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思羽 楊星暉
[摘要]通過讀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書,再通過對光韻的理解和分析,站在當代科技發展的角度,對機械復制理論的現實意義進行探究。其中藝術價值的轉變對社會科學技術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藝術品傳播方式的改變使得其內在價值改變所造成的結果是多樣化的。在傳統藝術的光韻消失的同時,隨著社會歷史進程的發展,也可以發掘出更多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以及內含價值。
[關鍵詞]光韻;價值;機械復制;文化工業
[中圖分類號]J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5-0115-02
通過對光韻的描述到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再到科技的發展所帶來帶的后果,一系列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局面使得人們從現實當下出發,重新審視現代社會的發展形勢。
一、光韻
(一)光韻的含義。從時空角度來看,光韻就是在一定距離之外,但感覺上如此貼近之物的獨一無二的顯現。也就是說在現代藝術作品中,隨著機械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存在于藝術品中原有的某些特點以及其獨一無二的特質便會消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光韻”。“光韻”也是藝術作品的原真性,伯格曾經說過:“每一幅畫的獨特所在曾經是它所處的場所的獨特所在的一部分。某些時候畫是可以移動的。但是,它絕不可能同時在兩個地方被人觀看。”光韻代表了一種即時即地性,是在特定場所,特定時間以及創作者特定心境下的藝術作品中所展現的獨有的閃光點。這種獨有性也包含了在特定歷史時間內所發生的,是一個動態性。這種獨特的性質產生于藝術作品中,也為世人展現了即時即地性。從1888年到1889年,凡·高創作了一系列關于柏樹的素描,有一些其他畫家忽略的東西,正是凡·高所注意到的,也就是柏樹的光韻 在風中擺動的一些細微姿態。正是這些特別的姿態使得藝術作品顯得獨一無二、無可替代。
(二)光韻的基本特點。除了即時即地性,光韻所帶來的膜拜價值也是值得深思的。在過去傳統社會時代,人們通過多種途徑抒發對于自己無法觸及的力量的追崇。具有創新思想的藝術品像具有靈性的稀世珍寶一般,深受人們的喜愛與追捧。由于機械復制技術的出現,過去的追崇功能慢慢減弱,但它始終帶有著藝術品的賞析,只是從有意識變成了無意識。由于社會生活里復制技術的大力發展,藝術品更多的展示價值被呈現出來。正是這種膜拜價值更加突出了光韻的特點,讓藝術品具有特定時間地點的展示性,這種神秘感也是傳統社會人們所追捧的。在不同時代,光韻所展現的膜拜價值也是不同的。從不一樣的角度出發去欣賞藝術品,都會具有特定的含義,重要的是如何轉化這種傳統觀念去重新發掘全新的“光韻”。
(三)光韻的消失。由于現代科技的發展,光韻的獨特性被復制形式所消磨到失去原有最初的獨特性。關于光韻消失的主因,本雅明則認為,處在每個不同時期社會環境所造成的,也就是現今社會更加注重物品的易接近性,就如同人們期望經過獲取原件的復制品來避免其唯一特質的思維傾向一般。在這里也是從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定義衍生而來的。在現實生活中,也無疑包含了這種物化情況。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慢慢人的控制欲望越來越大,想要去探索挖掘更多藝術品的光韻,甚至是為己所用。但從本雅明角度出發,他對光韻的消失是心存遺憾的,只不過是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發展所帶來的后果。從阿多爾諾觀點出發,一切都是為了達到計劃目標,那么這樣一來消費者們就被限制在固定模式中。他的態度與本雅明背道而馳,認為本雅明的觀點扼制了人們的想象力。但這種說法又太過于絕對,沒有從一個辯證角度出發去看待。
二、藝術與復制
(一)價值的轉變。“從藝術品的膜拜價值到展示價值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轉變是隨著時代變遷,科技發展所造就的,從膜拜價值中看也和“商品拜物教”中對物與物的關系的一種神秘性類似,從最原始社會中,這種膜拜形式以祭祀、祭拜的形式進行,再到對反法西斯主義的反思,在無線電廣播中進行思想統治,讓更多的人接受洗禮。”在阿多諾的想法中,人們看到的更多是關于文化工業的發展,對機械復制持反對態度,這樣的膜拜價值失去原本的作用,高雅藝術的即時即地性遭到破壞,也讓新發展的藝術與傳統混為一談,阿多諾認為這種文化工業現象是負面的,更多的是人們的意識形態所控制,通過新型產業進行洗腦,從而達到統治者的某種目的,例如西方國家善于通過電影等方式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
但是阿多諾所擔憂的是從一個意識形態角度出發的,而本雅明更為保守的從傳統藝術本身角度出發去看這種價值的轉變。在本雅明看來,傳統藝術中藝術品的一次性更為可貴,然而展示價值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階段所凸顯的一方面,在這種凸顯下,傳統藝術的膜拜價值受到質疑。展示價值也使原有的藝術與主體更加貼近。
(二)光韻的重塑。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將電影與古典藝術區分開來,以“光韻”的是否消逝作為區分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與古典藝術的標準。本雅明認為具備‘靈韻的古典藝術作品具備不可替代的原真性、對神靈信仰的膜拜價值、膜拜欣賞的距離感。
目前,電影便展現了這一點。這種完全性的采納隨著機械復制時代的社會發展便獲取了獨有的現實工具。電影中的特效也完美的呈現出復刻的表現。時代的發展抑制了膜拜價值,不得不說也是一種別樣的進步,這不僅取決于觀眾,而且加之加入個人觀眾的賞析態度,并且這種賞析態度在電影院中并沒有發展成頂禮膜拜的形式。觀眾是獨立個體,是欣賞價值的主體,也可能是一個先進個體。更引人注意的則是光韻如何重塑,在脫離傳統社會中的即時即地之后,也是會存在在當下社會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三)機械復制的矛盾與和諧。與原來的藝術品相比,當下時代還多了一些創新點。這種重新被創造出來的光韻在社會發展中陸續地被接納,每隔一段歷史進程就會出現一些創新,而且越發強烈。但是每一次都相當于破繭重生,傳統理論被推翻,新型產品被接受。一些原有的獨特的光韻消失了,在新的一輪復制中也會有新型藝術品的光韻被發現。雖然新創造的物品所包含的內容不會影響藝術品的價值——但這樣一來,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似乎被抹殺了。所以,通過作品的機械復制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藝術品所獨有的靈韻消失了;但在每次創新進程中,其他自然物也仍然保持完好。一件東西的即時即地性既包含它自被創造出來那一剎那起可展現的所有價值,又包含了它實際存在的地點和時間的以及它曾經存在過的歷史印記。由于它的歷史證據取決于它實際存在時間的長短,因而,當復制活動中其實際存在時間的長短擺脫了人的控制,一件東西的歷史證據也就難以確鑿了。當然,也僅僅是歷史證據,但如此一來難以成立的就是該東西的權威性了。
三、機械復制理論的現實意義
(一)文化產業的興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文化強國戰略思想逐漸深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以承載藝術作品的媒介不斷增加,這種通過對占有一種物品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同時也讓藝術作品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水平的同時,人們的價值取向也逐漸發生了變化,文化產業的興盛帶來了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世界的滿足,如旅游、走進電影院看電影、走進音樂廳感受藝術氛圍等等,事實上為了滿足心理,人們愿意為自己的經歷、感受付錢。這樣文化產業鏈就形成了,讓更多人接觸到高雅藝術,此時也體現了藝術的展示價值,不僅局限于膜拜價值。在文化價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國重塑出一條全新的“絲綢之路”,海陸兩路也是多方向發展,同時也具有深遠意義的一條文化路。在新形勢下,一些傳統模式被打破,價值觀念也趨于多元化,人們有了更多機會去貼近藝術的本來面目,在失去原真性的同時,也會創造出新的作品。這種不定性也給了世人更多的想象空間和發展空間。在國家轉型的關鍵期,新的發展領域也同樣重要,一方面是互聯網的發展,其次文化藝術產業也是新的發展領域,多元文化也進行價值融合,最終建成文化強國。
(二)科技對藝術的介入 新媒體。當前的新媒體藝術表現出鮮明的科技特征,如數字化、虛擬性、交互性、全球性和實時性。隨著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各種形態的起源,摻雜著傳統的痕跡,與現代科技相融合,進發出的火花是多彩的,呈現更多不確定性等待著人們去探索與發掘。給予我們的靈感,打開人們的視野,重新思考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在以人為中心的時代,去考慮我們所面對的問題,生態保護等一系列問題,在欲望物化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是否可以通過這種新興方式去改變呢?所以,機械復制技術也有積極的一面,引導人們去適應全新的領域,如何進行創新,什么是值得借鑒的。之前,藝術品是用來頂禮膜拜的并且還有些遙不可及,而現在藝術品進人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被重新塑造。
其中,也滲透了共享思路。在展示價值發揮到極致的時候,讓大家共享一個信息。本雅明認為,當技術發生到一定階段,藝術所產生新的價值是一大亮點。慢慢的,高雅神秘的藝術被大家所熟知,共享的創新思路在發展,在新經濟消費時代,共享與分享是有區別的。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會形成一個共享鏈,商家也抓住了機遇,大顯身手。如今遍地的“網紅”單車流行于大街小巷,騎行共享單車也成為一種新趨勢,不過政府對這方面的監管還要繼續加強,共享思維理念的應用,廣泛深遠。
(三)機械復制 藝術品的復活。不斷創新,是復活的推動力,也是文化產業的生命力所在。光韻是一種真實感,是事物對于你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感受,是當下的、在場的、歷時性的感受。而現代的藝術品失去了這種感受。藝術的機械復制更多轉向多媒體的形式得以呈現,擴大文化消費規模,建立擴大文化消費的長效機制,那么,在接下來的機械復制發展中,更多要繼續發揚傳統光韻的精髓,讓大眾更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這一點極為重要。在藝術品展覽時可以在不同時間更多還原自身的光韻。
在文化產業興起的同時,背后也隱藏了巨大的問題。中國的藝術復制品似乎走進了怪圈,在紛繁的藝術品種,一個不得不說到的問題就是版權。隨著技術的提高,大批量的復制品進入了人們生活中,數字復制使得藝術品更加方便快捷地呈現在大眾面前,然而缺少了一些原有的審美感。一件藝術品可能會帶來情感上的共鳴,賦予人們靈魂創作的光韻,當復制品近乎完美的時候,原作藝術的光韻將不復存在,這種消失未必是一件壞事。在更多復制品呈現在大眾面前,人們的思想觀念,如何看待一個作品更為重要,通過大量的傳播,即時即地性缺少了,更多的創造靈感也許被激發,或許會展開新的時代也就是人類的藝術史。當個人開始反思藝術價值的同時,也意味著人們開始關注到消失的光韻的重要性,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去重新挖掘更多的光韻,在重新塑造的過程中,以一種新的方式去發掘。那么,藝術品的收藏價值也隨之增加,相比之下,人們更愿意親近自然,走出家門,貼近生活,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2]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202.
[3]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33.
[4]石拓.對新媒體藝術的審美詮釋[J].新聞愛好者,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