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
[摘要]小品這類娛樂語言節目廣泛地出現在各級各類晚會舞臺上,廣受觀眾歡迎,尤其是豐富多彩的言語幽默是娛樂節目的一大亮點。小品的語言幽默究竟如何生成呢?從語用預設的視角,以2017年春晚小品《老伴》為個案,具體分析膾炙人口的小品語言是如何產生幽默性。
[關鍵詞]語用預設;小品;言語幽默
[中圖分類號]1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5-0188-03
從小品的概念來看,小品指的是具有精簡生動、耐人尋味的故事情節的小藝術品。其中“小”指表演時間較短,人物相對較少的外在形式。“品”指能給觀眾帶來新鮮品味的體裁主題。當今,小品在各級各類晚會舞臺上大放光彩,已成為各個舞臺必不可少的節目。據統計2015至2017年央視春晚中的小品節目分別占總節目的14.3%、15.4%和14.6%。可見小品在春晚上總會占一席之地。此外小品會采用觀眾熟悉的題材,用熟悉的人物結合詼諧幽默的語言再現生活中的現象,傳播正能量,但小品的幽默語言是如何生成的?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小品的幽默語言進行了研究,如倪剛,徐天樂(2010)從關聯理論解讀了小品《不差錢》中語言的幽默性;李燕(2012)從順應論的角度分析了趙本山小品中語言的幽默性;劉延廣(2011)從框架轉換理論的視角對趙本山小品的幽默語言進行了研究;還有一些學者從認識語用學的角度解釋了中國幽默小品的語言等。2017春晚小品《老伴》是由著名的演員蔡明和潘長江及潘斌龍表演。其中,以“毒舌”著稱的女演員蔡明,之所以給觀眾帶來很多歡笑,離不開她那巧舌如簧的本領及幽默獨特的語言。然而,研究小品《老伴》的幽默語言的論文僅有4篇。其中的3篇是從違反合作原則的角度分析,另外1篇是從詞義角度分析。從論文數量上看,分析小品《老伴》的論文十分匱乏,從語用預設的視角分析小品《老伴》語言中的幽默性的論文出現空白。由此,基于語用預設視角,以喜聞樂見的小品《老伴》為語料,探析該小品言語幽默的生成有重大意義。
一、基于語用預設小品的幽默
小品是常見的情景喜劇,它的情節往往來源于生活,而且幽默是它的典型性。小品的幽默除了搞笑的故事情節和演員的滑稽表演動作之外,最重要是小品幽默的語言。語言是推進情節發展的基礎,是演員設計“包袱”的手段。小品的言語更趨向描述人物的生活常識及日常禮儀。這種幽默的語言是如何生成的呢?語言學中的預設可以解讀小品中的言語幽默的生成。
德國邏輯奠基人Frege最先提出預設概念,并認為“語用預設是指說話者為保證句子或語段的合適性而必須滿足的前提”。何兆熊在此基礎上,也補充了語用預設是指“說話人對語境所作的假想,是一個言語行為的必要條件,是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所共有的知識”。由此可見,語用預設離不開語境并有著主觀性、共識性、合適性、隱蔽性和可撤銷性等特點。
語用預設視角下小品的言語幽默是先從故事情節進行預設,然后通過順從、取消或違背語用預設的主觀性、共識性、合適性、隱蔽性和可撤銷性特點,從而達到正常交際以外的幽默效果。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中的小品《老伴》廣受觀眾好評。基于語用預設視角,以小品《老伴》為個案,探索該小品的語言是怎樣實現幽默,贏得大眾喜歡。
二、語用預設特點與小品《老伴》的幽默
(一)語用預設的主觀性生成幽默
語言預設的主觀性是指交際雙方對同一個話題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以及兩者對話題的認知具有主觀能動性。小品《老伴》中有些言語幽默正是利用了語用預設的主觀性特征,致使交際雙方對同一話題說出毫不相關的語言,從而營造一種幽默氛圍,讓觀眾捧腹大笑。
例1:
院長:“您快別練了,咱敬老院出大事了!”
蔡阿姨:“怎么了?”
院長:“有一個老頭啊,失憶了!”
蔡阿姨:“哎,多大點事兒啊!我年輕的時候,很多男人見著我都失憶!”
例(1)的幽默性的來源于對“失憶”的不同理解,在院長認知范圍內,他所渭的“失憶”預設一種記憶混亂的疾病。他急切地告訴蔡阿姨敬老院里有個老頭“失憶”了并覺得蔡阿姨應該能夠理解這一點,但是蔡阿姨主觀地曲解院長口中的“失憶”,并回答見過她的多數男人都會“失憶”。蔡阿姨口中的“失憶”蘊含言外之意即“她顏值非常高以至于讓所有男人都忘乎所以,遺忘一切”,讓觀眾哈哈大笑。該例子通過雙方不同的主觀認知和態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再利用語言預設的主觀性,給觀眾展現答非所問的對話,從而營造了幽默的氛圍。
(二)語用預設的共知性生成幽默
語用預設的共知性是指交際雙方早已知道的常識,與交際的語境相聯系。交際雙方之間會因為缺乏共有的知識背景或者有時交際雙方的一方故意曲解這些共同的信息,使得不能正常交際,這兩種情況都會產生一定的幽默效果。
例2:
潘叔:“不是我這模樣咋了,當年人稱‘東北小費翔。”
蔡阿姨:“像一半。”
潘叔:“哪一半?”
蔡阿姨:“翔。”
例(2)中幽默性來源于網絡詞語“翔”。“翔”在網絡用語中是“糞便”的代名詞。網絡用語“翔”一詞預設著非常不美觀,丑陋,惡心。在這個語境中,首先是潘叔對自己的模樣很有自信,自稱是“東北小費翔”。“費翔”是大家所共同認知的臺灣的偶像歌手,非常帥氣,然而蔡阿姨通過說“像一半中的翔”,很巧妙用“翔”比喻潘大爺長相丑陋,惡心。蔡阿姨使用“翔”一詞明顯是對潘大爺長相的否認,正因為蔡阿姨故意曲解潘大爺的語義,違背對“東北小費翔”的認知,從而起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三)語用預設的合適性產生幽默
所謂預設的合適性與語境相適應,也就是不同的聽話人根據邏輯和語境會推斷出不一樣的預設。交際雙方的一方有時沒有考慮或有意脫離特定語境時,他們表達的語言會產生幽默效果。
例3:
蔡阿姨:“我救了你?”
潘叔:“對!”
蔡阿姨:“你娶了我?”
潘叔:“沒錯。”
蔡阿姨:“那你為什么要恩將仇報呢?”
這段對話的幽默來源于成語“恩將仇報”的使用。根據對話的語境“我救了你,你娶了我”,預設了蔡阿姨接下來回答本應是“知恩圖報”,但出乎人意料,蔡阿姨回答的是“恩將仇報”。這種回答完全不符合兩個對話的語境,導致交際雙方的心里形成極大反差,幽默就這樣自然而然出現了。
(四)語用預設的隱蔽性產生幽默
預設的隱蔽性是在具體的語境中,交際雙方表達的意思非常含蓄,往往會隱藏在預設中。在小品《老伴》中,演員們充分利用了語用預設的隱蔽性來增加小品的幽默效果。以下例子充分體現了語用預設的隱蔽性可以產生幽默這一特點。
例4:
潘叔:“我的老伴比她漂亮。”
院長:“哎呀,蔡阿姨,他失憶了,您別往心里去。”
蔡阿姨:“還比我漂亮,就他那模樣,還能娶個媳婦,取個快遞人都不一定給他。”
這段話的幽默來源于蔡阿姨的回答“就他那模樣,還能娶個媳婦,取個快遞人都不一定給他”。這個回答蘊含義非常含蓄隱蔽。蔡阿姨沒有直接表達“潘叔顏值低”,而是利用“取個快遞人都不一定給他”的言外之意,設計語言的隱蔽性,將自己想表達的意思隱藏起來,從而增加小品語言的趣味性。
例5:
潘叔:“媳婦啊,我現在身無分文,是個窮光蛋了,咱倆離婚吧,那個,現在我是個窩囊廢。”
蔡阿姨:“別這么說,你原來也是。”
這段話的幽默同樣來源于蔡阿姨的隱蔽性回答。潘叔稱自己是個窩囊廢,這表現得非常自卑。此時此刻,聽話者蔡阿姨本應安慰說話者,但蔡阿姨回答的是“你原來也是”。這個省略句的回答非常隱蔽,補充完整應該是“你原來也是窩囊廢”。這非常含蓄地嘲諷了說話者。這個例子是通過反轉觀眾所期望的結果去達到幽默效果。
(五)語用預設的可撤銷性產生幽默
預設的可撤銷性是指預設在具體的對話中,會根據交際雙方所說的話語以及變化的語境而發生動態變化。在具體交際對話中,說話人會有意引導聽話人接受預設,又否定預設或說出與該預設相沖突的話,使得聽話人期待落空,達到夸張和詼諧的幽默效果。
例6:
潘叔:“我問你,你還記不記得88年我在葫蘆島為什么號啕大哭?”
蔡阿姨:“你在葫蘆島哭什么呀,被葫蘆娃給揍了?”
這段對話的幽默來源于對“葫蘆島”和“葫蘆娃”兩個概念的理解。首先,“葫蘆島”是眾所周知的遼寧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而“葫蘆娃”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動畫片《葫蘆兄弟》的主角。潘叔所涉及的葫蘆島預設中是沒有葫蘆娃,而蔡阿姨巧妙地偷換概念即從原來預設“葫蘆島”轉變為“葫蘆娃”。這種回答是一種突然不協調的轉變,營造了幽默的氣氛,使得觀眾哈哈大笑。
三、結束語
小品之所以受觀眾喜歡的原因是它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能夠創造出幽默效果,利用語言激起觀眾的興趣,贏得觀眾的笑聲。從語用預設的視角,以獨具語言特色的小品《老伴》為個案,研究言語幽默的生成機制,發現幽默是通過遵從、取消或違背語用預設的主觀性、共知性、合適性、隱蔽性以及可撤銷性而產生的。在小品《老伴A中,演員們通過對語用預設特點的靈活使用,設計出一個個幽默語言包袱,贏得了觀眾的掌聲。語用預設的這些特點在營造小品的語言幽默氣氛和推動情節發展上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語用預設的研究及合理利用對于喜劇小品的語言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Frege.c.On Sense and Reference[M].Oxford:Blackwe11,1952.
[2]Levinson.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r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l Stalnaker.R.c.Presupposi“ons[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2 ,1973( 30):447-457.
[4]安晶晶.解析小品《老伴》中違背合作原則的現象[J].文學評論,2017.
[5]叢日珍,仇偉.喜劇小品演員言語行為預設策略與運行機制闡述——以小品《扶不扶》為例[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1):29-32.
[6]曹正波,從語用預設的角度分析黃宏小品的幽默性[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7]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9]李燕.喜劇小品中幽默語言的順應分析——以趙本山的小品為例[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16-120.
[10]劉延廣,框架轉換理論視角下的趙本山小品幽默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2011.
[11]倪剛,徐天樂.用關聯理論解讀小品《不差錢》[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1):54-56.
[12]唐明琪,楊迎華,語用學合作原則視角下對小品《老伴》精彩會話的解讀[J].中國培訓,2017 (6).
[13]王守元,苗興偉,預設與文學語篇的建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 3).
[14]王崇風,周舒琪,春晚小品《老伴》誤用成語“傾家蕩產”[J],語文月刊,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