其次、信息化的發展使得信息安全成為當前關注的重點,由于專業監測數據屬于業務保密數據,這就要求進一步確保在傳輸過程中監測數據的安全性。最后,大量的專業監測設備均在野外部署,需要對專業監測設備實施精細化管理。
2.4 指揮平臺
突發的地質災害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國的人民群眾受到生命與財產的損失,一般情況下,當地質災害發生后,數據所具有的直觀性、全面性與清晰性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應急指揮的效率,同時也能夠為相關的專家與領導提供科學合理的決策依據。而隨著近年來我國地理信息系統的進一步發展,在應急救災的指揮平臺采用了WebGIS 平臺,此種方式有效地集成了地災主客體數據,從而在該平臺上能夠對地質災害防治到救災的過程進行有效管理。
2.5 可視化管理
為了實現信息對稱,國土地質災害防治及救災工作中,對災害點的可視化管理以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實時現場監管,從而在室內可查看地質災害現場情況,提高了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預警預報能力。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可視化管理,是從多個維度來監控地災隱患點,使得監管部門在辦公室或者應急指揮調度中心就可全面的了解地災隱患點或者地災現場的情況。這就包含前面我們所述的通過專業監測設備和現場監管人員反饋的信息,還可通過無人機快速的飛臨現場結合物聯網專網卡、通信模組,開放云平臺技術。將該監控設備或無人機中災害點的實時畫面,利用通信模組及專網卡,實時傳回開放云平臺中,業務人員可以通過云平臺查看實時的地質災害現場數據,從而實現對地質災害現場的實時監管。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中應用物聯網技術能夠及時且有效地解決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并且在應急響應的過程中,能夠實現災害點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以及及時響應地質災害技術人員,同時也能實現多類設備的數據集成、傳輸以及共享等問題。而隨著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我國突發地質災害領域中也廣泛地應用物聯網技術,確保了監測數據傳輸的實時性,從而提高信息共享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參考文獻
[1]馬娟,黃喆,石愛軍,等.地質災害應急物聯平臺建設方案[J].物聯網技術,2014,(8):80-83.
[2]徐永強,馬娟.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地質災害動態監測預警體系及其架構[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3,24(3):90-93,99.
[3]張建國,魏平新,魏云,等.物聯網地質災害預警系統 ——在廣東省重大地質災害隱患監測示范項目中的應用與探討[J].中國科技投資,2016,(10):26-30.
[4]羅金玲.基于RFID的山洪地質災害智能監測預警系統[J].物聯網技術,2015,5(10):84-86.
[5]石愛軍,馬娟,齊安文,等.物聯網技術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中的應用研究[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4,41(5):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