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瑾 張素芳
(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廣州 510006)
科研社交網絡是以互聯網為平臺,基于一定人際網絡關系,以學術數據、信息、知識共享與交流為目的而形成的網絡社區[1]。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為科研社交網絡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自媒體(We Media)的定義由美國的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學者提出,認為“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2]。其中,專業自媒體可以稱為自媒體的2.0版,它主要由內容生產和傳播能力都較強的那部分自媒體組成,并得到社交網絡的資質認證和資源支持,目前已經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中推行,并已取得不錯效果,比如微博簽約自媒體、微博頭條文章作者、微信公眾號等。通過構建基于專業自媒體的科研社交網絡學術內容運營模式,可以提高學術內容質量和數量、提高用戶的使用頻率和活躍度、提高科研社交網絡的商業價值,進而解決科研社交網絡當前面臨的發展困境,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通過檢索國內外文獻發現,科研社交網絡的學術內容運營問題并沒有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國內幾乎沒有相關方面的研究。因此,當前我國主流的科研社交網絡普遍存在著優質內容匱乏、用戶活躍度低等問題,并陷入經營困境。優質的學術內容是科研社交網絡的競爭優勢,學術內容的運營狀況直接影響著科研社交網絡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綜上所述,科研社交網絡學術內容運營研究不僅具有較高的理論研究價值,同時還具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
與一般的社交網絡相比,科研社交網絡在內容上更加突出學術性和專業性。同時,作為社交網絡的一個重要分支,科研社交網絡在內容上也兼具其他社交網絡的一些特點。
科研社交網絡立足于“科研”二字,為用戶的科研活動服務,因此在內容上更加突出知識性和專業性,進而產生了兩個不同于其他社交網絡的特點:①用戶數較少,用戶之間的聯系也不夠緊密。由于學術內容的知識性和專業性較高,導致受眾面較窄,用戶一般都是來自某個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因此,與一般的社交網絡相比,科研社交網絡的用戶數普遍較少。又由于研究領域的差別,不同研究領域的用戶之間缺少共同話題,導致用戶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②內容的質量更加依賴意見領袖。限于知識背景、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的參差不齊,普通用戶很難生產出高質量的學術內容。因此,與一般的社交網絡相比,科研社交網絡的內容質量更加有賴于意見領袖。科研社交網絡上的意見領袖通常都是某一學科或研究領域的專家,普遍擁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較強的科研能力。他們在科研社交網絡上享有充分的話語權,生產的內容質量也較高,能夠對普通用戶的科研社交網絡使用行為以及科研行為產生較大影響[3]。因此,他們是專業自媒體的重要來源。但意見領袖的活躍度普遍不高,由于他們都是科研專家,科研任務較多,精力大多集中于實際的科研活動,科研社交網絡的使用時長不足,使用頻率也不高。此外,礙于身份的權威性,他們也不肯在科研社交網絡上輕易草率地發表觀點或評論。加之科研社交網絡對意見領袖的激勵力度普遍不足,導致他們的活躍度持續低迷,進而影響了科研社交網絡上優質學術內容的數量。
意見領袖主要影響學術內容的質量,而普通用戶則主要影響學術內容的數量。與意見領袖相比,普通用戶并非某一學科領域的權威人士,也沒有繁重的科研任務,因而他們使用科研社交網絡的頻率普遍高于意見領袖。由于使用頻率較高以及因身份相似性而產生的認同感[4],他們在科研社交網絡上也更加活躍,更傾向于表達和分享自己的觀點,并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交流。因此,科研社交網絡的學術內容數量與用戶的活躍度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一方面,用戶活躍度越高,學術內容生產和傳播的積極性也就越高,通過用戶間的互動,比如相互評論、轉發、跟帖等,可以生成大量內容,不斷增加學術內容的數量。另一方面,學術內容數量的增加,又會提高科研社交網絡的使用價值,提高對用戶的吸引力[5],進而提高用戶的使用頻率和活躍度,并由此形成一個正向反饋的循環系統。相反,如果科研社交網絡學術內容的數量難以保證,則會降低科研社交網絡的使用價值,用戶的使用頻率也會隨之降低,進而導致用戶整體活躍度的低迷。用戶整體活躍度的低迷,又會反過來影響其內容生產的熱情和積極性,進一步加劇學術內容數量的不足,由此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而用戶活躍度的長期低迷以及優質學術內容數量的長期匱乏,最終會影響科研社交網絡的商業價值,導致很多科研社交網絡的運營變得舉步維艱。
自媒體時代的內容運營更加強調專業自媒體的重要性,專業自媒體在內容生產和傳播方面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媒體時代的內容運營更加強調專業自媒體的重要性,專業自媒體在內容生產和傳播方面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媒體時代的內容生產主要呈現兩個重要特點:①激勵性生產,即通過各種激勵措施促進用戶的內容生產;②互動性生產,即通過用戶之間的互動生成內容。首先,自媒體時代的內容生產是一種激勵性生產,即社交網絡通過提供一系列激勵措施[6],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激發包括專業自媒體在內的所有用戶的內容生產熱情,提高內容生產的積極性,促使其在社交網絡上生產出大量的優質內容。其次,自媒體時代的內容生產還是一種互動性生產,即社交網絡通過提供一系列的互動功能,強化用戶間的聯系和互動,并在用戶的互動中完成內容的生產。特別是專業自媒體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可以生產出大量的內容。專業自媒體在內容生產完成后,會吸引一些用戶瀏覽和閱讀,通過與用戶的互動,不僅可以激發專業自媒體的內容創作靈感,促進內容的持續生產;還可以調動用戶內容生產的積極性,促使其在專業自媒體生產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二次生產”,生成大量的評論、點贊、跟帖等新內容。
自媒體的主體是普通大眾[7],因此自媒體時代的內容傳播以用戶為中心,而不再是傳統的以信息為中心,更加重視對用戶的有效組織,強化用戶之間的關聯,重視“用戶網絡”的建設,而不再是傳統的“信息網絡”的建設,并認為“對用戶的有效組織”比“對信息的有效組織”更重要。社交網絡通過提供用戶間可自由“關注”或“訂閱”等功能,建立用戶之間的關聯,形成用戶之間的信息傳播渠道,并最終形成“用戶網絡”。因此,自媒體時代的傳播路徑是多對多的網狀結構[8]。通過“關注”或“訂閱”功能,被關注用戶生產的內容便可以自動推送到所有關注者那里,形成“用戶主動關注+消息自動推送”的內容傳播機制。此外,自媒體時代的內容傳播還呈現出同步式互動傳播的特點,內容的傳播與反饋是同步、即時的[9],并通過用戶間的互動,比如轉發、轉載等方式,實現內容在“用戶網絡”中的多級傳播以及更廣范圍的傳播。
自媒體對科研社交網絡學術內容運營的影響分為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潛在影響,它可以直接提高學術內容的質量和數量,并間接提高用戶活躍度和使用頻率,從而使科研社交網絡的商業價值得到不斷提升。
專業自媒體可以直接提高科研社交網絡的學術內容質量和數量。專業自媒體的學術內容生產方式屬于激勵性生產,即科研社交網絡通過多種激勵措施提高專業自媒體學術內容生產的積極性。由于專業自媒體生產的學術內容質量普遍較高,通過激勵措施,可以提高專業自媒體學術內容的生產效率,不斷增加科研社交網絡上的學術內容數量。此外,由于專業自媒體的學術內容生產方式還屬于互動性生產,專業自媒體通過與用戶的互動,不僅可以激發創作靈感,提高學術內容生產積極性,還可以充分調動用戶生產和傳播學術內容的熱情。專業自媒體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內容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學術內容,這也進一步提高了科研社交網絡學術內容的質量和數量。
專業自媒體可以間接提高用戶的活躍度及其科研社交網絡的使用頻率。專業自媒體本身具有較高的活躍度,通過與用戶的高頻率互動,可以調動用戶使用科研社交網絡的熱情,提高用戶的活躍度,并激發用戶進行學術內容生產和傳播的積極性。此外,由于專業自媒體可以直接提高學術內容的質量和數量,并形成在學術內容分布上的馬太效應,因此科研社交網絡的使用價值以及內容的學術價值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對從事科研活動的用戶而言,科研社交網絡對他們的吸引力也會隨之提高。為解決科研活動中產生的信息需求,用戶會轉而通過科研社交網絡滿足自身的科研信息需求,比如檢索和瀏覽專業自媒體生產的學術內容,或者直接與專業自媒體取得聯系,通過咨詢等互動方式進行交流討論,這些都會不斷提高用戶的科研社交網絡使用頻率和使用時長。
專業自媒體對科研社交網絡商業價值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潛在影響。用戶和內容是科研社交網絡最重要的兩種資源,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對科研社交網絡而言,用戶的注冊數、活躍度和訪問量以及學術內容的質量和數量都是衡量其商業價值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其包括廣告收益在內的收入。由于專業自媒體的存在,科研社交網絡的學術內容質量和數量得到提高,用戶的使用頻率和活躍度也得到進一步提升,這些都會提高科研社交網絡的商業價值。此外,專業自媒體的存在還可以進一步豐富用戶流量和學術內容的商業變現方式,比如廣告位出租、廣告植入、專業自媒體的付費問答、學術內容的付費閱讀全文、學術內容的打賞等,這些都會提高科研社交網絡的運營收入,完善科研社交網絡的商業模式,并徹底改善其當前面臨的經營困境。
由于專業自媒體具有較強的內容生產和傳播能力,通過構建基于專業自媒體的學術內容運營模式,設計出學術內容運營的“洋蔥模型”,提高科研社交網絡的學術內容運營能力。
學術內容運營模式的核心設計理念是依據科研社交網絡的學術內容特點以及自媒體時代的內容運營特點,在科研社交網絡的用戶中打造出一批專業自媒體,并充分發揮專業自媒體在學術內容生產和傳播方面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發揮專業自媒體在生產優質學術內容方面的主體作用。以此為基礎,帶動更多的普通用戶閱讀、生產和傳播學術內容,提高科研社交網絡學術內容的質量和數量,提高用戶的活躍度和使用頻率,提高科研社交網絡的商業價值。從而既滿足了不同用戶的學術科研需求,又促進了科研社交網絡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最終實現用戶與科研社交網絡的“雙贏”。
基于用戶、內容和商業價值之間的生成關系(用戶生成內容、內容產生商業價值),設計出基于專業自媒體的學術內容運營模式。結構和要素是學術內容運營模式設計的兩個重要方面。在該模式中,核心要素包括用戶、內容、商業,三種要素依據生成關系按層級分布,核心層是用戶層,中間層是內容層,最外層是商業層。由于整個模型在結構上近似于一顆層層剝開的洋蔥,因此稱為學術內容運營的“洋蔥模型”,見圖1。

圖1 學術內容運營的“洋蔥模型”
5.2.1 用戶層的設計
用戶層的主要設計任務是構建一個以專業自媒體為中心的“用戶網絡”。根據學術內容運營的“洋蔥模型”,用戶層是該模型的核心層,主要由專業自媒體和普通用戶構成。專業自媒體是所有用戶中生產學術內容的質量和數量都較高的那些用戶,他們是學術內容生產和傳播的“引擎”,在“用戶網絡”中處于中心節點的位置。用戶層設計的關鍵就是在用戶中打造一批專業自媒體。為此,科研社交網絡首先需要制定出專業自媒體的準入條件,并將符合相關標準的用戶遴選出來,依照雙方意愿簽署相關合作協議,給予相關資質認證,并為他們提供各種政策和資源上的支持,使其完成從用戶到專業自媒體的轉變。普通用戶通過相互關注或訂閱的方式建立彼此的信息關聯,搭建用戶之間的信息傳輸渠道,從而形成并不斷完善“用戶網絡”??蒲猩缃痪W絡按照“用戶主動關注+消息自動推動”的信息傳播機制,強化用戶之間的互動和聯系,使學術內容可以更加暢通地在用戶間傳播,提高信息流動效率。為了強化專業自媒體與普通用戶的聯系,科研社交網絡可以打造“粉絲效應”,塑造專業自媒體的人格化魅力,普通用戶通過關注或訂閱專業自媒體的方式,逐漸成為專業自媒體的粉絲。通過打造“粉絲效應”,普通用戶緊緊圍繞在專業自媒體的周圍,并與專業自媒體進行包括信息交流在內的各種互動,見圖2。

圖2 用戶層的設計
5.2.2 內容層的設計
內容層的主要設計任務是建立一個以信息的有序化為中心的“學術內容網絡”。在學術內容運營的“洋蔥模型”中,內容層是中間層,是在用戶層的“用戶網絡”基礎之上形成的“學術內容網絡”。“學術內容網絡”是以專業自媒體生產的學術內容為中心,并包含了所有用戶生產的學術內容的信息網絡,它突出不同學術內容之間的內在關聯,并通過合理的信息組織和排列,呈現給科研社交網絡的所有用戶。在學術內容的組織上,科研社交網絡需要根據用戶多樣化的科研需求,提供多種學術內容組織方式,不僅可以按照學科或主題進行組織,還可以按照內容生產者進行組織,從而形成基于專業自媒體的學術內容分布的馬太效應,便于用戶進行查找和檢索。在學術內容的呈現上,尤其是用戶的首頁設計上,應突出顯示學術內容的生產者,將用戶已關注或已訂閱的內容生產者的學術內容,按照時間等順序進行排列并呈現給用戶,形成從“內容生產者→內容”的信息呈現方式,而不再是原來的按照內容主題進行排列,這是自媒體時代內容呈現的重要特征,已經在微博、微信和QQ等社交網絡的用戶首頁上得到廣泛應用。在專業自媒體生產的學術內容的基礎上,普通用戶通過多種互動方式進行學術內容的傳播和“二次生產”,比如轉發、評論、跟帖和點贊,不斷增加學術內容的數量,完善“學術內容網絡”。
5.2.3 商業層的設計
商業層的主要設計任務是構建一個以專業自媒體及其學術內容的商業價值開發為中心的“商業生態系統”。在學術內容運營的“洋蔥模型”中,商業層是最外層,是在用戶層的“用戶網絡”以及內容層的“學術內容網絡”基礎之上建立起的“商業生態系統”。一直以來,商業模式設計的不成功一直都是制約科研社交網絡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吧虡I生態系統”充分挖掘專業自媒體及其生產的學術內容的商業價值,不斷豐富學術內容的商業變現方式,從而形成科研社交網絡的商業模式。用戶和學術內容是科研社交網絡的核心資源,也是構建“商業生態系統”的基礎,比如用戶活躍度是衡量其商業價值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科研社交網絡的廣告收益。商業層設計的關鍵是“內容付費”。回顧社交網絡的發展歷程,“內容付費”已經成為發展的主流,比如用戶付費閱讀全文、用戶對內容的打賞、用戶付費提問等。在未來,內容付費方式的創新速度還會進一步加快,并為用戶提供更多個性化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務。這些內容變現方式看似無章可循,但本質都是基于專業自媒體及其生產的學術內容。此外,商業層的設計任務還包括對專業自媒體的物質激勵措施的設計。專業自媒體應參與科研社交網絡的收入分賬,并根據其生產的學術內容的閱讀量、轉發量、評論數等量化指標建立專業自媒體的物質激勵制度。
運營目標的實現需要一定的條件,科研社交網絡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學術內容運營功能。在用戶層的功能設計上,圍繞專業自媒體設計的功能主要包括專業自媒體的身份認證功能、身份識別功能、粉絲互動功能等。圍繞普通用戶設計的功能主要是為建立用戶間的信息關聯,并形成信息傳播的渠道,比如用戶間可自由單向關注或訂閱的功能、關注后可自動推送消息的功能。在內容層的功能設計上,為促進學術內容的生產,科研社交網絡應提供簡便易用的文字編輯工具以及豐富的互動功能,比如評論、跟帖、點贊。為促進學術內容的傳播,科研社交網絡可提供學術內容的轉發、轉載、分享鏈接、API功能等,實現學術內容在更廣范圍內的傳播。在商業層的功能設計上,為充分挖掘專業自媒體及其學術內容的商業價值,科研社交網絡需要提供多樣化的內容變現功能,比如用戶付費問答、學術內容付費閱讀、學術內容打賞、學術內容的廣告植入、出租專業自媒體主頁的廣告位。為方便用戶支付,科研社交網絡需接入當前主流的支付工具,簡化支付流程,并兼顧支付的安全性,優化用戶的支付體驗。
科研社交網絡應在學術內容運營的“洋蔥模型”基礎上,明確學術內容運營的目標、過程及結果,以確保基于專業自媒體的學術內容運營模式的順利運行。
5.4.1 運營目標
學術內容運營的直接目標是不斷增加科研社交網絡上優質學術內容的數量,最終目標是實現科研社交網絡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具體而言,科研社交網絡首先應充分發揮專業自媒體在學術內容生產和傳播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作用,提高專業自媒體的學術內容生產效率。同時,通過一定的激勵措施促進專業自媒體與普通用戶的互動以及普通用戶之間的互動,提高普通用戶的活躍度及其參與學術內容生產和傳播的積極性,共同促進學術內容質量和數量的提升。對科研社交網絡而言,用戶和學術內容均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用戶活躍度的提高以及優質學術內容數量的增加,能進一步提高科研社交網絡的商業價值,增加營業收入并改善經營狀況,從而最終實現科研社交網絡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5.4.2 運營過程
“洋蔥模型”在學術內容的實際運營過程中存在著信息和資金的流動,信息流與資金流互相關聯,在用戶層、內容層和商業層之間有序流動。
(1)信息流的運行。在信息流的運行方面,信息流的主要渠道是用戶層的“用戶網絡”,通過構建起的以專業自媒體為中心的“用戶網絡”,專業自媒體生產的學術內容可以有序地流向其他用戶。在信息流的流動機制上,主要利用“用戶主動關注+消息自動推送”的信息傳播機制,只要關注其他用戶,便會自動接收其生產的學術內容。在信息流的流動路徑上,信息流的起點是專業自媒體,優質的學術內容由用戶層的專業自媒體生產并流向了內容層,成為內容層的“學術內容網絡”的有機組成部分,信息流從用戶層流向了內容層。通過“用戶主動關注+消息自動推送”的信息傳播機制,這些學術內容可以被自動推送到用戶層的其他用戶那里,信息流又從內容層流向了用戶層。學術內容被接收后,這些用戶可以通過評論、跟帖或轉發等互動方式,對其進行“二次生產”或進一步傳播,生產出的新內容再次流向內容層并成為“學術內容網絡”的一部分,信息流又從用戶層流向了內容層。同時,這些新內容也可以被更多的用戶接收,并進行進一步生產和傳播。因此,信息流在用戶層與內容層之間持續流動,學術內容的數量持續增加,見圖3。

圖3 信息流的運行
(2)資金流的運行。在資金流的運行方面,資金的流動效率主要取決于用戶活躍度、優質學術內容的數量等因素。在資金流的流動方向上,資金流與信息流的流動方向剛好相反,主要從學術內容的消費者流向學術內容的生產者。在資金流的流動方式上,資金流主要作為信息流的一種經濟反饋,即當信息流從學術內容生產者流向學術內容消費者之后,學術內容消費者會對其做出一定的反饋行為,包括付費閱讀全文、學術內容的打賞、用戶付費提問等,此時資金流便會從學術內容消費者流向學術內容生產者。在資金流的流動渠道上,主要借助用戶層的“用戶網絡”,并通過商業層的“商業生態系統”,確定學術內容的付費形式和支付方式。在資金流的具體流動路徑上,起點是學術內容的消費者,在其接收學術內容之后,會根據商業層的“商業生態系統”決定是否付費以及確定付費形式并進行支付,此時資金便會從學術內容的消費者流向學術內容的生產者,見圖4。

圖4 資金流的流動路徑
小木蟲學術科研互動社區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和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社交網絡之一,注冊用戶已經突破500萬,注冊用戶主要來自碩、博士研究生和科研工作人員[10]。通過網絡調查和實際使用體驗發現,小木蟲在學術內容運營上的核心理念依然還是“以信息為中心”,而不是“以用戶為中心”。學術內容運營的主要特點是將學術內容按照其學科或主題特征進行分類和排列,形成不同的信息板塊,從而構成一個比較龐大和完善的學術內容網絡。
小木蟲在學術內容運營上的主要優勢是“對信息的有效組織”,并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信息網絡”,形成不同的信息板塊,內容之間的關聯性也較強。小木蟲學術內容運營的主要問題在于運營理念上依然認為“對信息的有效組織”比“對用戶的有效組織”更重要,沒有把握住社交網絡“用戶大于內容”和“互動大于創作”的內容運營精髓,沒有突出用戶的重要性,用戶之間沒有形成關聯性較強的“用戶網絡”;沒有突出互動的重要性,在用戶互動的激勵和功能設計上存在諸多不足??傊?,小木蟲并沒有順應自媒體時代內容運營的發展趨勢,導致用戶在內容生產和傳播上的積極性不高,很多信息板塊的內容更新速度較慢,新內容較少,內容的學術性和質量也難以保證。由于學術內容的質量和數量均難以保證,進而導致小木蟲對用戶的吸引力也隨之變小,用戶的使用頻率減少,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學術內容在質量和數量上的既有問題,由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成為制約小木蟲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瓶頸。
為順應自媒體時代內容運營的發展趨勢,小木蟲應構建基于專業自媒體的學術內容運營模式,即學術內容運營的“洋蔥模型”,以促進其可持續健康發展。在用戶層的模型和功能設計上,應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500萬注冊用戶的潛力,從中遴選出一批生產學術內容的質量和數量都較突出的核心用戶,并針對這些用戶設計一套完善的激勵機制,打造出一批由核心用戶組成的專業自媒體。在此基礎上,通過提供用戶間可自由單向關注或訂閱的功能,強化用戶之間的信息關聯,形成一個以專業自媒體為中心的“用戶網絡”。在內容層的模型和功能設計上,為促進學術內容的生產,應圍繞專業自媒體和普通用戶設計和提供一系列功能,包括專業自媒體的身份認證功能、文字內容編輯功能、人機交互功能、用戶互動功能等。為促進學術內容的傳播,應建立并不斷完善“用戶主動關注+消息自動推送”的信息傳播機制,并提供一系列功能實現學術內容的高效傳播,比如內容轉發功能、內容評論功能、內容閱讀信息統計功能等。為優化學術內容的呈現,應在內容呈現上進一步突出學術內容的生產者,并在用戶首頁上增加根據內容生產者進行學術內容排列的功能。在商業層的模型和功能設計上,應充分發揮專業自媒體及其學術內容的商業價值,提供更多更便利的內容付費形式,不斷豐富小木蟲的內容變現功能,比如專業自媒體的付費問答功能、學術內容的打賞功能、學術內容的付費閱讀功能等。在支付方式上,除可自建支付平臺外,還應接入主流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優化用戶的支付體驗。
科研社交網絡是科研人員從事科研活動的重要工具,應在用戶的科研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實際情況相反,很多科研社交網絡在運營上舉步維艱,無法有效支持用戶的科研活動。由于專業自媒體在內容運營上的諸多優勢,同時也在一些社交網絡上取得了成功,因此,本文構建了基于專業自媒體的學術內容運營模式,即學術內容運營的“洋蔥模型”。但任何一種理論上的模型都應接受實踐的驗證,在“洋蔥模型”的實際應用過程中,應根據科研社交網絡的具體類型及其用戶特征,對模型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和優化。此外,模型也需要在學術內容的實際運營過程中進行進一步的完善,特別是在激勵措施、互動方式、學術內容呈現等方面,從而不僅實現“洋蔥模型”與既有學術內容運營模式的有機融合,發揮學術內容運營的傳統優勢;同時還能適應用戶不斷變化的科研需求,提高科研社交網絡的使用價值和商業價值,并最終實現科研社交網絡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來稿時間:2017年6月)
參考文獻:
1.張素芳,張曉曉.科研社交網絡用戶行為傾向的影響因素分析[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4(4):36-41.
2.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探索,2006(2):134-138.
3.THELWALL M, KOUSHA K.Academia.edu: social network or academic network? [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65(4):721-731.
4.CHIU C M, HSU E.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6, 42(3):1872-1888.
5.王曰芬,賈新露,傅柱.學術社交網絡用戶內容使用行為研究——基于科學網熱門博文的實證分析[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6(6):63-72.
6.周艷.解析互聯網媒體的內容運營和廣告營銷新模式[J].現代傳播,2011(12):105-109.
7.潘祥輝.對自媒體革命的媒介社會學解讀[J].當代傳播,2011(6):25-27,30.
8.周曉虹.自媒體時代:從傳播到互播的轉變[J].新聞界,2011(4):20-22.
9.代玉梅.自媒體的傳播學解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5):4-11,109.
10.小木蟲學術科研互動社區.[EB/OL].[2017-03-15].http://much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