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修香
近幾年,非連續性文本的考題逐漸向新課標提出的“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方向靠攏,從不同的角度著眼,考查學生多種閱讀能力。
非連續性文本結構的組合性、來源的開放性、表達的多元性等特點,要求考生對提供的材料進行細致入微的比較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論。考生要認真閱讀材料,細致比較分析,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找出內在的聯系或變化規律,最終得出結論。
如:2016年鎮江卷第5題:“閱讀下列三則材料,完成相關題目。”其中第(2)小題:“材料中哪些現象屬于淺閱讀?”這道題要求考生從三則材料中進行分析比較。“材料二”是摘自《光明日報》的有關“淺閱讀缺點”的一段文字,“材料三”是“促進群眾深度閱讀的舉措”,只有“材料一”講的是有關“淺閱讀”的一些現象,在這段文字中,需要再次細致分析,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圖表式的非連續性文本概括性強、文字簡潔、信息量大,需要學生能橫觀縱覽,捕捉信息并分析信息,具備比較、辨析的綜合能力。
如:2016年蘇州市語文中考試卷第4題:“表為某市二輪電動車實際使用量和車輛事故率的統計,請對表中提供的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回答問題。”
項目年份實際使用量公安機關已登記車輛公安機關未登記車輛車輛事故率公安機關已登記車輛公安機關未登記車輛75.4%84.9%2014年2015年1.3萬輛2.1萬輛7.2萬輛10.7萬輛24.6%15.1%
學生完成此類文本,首先要看清標題,文本講的是“某市二輪電動車實際使用量和車輛事故的統計表”。這題考查了學生將閱讀知識和閱讀技能遷移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橫觀“已登記”和“未登記”情況,縱覽“2014年”和“2015年”兩年,捕捉到細節信息,進行縱橫比較,提煉出信息:“二輪電動車不論是否登記,實際使用量均明顯上升;在車輛事故率方面,只有機關已登記車輛的事故率明顯下降,而未登記車輛事故率明顯上升。”當然,圖表并非都是如此簡單,可能是折線、曲線,或者其他的圖文結合方式,此類題往往隱含著對考生比較和辨析能力的考核。
新課標指出第四學段非連續性文本是“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信息量大且呈碎片狀的文本,這就需要學生具備高度的概括能力。基本上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都會考查到學生的概括能力。
如:2017年南京市中考試卷第三題12分的閱讀題就是考查非連續性文本的,第3小題“生活和詩從未有過片刻的分離。請聯系上述三則材料,談談對生活與詩的關系的理解。”這個題目,考查學生整合不同材料并歸納、概括的能力。這三則從“自然景象”“中國是詩的國度”“詩人陶淵明的人格魅力”三個方面來寫的,但這三則材料又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學生要對材料中的信息進行解碼,探究出材料的共性和不同點。
非連續性文本的來源是開放性的,學生需要從眾說紛紜的聲音中,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學生在質疑、批判中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能力。
例如:2017年鎮江市有關“網絡語言”的非連續性文本的考題就考查了學生這一方面的能力。“在個人言論都有機會發表的今天,請你就如何維護漢語的純潔性,對社會和個人提出一條建議。”這道題目要求學生讀完非連續性文本后,要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非連續性文本從不同的角度考查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師需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制訂恰當的閱讀策略。
非連續性文本考查學生的能力點較多,教師要注重對閱讀方法和策略的指導。根據非連續性文本的任務要求,其策略的關鍵是:(1)提取所需信息。非連續性文本的信息有隱顯、虛實之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掉無關的信息,抓住關鍵詞句,分辨出隱含信息,鎖定要尋找的目標。(2)歸納得出結論。非連續性文本是一種碎片化的閱讀,沒有詳細且明確的陳述性言論,教師需引導學生將有關聯的信息進行比較、分析、歸納、整合,得出有價值的結論。(3)建構文本意義。復雜的文本背后都有編者的意圖,教師要指導學生聯系實際需求找出文本寫作的目的,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提出獨特的見解,構建文本的意義。
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微閱讀,比如: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博客和論壇,那些話題和回復,就是非連續性文本。
學生平時閱讀練習中大多數是連續性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練習題較少,需要教師自己選擇主題,搜索資料,自己命題,對學生進行適度訓練。教師可以嘗試教學融合,讓非連續性文本和連續性文本交叉勾連。
總之,非連續性文本的引入賦予了修訂后的“課標”以時代氣息,也提出了教學實踐的新命題。如何培養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能力,豐富閱讀體驗,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