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
(重慶市萬州區人民醫院,重慶 404000)
腦室外引流術是神經外科常見的術式之一。臨床研究表明,對腦室出血、顱內血腫等腦部疾病患者進行腦室外引流術,能降低其顱內壓,減輕其腦水腫的程度。盤麗華等[1]指出,對進行腦室外引流術的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提高其手術的成功率,改善其預后[2]。優質護理是近年來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的一種護理模式。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對進行腦室外引流術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在重慶市萬州區人民醫院進行腦室外引流術的68例患者。將這6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4)和觀察組(n=34)。在對照組患者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別有13例(占38.24%)和21例(占61.76%);其年齡為42~75歲,平均年齡為(57.26±7.58)歲;其中,有腦室出血患者12例(占35.29%),有腦基底節區出血患者13例(占38.24%),有顱內感染患者9例(占26.47%)。在觀察組患者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別有12例(占35.29%)和22例(占64.71%);其年齡為43~78歲,平均年齡為(58.67±7.83)歲;其中,有腦室出血患者14例(占41.18%),有腦基底節區出血患者13例(占38.24%),有顱內感染患者7例(占20.59%)。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腦室外引流術。在此過程中,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術前,向患者家屬詳細講解患者的病情及對患者進行腦室外引流術的方法和目的。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血常規、腦CT及凝血功能等常規檢查。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并對其進行營養支持、體位護理和環境護理等。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方法是:1)術前護理。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告知其對患者進行腦室外引流術的目的、原理及具體的手術方法等,以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對于意識清醒的患者,應對其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用溫和的語言對患者進行安慰,以平復其心情,使其保持穩定的情緒。遵醫囑對合并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患者進行降血糖或降血壓治療,待其血糖和血壓的水平恢復正常后方可對其進行手術。若患者存在胃脹的情況,應遵醫囑對其進行胃腸減壓處理。對患者進行常規備皮和剃頭,并遵醫囑為其留置導尿管。2)術后護理。(1)進行病情觀察。術后6 h內,注意觀察患者神志和瞳孔的變化情況。若其出現雙側瞳孔不等大、瞳孔對光反射遲鈍等情況,則提示其病情可能加重,此時護理人員應立即通知醫生。術后24 h內,用心電監護儀監測患者心電圖、呼吸頻率、體溫、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并詳細記錄監測的結果。(2)進行環境護理。定期對患者的病房進行消毒,以減少其病房內的細菌,避免其發生院內感染。在對病房進行消毒時,應使用刺激性較小的消毒劑。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的住院環境,避免在其病房內外大聲喧嘩,以防影響其休息。(3)進行預防并發癥的護理。①進行預防褥瘡的護理。術后,為患者建立翻身卡,每隔2 h左右協助其翻身1次。指導患者家屬每天按摩患者受壓的部位,以促進其局部的血液循環。保持患者床單的清潔、干燥、平整,避免其床單出現褶皺,以防其皮膚與褶皺的床單摩擦而發生損傷。②進行預防尿路感染的護理。進行腦室外引流術的患者在手術后需要留置一段時間的導尿管。在患者留置導尿管期間,護理人員應每天為其更換1次尿袋,每周為其更換1次導尿管。在為患者更換導尿管時,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定期用呋喃西林溶液為患者沖洗膀胱,以防其發生尿路感染。③進行預防肺部感染的護理。術后,待患者意識清醒后,鼓勵其自主咳痰。在患者咳痰時,護理人員應為其拍背,以幫助其排痰。定期對患者的氣道進行霧化濕潤。對于自主排痰困難的患者,應定期對其進行人工吸痰。
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對護理的滿意率。將兩組患者的治護效果分為有效和無效兩個等級。有效:經治護,患者的病情明顯緩解,其心態良好。無效:經治護,患者的病情未得到緩解,其心態較差。有效率=有效例數/總例數×100%。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情況。總滿意率=(滿意例數+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3]。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97.06%(其中,對護理不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的患者分別有1例、9例和24例),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79.41%(其中,對護理不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的患者分別有7例、10例和17例),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研究表明,對腦室出血、顱內血腫及顱內感染等腦部疾病患者進行腦室外引流術,能有效地減輕其腦水腫的程度,降低其顱內壓,從而可避免其病情進一步加重。但相關的研究表明,接受腦室外引流術的患者在手術后易出現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從而可影響其康復。王曉鳳等[4]指出,對進行腦室外引流術的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促進其手術的順利實施,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在本文中,筆者對34例進行腦室外引流術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與張志紅等[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進行腦室外引流術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能顯著提高其治療的效果,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率。
參考文獻
[1]盤麗華,黃利香.腦室鏡聯合腦室外引流術治療原發性腦室出血的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5):2015-2016.
[2]潘春柳.腦室內出血側腦室外引流術后引流管的臨床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8):1094-1095.
[3]吳開麗,梁曉娟,萬芳.腦室出血腦室外引流術后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7):142.
[4]王曉鳳.腦動脈瘤破裂并顱內血腫腦室引流術的臨床護理要點分析[J].醫藥前沿,2016,6(18):253-254.
[5]張志紅.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腦積水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7):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