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琤
(安徽醫科大學巢湖醫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乳腺癌是我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進行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乳腺癌的首選方法。不過,部分乳腺癌患者可因擔心術后軀體的完整性被破壞、夫妻感情及社會形象受到影響而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1]。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通過對近年來在安徽醫科大學巢湖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90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對這類患者進行全程護理對其精神狀態的影響。
本次試驗的對象為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間在安徽醫科大學巢湖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90例乳腺癌患者。將這90例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比較組和全程組(45例/組)。在比較組患者中,年齡最小的為23歲,年齡最大的為60歲,平均年齡為(43.6±3.7)歲;其病程最短的為0.6年,病程最長的為3年,平均病程為(1.1±0.4)年。在全程組患者中,年齡最小的為26歲,年齡最大的為64歲,平均年齡為(44.2±3.3)歲;其病程最短的為0.8年,病程最長的為3年,平均病程為(1.2±0.7)年。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接受治療期間,均對其進行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對其信息進行核對、為其講解注意事項、為其準備好手術器械、術中對其生命體征進行監測、術后對其切口進行清理、對其進行用藥指導等。在此基礎上,對全程組患者進行全程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
1.2.1 進行術前訪視及心理護理在患者進行手術前,由巡回護士、麻醉師及手術醫生共同對其進行訪視,通過向其進行自我介紹、為其答疑解惑、向其講解術前及術后的注意事項等,使其了解手術的方式、護理人員及手術醫生的情況,以增強其對手術的信心,消除醫患之間的陌生感。護理人員使用安慰、鼓勵性的話語與患者進行溝通,盡量避免與個性較為敏感的患者探討病情,以免增加其心理壓力。告知其術前及術后的注意事項,引導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操作。護理人員囑患者在術前的12h禁食,在術前的6h禁飲。在患者進行手術的前1d,護理人員為其刮除腋毛、清潔乳頭及乳暈等部位。
1.2.2 進行術中護理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護理人員調整好手術室的溫度和濕度,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在患者開始進行手術前,護理人員遵醫囑為其擺放好體位,并注意保護其隱私。在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密切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觀察其臉色及呼吸等是否正常,若有異常,立即報告醫生進行處理。
1.2.3 進行術后護理1)在患者全麻清醒前,護理人員使其保持仰臥位,并將其頭部偏向一側,防止其發生窒息。在患者麻醉清醒后,將其體位調整為半臥位,并讓其抬高上肢,使其呼吸順暢。2)在患者回到病房后,為其清理切口周圍的血跡,確保其敷料的干燥、清潔。患者若出現高燒的現象,應立即告知醫生,并查看其是否發生切口感染。患者的切口若出現劇烈的疼痛,可遵醫囑為其使用鎮痛劑。患者的切口部位若出現滲血的現象,應為其重新包扎、處理切口。3)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并做好其保暖工作。患者若出現面色蒼白、血壓不穩定的現象,護理人員應立即報告醫生進行處理。4)在患者恢復正常的飲食后,指導其多補充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忌食刺激性的食物,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5)在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后,指導其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在患者術后24h內,可指導其進行伸指、握拳等活動,以促進其靜脈血回流和淋巴循環的恢復。在患者術后3d內,可協助其進行曲肘、伸臂等鍛煉,以防其發生疤痕攣縮、皮瓣壞死及上肢嚴重水腫等并發癥。在患者術后的第4~第7d,可指導其進行肩關節的鍛煉,以促進其三角肌、斜方肌和背闊肌功能的恢復。在患者手術結束1周后,可指導其用手指爬墻攀高、使手掌越過頭頂及旋轉患肢等活動,以促進其上肢功能的恢復。另外,部分患者可因術后乳房不對稱而產生自卑的心理,護理人員可指導其佩戴義乳,幫助其恢復自信。
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的改善情況,并比較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患者焦慮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患者HAMA的評分>29分,表示其存在嚴重的焦慮心理;患者HAMA的評分在15~29分之間,表示其存在明顯的焦慮心理;患者HAMA的評分在7~14分之間,表示其存在焦慮的心理;患者HAMA的評分≤6分,表示其不存在焦慮的心理[3]。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患者抑郁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患者HAMD的評分>35分,表示其存在重度抑郁的心理;患者HAMD的評分在20~35分之間,表示其存在中度抑郁的心理;患者HAMD的評分在9~19分之間,表示其存在輕度抑郁的心理;患者HAMD的評分≤8分,表示其不存在抑郁的心理[4]。在兩組患者出院的前1天,向其發放該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并將調查結果分為非常滿意(患者的得分在90~100分之間)、滿意(患者的得分在75~89分之間)和不滿意(患者的得分<75分)。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HAMA及HAMD的評分相比,P>0.05。在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HAMA及HAMD的評分均低于接受護理前,而且全程組患者HAMA及HAMD的評分均低于比較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HAMA及HAMD評分的對比(分,x±s )
比較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82.22%,全程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95.56%,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對比 [n(%)]
乳腺癌是我國女性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的方法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然而,手術本身的創傷、術中進行淋巴結清掃對患者淋巴、血管、神經及肌肉等組織造成的損傷、術后長時間進行患側肢體制動等都可導致患者發生術后肌力下降及上肢功能障礙等并發癥,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因此,對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十分重要。
全程護理模式是一種新興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在加強對其進行基礎護理的同時重視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從而使其得到系統、全面、科學的護理[5]。在本次研究中,安徽醫科大學巢湖醫院對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兩組患者均進行了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全程組患者進行了全程護理。其中,進行術前訪視及心理護理有助于消除患者對醫護人員的陌生感,減少其因缺乏相關知識而產生的恐懼感和緊張感。進行術中護理有助于提升患者在術中的舒適感。進行術后護理有助于促使患者盡快地恢復患側肢體的功能。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進行護理后,全程組患者HAMA及HAMD的評分均低于比較組患者,其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高于比較組患者,P<0.05。由此可見,對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進行全程護理可顯著改善其不良心理,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劉曉雨.優質護理干預對手術室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影響及護理滿意度調查[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5,18(10):1777-1780.
[2] 羅淑群.優質護理對緩解手術室患者緊張情緒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3 (22):122-123
[3] 欒淑娟.優質護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 (9):233.
[4] 李瓊.手術室優質護理干預對手術患者應激反應、負性情緒及預后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6):135-137.
[5] 江燕.優質護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大家健康,2016,10(2):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