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昀
摘 要: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市政道路工程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動我國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也向生態化和可持續化的發展方向逐步推進,在此發展過程中,海綿城市的發展理念應運而生。
關鍵詞:海綿城市理念;市政道路工程;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97 文獻標志碼:A
當前道路工程在不斷推進,表現在其路面不斷加寬,不透水路面的面積逐漸增加,但是卻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即雨水流過路面,并通過道路邊溝快速匯聚集中起來,導致區域的洪峰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最終使得水文環境遭到破壞。路面作為一個受到重視的污染源,其在雨水天氣下,會由于雨水攜帶大量生活垃圾,而導致雨水流經的區域受到程度相異的污染,致使周邊水環境遭到污染。因此,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的推廣運用,既可以滿足當地交通建設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對當地的環境保護貢獻了一份力量。
1 海綿城市理念應用的重要性
1.1 海綿城市理念的內涵
海綿城市理念就如其字面含義,是具有海綿性質的城市,在雨季能夠及時有效的吸收、儲存甚至凈化雨水,等到雨水缺少的時候,便將儲存的雨水釋放出來,以此來應對環境的變化,減少自然災害。建設海綿城市要優先考慮當地生態環境,并與人工方式和自然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在城市防洪工作能夠有保障的前提下,能夠最大限度地將雨水蓄存和凈化,使得雨水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利用,并保護當地生態環境。
1.2 建設海綿城市的優點
(1)傳統道路排水存在的問題
在降雨初期,雨水內含的污染物過多,且未經過任何處理就流至附近水系環境中,造成周邊水環境的污染。而在降雨的過程中,雨水會沿著排水管道內部被排走,不能滲透至路面的地下,所以地下水難以獲得有效的水資源補給。若雨降強度較低,則各區域的雨水會快速匯聚,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大排水管道壓力,導致雨水外排存在較大難度,引起城市內澇問題。另外,城市道路的綠化、清潔等工作需要大量用水,而雨水卻被直接排走,不能得到回收利用,造成水資源浪費。
(2)海綿城市道路的優勢
海綿城市道路路面便于雨水通過地表層而滲透至地下,可以讓地下水得到良好的水資源補給。與此同時,這種道路可以增強雨水滲透力與滯留力,采用多渠道的雨水排放方法,能夠保障城市排水系統的良好運行,還可以減少攜帶生活垃圾等污染源的雨水對道路造成沖刷,進而降低污染程度。
2 應用海綿城市理念中需要注意的幾個設計點
2.1 道路橫斷面設計
與傳統的城市道路設計方式不同,優化后的路面橫坡坡向分隔帶,雨水通過道路橫坡排放進入下凹式分隔帶,待淺層土壤水分飽和以后,多余的雨水通過雨水篦子收水井流入雨水主管道中。雨水主管道中可以設置滲井,收集到的雨水通過滲井下滲進入深層土壤,通過滯滲補充地下水。
2.2 透水性設計
透水瀝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鋪裝以及透水磚鋪裝是目前主要幾種透水應用設計,后兩種適合在非機動車、人行道上使用,第一種適合在機動車道上應用。透水設計形式具有很多種,而且施工比較方便,因此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在實際應用的時候,可以根據路基條件和車輛載重來設計,能夠起到凈化雨水、消減洪峰流量和補充地下水的作用。但是實際應用透水鋪裝的時候,容易造成堵塞,使用效果會受到嚴重的影響,需花費比較高的維護成本。
2.3 生物滯留設計
當前,生物滯留設施主要有生態樹池、高位花壇、生物滯留帶和雨水花園等幾種常見的設施。這些設施的建設地基本上地勢都比較低,依靠微生物、植物、土壤等生物來儲蓄、凈化和滲透雨水,生物滯留設計具備應用范圍比較廣、種類繁多、建設和維護成本低、可有機結合綠地等是生物滯留設施的幾大特點,但在地勢較陡峭、土壤透水性能差、巖石層較高和地下水位區域等地建設生物滯留設施時,需要設置階梯、防滲、換土等方式來避免災害的再次發生。
2.4 邊坡支護設計
山區中的城市道路建設當然離不開道路邊坡支護設計,傳統的邊坡防護方式有植草防護、灰漿防護、護面墻、擋土墻和混凝土預制板等。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低影響城市更是備受青睞,因此,在保證道路邊坡防護穩定的基礎上,更要進行生態護坡,目前,生態護坡在城市道路建設中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植草溝、下凹式綠地、植樹等方式在城市道路建設中應用較為廣泛。目前對石質邊坡的處置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邊坡的開挖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并且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因此,對于石質邊坡防護問題的有效解決成為海綿城市建設亟待研究的問題。優化后的石質邊坡設計應該根據巖層的性質和走向,確定合理的邊坡坡比,并將坡率適當放緩,可以采用方格網植草、窗式護面墻植草、掛網噴土植草等生態支護方式,并且要在邊坡坡腳設置植草溝,在溝底設置碎石盲溝,并與道路路面排水通道相連接,使雨水滲流得到有效處理。
3 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中的具體應用
3.1下沉式綠化帶
從當地區域的市政道路設計實際情況出發,對海綿城市各項措施進行合理布置。比如在綠化帶設計方面,可對城市道路兩側設置下沉式的綠化帶,借助天然的綠地滲透性能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洼地,利于儲蓄雨水。當遇到降雨時,可快速增加水資源滲透量,減少路面積水量,同時發揮其良好的過濾作用,讓城市地下水得到良好的水資源補充,促進雨水循環,從而推動城市水系統建設的進程。在現代化海綿城市市政道路工程設計方面,下沉式綠化帶的運用可起到良好的雨水滯留、地下水補充作用,利于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循環利用。
3.2 完善附屬設施和視覺景觀建設
要激發市政道路交往空間的活力,可通過完善的配套設施與良好的視覺景觀來實現。而這一過程主要是基于原有線性活動空間,增設豐富的小空間,改善單一空間的格局,豐富其內涵韻味。比如可以增加遮蔽設施,吸引附近居民停留交談玩樂;可以增設供人駐足停留的觀賞點、能倚靠的雕塑或街燈、能夠休憩的凳子等等,讓人們隨時可以停留。另外,可在道路邊合適的地段進行交通島的設置,可配備適當的城市家具,包括座椅與報刊亭等,以滿足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需要。在這一基礎上提高交通島的層次性、趣味性,以吸引居民主動走進交通島,參與各種休閑娛樂性的活動,從而激活這一空間的活力。邊界效應指出人們喜愛逗留在區域的邊緣,在道路交往空間的設計時必須人為地創造出“邊界空間”,結合建筑的布置設計的陰角空間,凹空間的圍合設計、小憩空間的遮蔽設計均為人們創造了舒適安全的邊界空間。
3.3 健全和完善城市道路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
規章制度可以指導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設,確保道路建設的合理性,增強了道路建設的科學性。在實地考察了解后進行道路工程的設計與規劃,明確相應崗位工作人員的職責,制定明確的獎懲措施,保障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積極處理、解決道路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在海綿城市道路建設理念下,出臺相關的城市道路建設規章條文,這樣更有利于海綿城市理念深入人心,利于加快海綿城市理念的推廣及實踐應用。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重視生態、綠色的理念,在城市化的進程當中,人們將會越來越關注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與發展,將該理念逐步應用到市政道路工程建設中去,科學、合理地建設城市道路,促進城市建設朝著生態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溫小瑜.基于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設計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33):105-107.
[2]姬建華.芻議海綿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J].門窗,2017(8):150.
[3]高娜,張利民,許傳富.海綿城市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的應用[J].住宅與房地產,2017(23):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