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增萍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駐成都辦事處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脊柱結核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破壞性疾病,常繼發于肺結核。該病的臨床癥狀為脊柱疼痛、后凸畸形等[1]。由于該病的發病部位主要以腰椎和胸椎為主,很多患者因擔心術后疼痛及手術會導致其癱瘓,進而出現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使其對手術治療存在嚴重的抵觸心理。有研究表明,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脊柱結核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可明顯減輕其疼痛,促進其康復。為了進一步證實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筆者對在西藏自治區政府駐成都辦事處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60例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間在西藏自治區政府駐成都辦事處醫院接受治療的120例脊柱結核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將這120例患者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每組各有60例患者。在對比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3例,有女性患者27例;其年齡為28~72歲,平均年齡為(45.8±2.7)歲;其病程為1個月~3.5年,平均病程為(1.47±0.32)年;其中,發病部位在腰椎的患者有35例,在胸椎的患者有17例,在胸腰段的患者有8例。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4例,有女性患者26例;其年齡為32~75歲,平均年齡為(45.9±2.8)歲;其病程為1.5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1.36±0.35)年;其中,發病部位在腰椎的患者有28例,在胸椎的患者有22例,在胸腰段的患者有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同時,對對比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術前指導。⑴告知患者要多吃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以提高其對手術的耐受力。⑵訓練患者在床上進行大小便,以幫助其適應手術后的需要。2)對患者進行術后護理。⑴每隔2個小時觀察一次患者體溫的變化情況。⑵告知患者要積極排痰,以避免其因呼吸道不暢而引發墜積性肺炎。⑶對于術后留置導尿管的患者,應定時為其排放尿液,防止其發生泌尿系統逆行感染。⑷每隔2個小時為患者翻身一次,以防止其發生褥瘡。為研究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對其進行疼痛知識的健康宣教,使其認識疼痛管理在圍手術期的重要作用。轉變患者覺得理應承受疼痛的傳統觀念,使其學會如何進行自我疼痛描述,正確表達疼痛的方法,以便醫生對其疼痛的程度進行評估,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2)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患者若存在不良情緒會加劇其術后的疼痛感,進而影響其術后的恢復效果,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如采用轉移注意力、暗示、音樂療法等轉移患者對術后疼痛的關注度,讓其盡快地度過術后疼痛階段[2]。3)對患者進行體位護理。術后,患者的切口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疼痛感,再加上留置導尿管等因素,導致其在變換體位時的難度較大。因此,當患者調整體位時,護理人員應在其胸椎和腰椎的位置各墊上一個海綿三角軟枕,并及時為其調整好軟枕的位置,以保護好其手術部位,避免其脊柱受到壓迫。4)對患者進行疼痛管理。⑴在患者入院后,遵醫囑為其使用口服鎮痛藥物進行超前鎮痛。⑵手術后,遵醫囑為患者進行聯合鎮痛治療。具體的方法是:①根據患者的病情,由麻醉師為其制定相應的用鎮痛泵進行用藥治療的方案。②遵醫囑為患者使用帕瑞昔布鈉進行聯合鎮痛治療。每次使用40 mg帕瑞昔布鈉對患者進行肌肉注射, 2次/d,間隔用藥的時間為12 h,連續注射3天。③護理人員每2 h為患者進行一次疼痛評分。對疼痛評分為1~3分的患者可以通過聽音樂、轉移其注意力等方法來緩解其疼痛感;對疼痛評分≥4分的患者,應及時向主治醫師進行匯報,并遵醫囑對患者進行三階梯鎮痛處理。然后,觀察其鎮痛效果,并根據其疼痛評分為其制定更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法。
觀察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術后疼痛的改善情況。通過評分的方式,對患者術后的疼痛指數進行評分,滿分為10分。用1~10這十個數字表示輕微疼痛到劇烈疼痛的不同程度。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越輕。
使用SPSS22.0軟件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短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的疼痛指數低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和術后疼痛指數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和術后疼痛指數的比較()
組別 例數(n) 術畢至下床活動時間(h) 術后疼痛指數(分)研究組 60 28±6 4±1對比組 60 44±8 7±2 P值 0.014 0.011
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95%)高于對比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率的比較
脊柱結核是一種因結核病灶感染及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脊柱椎體病變。該病的臨床癥狀為椎間距離變窄或消失,導致脊柱周圍膿腫、出現瘺管和死骨等。如果患者未能及時接受有效的治療,可導致其癱瘓[3]。手術治療是快速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避免其病情惡化的重要手段。由于該病的發病部位主要以腰椎和胸椎為主,很多患者因擔心術后疼痛及手術會導致其癱瘓,而出現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其術后的恢復[4]。有研究指出,對脊柱結核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可緩解其疼痛感,使其快速康復,并可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95%)高于對比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低于對比組患者,研究組患者術后疼痛指數的評分低于對比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脊柱結核患者進行有針對性護理的效果顯著,能夠縮短其下床活動的時間,有效地緩解其疼痛的癥狀,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
參考文獻
[1] 史青春.人性化護理干預在脊柱結核外科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進修雜志,2014(8):68-73
[2] 賈連順.脊柱結核外科治療的現狀與問題[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6(43):124-125
[3] 高晉.脊柱結核患者術后護理措施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 (22) :167-168
[4] 張岱陽.脊柱結核術后疼痛的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3(5):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