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魏秀君,郝冬云
(唐山市南堡開發區醫院內科,河北 唐山 063305)
心房顫動是導致心源性腦梗死的主要病因。抗凝療法是治療心房顫動的重要療法[1]。但是,在對心房顫動合并急性期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對其進行抗凝治療還是抗血小板凝集治療,在臨床上尚存在一定的爭議。本次研究主要比較對心房顫動合并急性期腦梗死患者進行抗血小板治療與抗凝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本研究中的80例患者均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唐山市南堡開發區醫院內科收治的心房顫動合并急性期腦梗死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頭顱CT檢查、MRI檢查等臨床檢查被確診為心房顫動合并急性期腦梗死。這些患者的家屬均簽署了自愿讓患者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在參與本次研究前,這些患者均排除了發生后循環腦梗死、合并有顱內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將這80例患者分為阿司匹林組和低分子肝素鈣組,每組各40例患者。在阿司匹林組40例患者中,有男22例,女18例;其年齡為47~86歲,平均年齡為(64.3±7.6)歲。在低分子肝素鈣組40例患者中,有男23例,女17例;其年齡為50~89歲,平均年齡為(67.8±6.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進行控制血壓、溶栓、調脂及保護神經功能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阿司匹林組患者應用阿司匹林腸溶片進行抗血小板凝集治療,其用法是:口服,100 mg/次,每晚給藥一次。為低分子肝素鈣組患者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低分子肝素鈣進行抗凝治療,其用法是:皮下注射,4100 AXaIU/次,12 h/次。在對兩組患者進行21 d的治療后對比分析其臨床療效。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前后分別評估其發生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NIHSS)和殘障程度(mRS)。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估患者發生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發生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越重。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評估患者的殘障程度,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殘障程度越重。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腦梗死復發、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2]。
采用 SPSS 13.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進行治療前,阿司匹林組患者、低分子肝素鈣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別為(14.59±5.71)分、(13.24±6.78)分,其mRS評分分別為(3.69±0.45)分、(3.67±0.42)分。在進行治療后,阿司匹林組患者、低分子肝素鈣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別為(7.45±5.64)分、(7.23±6.71)分,其mRS評分分別為(2.82±0.53)分、(2.47±0.74)分。在進行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mR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進行治療前相比,在進行治療后阿司匹林組患者的mRS評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低分子肝素鈣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后其mR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進行治療前相比,在進行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mRS評分、NIHSS評分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進行治療期間,阿司匹林組患者、低分子肝素鈣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42.5%和37.5%,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期間其發生并發癥情況的比較
在臨床上,華法林、肝素等抗凝劑是治療心房顫動的主要藥物。但是,對于合并有急性期腦梗死的心房顫動患者,是否應對其進行抗凝治療或進行抗血小板治療,在臨床上仍然存在爭議[3]。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mRS評分、NIHSS評分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行治療期間,阿司匹林組患者、低分子肝素鈣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42.5%和37.5%,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心房顫動合并急性期腦梗死患者進行抗血小板治療與抗凝治療取得的臨床效果及用藥的安全性相似。臨床醫師在對此病患者進行抗血小板治療與抗凝治療時,應采取因人而異的個體化用藥方案。
參考文獻
[1]李琳,程潔,干靜,等.腦梗死合并心房顫動358例抗凝治療狀況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14,30(4):379-382.
[2]李會龍,郝俊杰,李剛,等.心房顫動合并腦梗死急性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療的比較[J].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電子版,2015,5(2):21-25.
[3]劉幫健,曲忠森,趙玉武,等.B型鈉尿肽對心房顫動合并腦梗死急性期抗栓治療選擇的意義[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37(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