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永慧
[摘要]馬克思主義的時間特征直接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哲學本身屬于一項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同時哲學也是對于方法論的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所具有的某種大眾化的內涵為中國推進馬克思主義打下了基礎,賦予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時代化的特征。本文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思想及認知探討,主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內涵、推進依據、推進路徑三方面展開分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新思考;推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5-0091-02
在新時代背景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提法為當代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指明了新的方向。馬克思哲學和群眾之間存在一種不可分割的聯系,群眾在進行哲學的學習中也是哲學進行傳播的載體。目前針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其內涵的定義以及其哲學的推進演變。具有明顯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是利用比較簡單的語言去進行其哲學原理的闡述,在群眾中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散播。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就是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書本走向各家各戶,在人們心中展現不一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讓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新的認識,促進群眾思想的轉變。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大眾化的落腳點是在中國,只有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才能夠借助世界的眼光,實現中國經濟的轉變。結合相關的資料,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內涵主要把握以下兩點:
(一)馬克思主義服務對象大眾化
無產階級在進行無產階級斗爭的時候,主要是將哲學作為自己進行斗爭的物質基礎和武器。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需要依靠群眾,推進的過程需要從客觀實際出發,同時人民群眾的立場是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推進的主要立足點,要做到以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為落腳點。進而滿足人民群眾的哲學理論需求,促使人民群眾對各類哲學理論有正確的認知,從中受到啟發,進而信仰馬克思主義哲學。
1.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要想促進哲學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人民群眾的立場是關鍵,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才能進行更好的推進和演變,人民群眾是進行哲學大眾化推進的根本,所以在哲學的推進形式、內容以及方式方法上都應該將人民群眾放在首位。人民群眾的利益是進行推進的根本,所以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實現大眾化與中國化的有效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理論。
2.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大的優勢在于,其理論具備一定的真理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具備實現大眾化的先天優勢,內涵真實地反映出人、自然的思維規律,因此,具備較強的真理性。人民群眾只有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就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維護自身的利益。
3.解決人民群眾問題。當前國際環境復雜,我國正處于改革的關鍵時期,在此背景下各類社會矛盾、熱點、難點也在不斷增加。熱點問題會直接引發人民群眾的思維困惑,只有運用正確的理論知識、思維方式,才能夠及時解決這些問題。由此可見,在實際的工作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一個認真負責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去面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推進中的各種問題,在進行問題的解決中主要是利用唯物辯證的方法論為主要方式,并且利用該觀念對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產生明顯的影響。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表達方式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源于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是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之間的高效統一。若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視作條文,采取人為說教的方式,將無法發揮其該有的作用。
由于哲學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只有將哲學理論落到實處,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具備中國作風,能夠借助通俗、簡單、形象的方式,將哲學理論傳播給人民群眾。采用群眾語言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通過群眾語言并且結合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例,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化,形象化,如《矛盾論》等名篇。以此讓人民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實質,最終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民群眾中得到更好的應用。
二、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具體依據
(一)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時代發展的訴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改革的關鍵時期,社會改革引發了很多的新問題,出現了很多新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指導。另外,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知論能夠指引在時代發展過程中出現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推進是時代發展的訴求。
(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干部群眾的期待
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人們的意識也反映著社會現象。社會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給人們的認識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在這種情況下大眾期待哲學工作者對相應的社會問題進行合理的分析,這就需要途徑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理論需要。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推進是哲學研究與宣傳工作者的義務
哲學理論研究工作者與宣傳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義務與重要課題就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同時,在推進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過程中,編寫相關讀物以及撰寫相關文章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通過相關讀物與文章的撰寫能夠在人民群眾與哲學理論之間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梁,以此達到人民群眾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基礎的目的。
(四)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者主張
至今為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始終堅持的原則,堅持用科學的理論動員群眾和教育群眾。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張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撰寫了《矛盾論》的文章。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又一次強調,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學習主要是將馬克思主義實現大眾化的管理,廣大干部群眾是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和掌握的主體,自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和中社會發展的實情進行有效結合的原則,同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演變過程,在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立中具有連續性。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主要路徑的新思考
(一)科學樹立大眾化意識
通過查閱資料文獻可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我國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而我國革命建設及改革開放又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歷史實踐證明,當今社會變化均依托于大眾化哲學。針對此,廣大人民群眾在深入探討與學習哲學理論時,應當科學樹立大眾化意識,并以此強化馬克思主義信念。
從某種層面上講,“哲學無用論”并不符合實際。在這些年的發展歷程中發現,國內各高校開辦的哲學專業招生人數逐年遞減,這不僅是因為喜歡哲學的青少年人數較少,更是因為國內哲學市場并不景氣。加之某些哲學工作者只知道埋頭讀書,搞哲學研究,卻未重視宣傳與普及哲學思想,以致馬克思主義哲學逐漸被國人冷落。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首先要做的便是讓人們深刻了解到哲學理論與哲學實踐本質之間的關聯性,明確哲學思維和實踐活動所發揮的社會引領作用,一切前提便在于樹立大眾化哲學意識。
(二)合理推進大眾化教育宣傳工作
作為一項持久且任務繁重的系統性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大眾化需要聯合我國新聞媒體、哲學研究部門、高校與出版社一起,在各自領域發揮自身職能,以此推進大眾化哲學。
具體說來,哲學研究者有必要深入實際,從實際出發選擇合適課題,以此深入且系統的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諸如:哲學大眾化內涵、大眾化哲學可行性、哲學大眾化方法與路徑等都是可供研究的內容。于出版社來講,應當根據國內當前形勢,編排不同風格或不同形勢.但易于普及的哲學讀本(通俗性),在這一方面可參考《學哲學用哲學》、《大眾哲學》等書籍。此外,新聞工作者與各高校應當大力宣傳與報到哲學大眾化的深層涵義,加大思想政治宣傳力度,并建立信息化資源共享平臺,將最新、最有效的哲學思想上傳到平臺中,鼓勵和方便廣大青少年學習,引導他們正確樹立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與觀點。
(三)有效夯實大眾化基礎與生長點
只有當人民群眾真正認識與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從思想上轉變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不斷提升自我,將哲學思想轉換成改造世界的思想與行動利器,以實現更好的世界生活,而這便需要一步一步夯實大眾化之哲學基礎與生長點。首先要做的便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奠定扎實的大眾化群眾基礎。具體來說,政府相關部門要通過與社會新聞出版單位的合作為廣大群眾提供學習哲學的條件,逐步實現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滲透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其次便是從社會發展實際出發,奠定大眾化哲學之制度基礎。這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相關工作者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工作,相關宣傳工作等工作。最后應從人民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際程度出發,奠定大眾化群眾組織基礎。這需要通過通俗化的方式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展示出來,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是實現大眾化的基礎,只有讓人們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夠人民群眾接受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以上方式能夠推行哲學大眾化在國內高速、穩步的前行。
綜上所述,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推進工作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把握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時代命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真正為中國人民所接受和運用。
參考文獻:
[1]王振民,尚慶飛.在新的起點上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6(5):5-10.
[2]劉思彤.跨文化視角下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研究——以廣西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16(3):16-21.
[3]楊鮮蘭.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5(3):19-24.
[4]李春會.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要素運行的矛盾[J].廣西社會科學,2016(8):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