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回洛倉、含嘉倉是隋唐時期的重要糧倉,在保障國家糧儲安全,供給京師及賑濟災荒等方面發揮過重要方面,也是今天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倉遺址存在諸如保護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管理、宣傳推廣不到位等問題。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充分挖掘利用其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因素,發掘其最大價值,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關鍵詞]回洛倉;含嘉倉;農業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 K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5-0086-03
河南處于中原腹地,是華夏民族的起源地,自古以來就是農業核心產區,同時擁有豐富的歷史名人古跡等旅游資源。在當前研究國內農業文化遺產的浪潮中,究中原農業文化遺產是必不可少的。修建于隋朝的回洛倉、含嘉倉在隋唐歷史擔負著重要的儲備糧食、供應京師以及賑災的作用,也成為今天大運河申遺成功的關鍵部分。但申遺工作結束以后,回洛倉、含嘉倉作為農業文化遺產還存在諸如保護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管理、宣傳工作不到位等問題,其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尚未被充分弘揚。當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如何有效保護利用回洛倉、含嘉倉遺址,進一步將它們作為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發揮得更好,是值得學者們共同探討的。
一、回洛倉、含嘉倉歷史變遷及其作用
始建于隋朝的回洛倉、含嘉倉均為隋唐大運河沿線的大型官倉,在歷史上承擔著重要的儲糧作用。
(一)回洛倉及其歷史變遷
回洛倉建于隋大業年間,《資治通鑒》云:大業元年“十二月,置回洛倉于洛陽北七里,倉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隋初定都長安,因關中地區物資相對貧乏、漕運不暢,故“始建東都,以尚書令楊素為營作大監,每月役丁二百萬人……新置興洛及回洛倉。”煬帝在遷都洛陽的同時,在洛陽城外修建回洛倉,主要是為了保障洛陽的糧食供應,也是為了方便東南漕糧隨時入庫。
正是因為回洛倉在隋朝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成為兵家必爭之處。隋末回洛倉被瓦崗軍占領,留守洛陽的越王楊桐與李密展開了數次爭奪回洛倉的戰役。《太平寰宇記》載:“隋大業元年十二月置回洛倉。南去洛陽縣七里……至十三年李密叛,頻攻此倉,多為洛人所據,后競為密陷。”此為李密第一次攻占回洛倉。隨即,越王楊恫下令募兵,義軍數日后奪回回洛倉,但李密緊接著率兵復還。《舊唐書》云:“東都出兵乘之,仁基等大敗……密復下回洛倉而據之,大修營塹,以逼東都。此為李密第二次攻占回洛倉。由于東都洛陽民眾自發守城,瓦崗軍久攻不克。同年六月,由江都通守王世充等人率領的10萬援軍到達東都,瓦崗軍棄圍,隋軍重新占領回洛倉城。《新唐書》云:大業十四年,“司馬楊德方戰死。密自督眾三萬,破隋軍于故城,復得回洛倉。”此為李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攻占回洛倉。
正是由于李密率領的瓦崗軍攻占了回洛倉、洛口倉、黎陽倉,使得洛陽城內的隋軍糧食匱乏,大量饑民和缺糧的義軍投奔,為瓦崗軍的壯大奠定了基礎。后李密大意丟失洛口倉和回洛倉,數十萬之眾瞬間崩潰。之后回洛倉被王世充占領,再被李世民也是攻占。李世民截斷大運河,斷了王世充的糧道,最終攻陷了洛陽。
(二)含嘉倉及其歷史變遷
唐朝建立以后,統治者因回洛倉不利于戰略防御而廢棄,啟用了原本就建在城內的含嘉倉。含嘉倉建于隋大業元年,自唐代始作為糧倉使用,是唐朝當時最大的糧倉,不僅供給洛陽城,還起著關東和關中之間漕米轉運站的作用。北宋末年,隨著運河水量的減少、漕運管理不善等因含嘉倉被廢棄。
起初,含嘉倉作為漕糧運往長安的轉運站,主要負責賑災和供給長安。《文獻通考》載:“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初,江淮漕租米至東都輸含嘉倉,以車或馱運陸運至陜。”漕糧先入含嘉倉,再由太原倉運往關中,“舟運江、淮之米至東都含嘉倉,僦車陸運……耀卿令江、淮舟運悉輸河陰倉,更用河舟運至含嘉倉及太原倉……凡三歲,運米七百萬斛,省僦車錢三十萬緡”。由此可見,含嘉倉在唐朝漕運中重要的轉輸作用。
到武則天稱帝建都洛陽以后,尤其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含嘉倉的作用益發重要。天寶年間含嘉倉的糧食儲量居于唐朝糧倉第二,《文獻通考》云:“諸色倉糧總千二百六十五萬六千六百二十石……含嘉倉五百八十三萬三千四百石……。”天寶八年含嘉倉的糧儲約占全國糧儲的46%,由此可見含嘉倉在唐朝糧儲上的重要地位。
安史之亂后,隨著大運河的流量漸小、漕運管理不善,含嘉倉的利用率降低。北宋建都汴京以后,漕運主要供應汴京,洛陽的漕運地位下降。“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運,日汴河,日黃河,日惠民河,日廣濟河,而汴河所漕為多。”含嘉倉也因此在宋代逐漸被廢棄。
二、回洛倉、含嘉倉的考古發掘工作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含嘉倉遺址被發現開始,洛陽文物考古所陸續對含嘉倉遺址、回洛倉遺址展開發掘工作。到目前為止,含嘉倉遺址的發掘工作已基本完成,回洛倉遺址已完成勘探工作,并在已發掘的倉窖原址上建成展廳。
(一)回洛倉的考古發掘
隋代回洛倉遺址位于隋唐洛陽城外的東北部,今洛陽市瀍河區瀍河鄉小李村、馬坡村西一帶,據考古發掘報告可知,回洛倉城呈長方形,東西長1140、南北寬355米。倉城的總體布局為:在倉城的東西兩側,各設有一個倉窖區,中間被管理區將兩倉儲區等距離隔開。兩倉窖區的面積和布局基本相同,各由“十”字形道路將倉窖分為4個相對獨立的存儲區。根據倉窖分布規律推算,整個倉城倉窖的數量在700座左右。另外,在管理區和倉城西各鉆探除一條呈南北走向的溝渠。這兩條溝渠位置特殊,可能是與漕運有關的漕渠遺跡,遺憾的是回洛倉倉窖內均未發現糧食。
回洛倉目前已清理出倉窖4座,其形制結構相同,均呈口大底小的圓缸形。遺址內還發現四條道路,均位于東部倉儲區內。出土的地層遺物主要是陶、瓷片以及隋“大業元年”紀年銘磚一塊。通過考古發掘證實,回洛倉使用時間短暫,隋亡后即遭廢棄。入唐以后,史書不再有回洛倉使用的記載。
(二)含嘉倉的考古發掘
含嘉倉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北北關一帶,倉城略成長方形,南北長725米,東西寬615米,總面積約為43萬平方米。有城門四座,整個倉城分為生活管理區與糧窖區,其中糧窖區目前已探出糧窖287座,由“十”字街分隔。倉城的東南角是漕運碼頭,與瀍河、洛河相通。
糧窖的形制結構基本相同,均為口大底小的圓缸形。在糧窖中只有160號倉窖發現大半窖的谷子,已全部變質碳化。此外還發現有少量的遺物,計有:銘磚、灰磚、灰瓦、陶器殘片、鐵器、銅錢和瓷器殘片,其中以銘磚最為重要。根據已發現的銘磚推測,銘磚在米粟人窖時刻成投入,米粟出窖后就作廢遺棄。銘磚刻寫的儲糧來源地點計有江南的蘇州、楚州、滁州和華北一帶的冀州、邢州、德州、淮州、滄州和魏州等。可見含嘉倉的儲糧,主要是當時華北地區運來的粗粟和江南地區運來的粗糙米。
三、回洛倉、含嘉倉的保護利用現狀
作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重要支撐和中原地區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目前回洛倉、含嘉倉的保護利用卻不盡如人意。根據筆者實地考察,走訪遺址周邊居民,發現目前回洛倉、含嘉倉遺址的保護與有效利用存在不少問題:
(一)遺址宣傳力度不夠,周圍環境缺乏規劃
回洛倉遺址沒有明顯的地面指示標志,含嘉倉遺址存在同樣問題,且其旁邊是鐵路和家具廠,門口車輛也是隨意擺放。
(二)遺址管理工作缺乏統一性和專業性
盡管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暫未對外開放,但遺址內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問題。回洛倉遺址缺乏專業人士監督指導,工作人員都是附近文化素質較低的村民。含嘉倉遺址則更糟糕,僅有兩名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子輪流值班,展廳衛生也是接到通知才臨時打掃。
(三)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缺乏公眾服務的意識
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目前常年關閉,暫不對外開放,這使得公眾服務工作難以開展。回洛倉遺址展廳內的展板上有宣傳公眾考古的知識,但目前遺址的實際情況卻是不對外開放。含嘉倉遺址緊鄰學校,但因現今遺址內管理工作不到位,也無法開展公眾服務工作。
四、回洛倉、含嘉倉保護利用可行性對策分析
回洛倉和含嘉倉不僅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而且作為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在當前非常有必要加強保護和利用,以便充分挖掘和利用其文化價值。
(一)回洛倉、含嘉倉保護利用的必要性
首先,回洛倉和含嘉倉蘊含深厚的歷史價值。其不僅為我們研究隋唐時期國家糧食儲備提供了考古資料,對研究隋唐時期農業的發展、我國古代漕運情況也具有同樣重要的學術價值。
其次,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需要。早在2015年中國30余“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在開封成立了“一帶一路”城市旅游聯盟。回洛倉和含嘉倉作為大運河洛陽段的重要遺址,更應該加大保護利用工作的力度。
第三,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根據《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10條“保護傳承文化遺產”中重點強調農業遺產保護工作死亡要求,回洛倉和含嘉倉作為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開展保護利用的工作刻不容緩。
第四,發展公眾服務的需要。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應融入公共服務發展的大潮流中,同時也可作為重要的研學旅行基地供中小學生參觀學習。
(二)回洛倉、含嘉倉保護利用可行性對策分析
回洛倉和含嘉倉作為大運河洛陽段的重要遺址,不管從歷史意義還是現實價值來講,都有必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來進行保護開發。針對目前回洛倉、含嘉倉遺址在保護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著手改善:
首先,增加保護力度。政府撥付專款給遺址管理處,保障回洛倉和含嘉倉遺址保護工作有足夠的資金,同時采取措施對遺址內及周邊環境及時進行整頓。不僅如此,定期派專家對回洛倉和含嘉倉遺址管理部門的人員進行交流培訓,給予技術和學術上的支持。
其次,擴大宣傳力度。地方政府應加強對回洛倉和含嘉倉的宣傳工作,可以通過海報、電子屏、微信公眾號、微博、紀錄片、報紙電視、火車廣播、公交站牌廣告、旅游城市自動短信提醒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以改善現今民眾對遺址一無所知的局面。洛陽市可加大跟周邊城市的合作,引進相關的資金,進一步推進回洛倉和含嘉倉遺址的保護開發工作。同時,遺址管理處也可通過印發回洛倉和含嘉倉的歷史文化宣傳冊、拍攝小型宣傳片、增加展板、走進村莊小區宣講等宣傳方式,加強民眾對遺址的歷史認同感和保護意識。
第三,加強遺址管理工作。就目前狀況而言,回洛倉、含嘉倉遺址的管理工作任重道遠,諸多方面需要努力。其一,相關部門可派專門人員負責遺址的日常管理工作,配備形象氣質均佳且具有一定知識儲備的講解人員,負責遺址的講解工作,并定期進行培訓,為未來回洛倉和含嘉倉遺址的正式開放做準備;其二,遺址管理處可在遺址內設一處專門的商店,出售一些關于回洛倉、含嘉倉的宣傳冊、折扇、卷畫、絲巾等紀念品;其三,還可與政府合作,對遺址周邊環境進行統一規劃。
最后,做好公眾服務。遺址的保護、開發,歸根到底是為民所用。其一,開展公眾考古工作。回洛倉遺址內有多處已勘探好的倉窖尚未發掘,未來進行發掘工作時可對外開放;其二,充分利用遺址內的資源,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可與學校、旅行社等機構合作,讓學生在寒暑假在回洛倉、含嘉倉內進行參觀學習。此外還可對學生們進行回洛倉、含嘉倉知識的宣傳培訓,引導學生爭當小導游,帶領學生跟遺址管理處的工作人員一起走進小區村莊,為民眾普及歷史知識。
五、結語
綜上可知,回洛倉遺址和含嘉倉遺址在保護利用方面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是中原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目前,中原農業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管理體制不順、投入相對不足、整合資源力度不夠、產業鏈條薄弱、文化遺產從業人員素質偏低、可持續發展觀念淡化等問題。在國家大力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大力挖掘中原農業文化遺產,探索其保護與有效利用的方法,不僅對于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發展中原經濟具有重要意義,更有助于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確立。中原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有效利用,將是漫長而有價值的征途,希望社會各界攜起手來,努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76:5626.
[2]脫脫,阿魯圖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4250.
[3]洛陽考古文物所.洛陽隋代回洛倉遺址2012 -2013年考古勘探發掘簡報[J].洛陽考古,2014(2)
[4]王星光,賈兵強.中原歷史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