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丙干
摘 要:中職衛校農村醫學專業“中醫學基礎”教學滲透優秀傳統醫德教育,學生 “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更好地培養“下得來、留得住、干得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好”的社區醫生。文章分析農村醫學專業滲透傳統醫德教育的意義,探討如何在“中醫學基礎”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醫德教育。
關鍵詞:傳統醫德;中醫學基礎;教學
一、“中醫學基礎”教學滲透傳統醫德教育的重要性
1.農村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需要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新農合”惠民政策漸漸深入人心,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但農村醫療衛生狀況目前仍不盡如人意,特別是醫務人員價值取向庸俗化,醫患關系緊張,嚴重影響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中職農村醫學專業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政策下新興的醫學專業,培養適合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實踐能力較強的技能型醫學專門人才,從事常見病、多發病的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健康管理及康復指導等工作。該專業致力于培養扎根農村、服務農村的全科醫生,為人們提供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基礎的持續性、綜合性、個性化、長期負責式的照顧。
農村醫學專業學生未來作為基本醫療服務的主力軍,他們的工作是直接面對病人,其言行舉止關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關系到千家萬戶的悲歡離合。由于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學習浮躁,缺乏基本責任感,中職衛校應加強醫學生的醫德教育,從而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人性修養,使之合乎農村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要求。
2.中職生德育和中醫人文特點需要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中職衛生學校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德育對學生成長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中職德育重要內容,同時指出:“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等課程教學要結合課程特點,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機滲透德育內容,結合專業特點和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
江蘇省宿遷衛生中等專業學校四年制農村醫學專業學生第二學年度開設“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師在“中醫學基礎”教學過程中滲入傳統醫德教育,可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中醫神奇的療效和獨特的理論體系,更重要的是歷代中醫大家們身上閃爍著人性光輝色彩的醫德,它隨中醫獨特的診療藝術一起傳承至今,既能讓學生熟悉中醫傳統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基本技能,又能使學生了解中國醫學燦爛的歷史文化,特別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中,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得以再現輝煌,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著新的篇章。
二、 傳統醫德教育在“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滲透
中醫學理論構建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基礎之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優秀代表,是中國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是世界醫學體系中最具特色和優勢的傳統醫學。
1.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國夢深深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中醫發展史,闡述著中國醫學的悠久歷史,中醫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為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記載食道與腸的比例為1∶35,基本符合實際情況;人體血液“流行不止,環周不休”的觀點,比英國的哈維氏發現學液循環早一千多年;東漢末年名醫華佗使用“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為世界上最早外科手術記載,被譽為外科鼻祖;《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國家藥典,比歐美《紐倫堡藥典》早876年;“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成為世界人工免疫學的先驅,SARS傳染病向人類健康宣戰,中醫藥再一次以實力證明自己,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屠呦呦作為中國本土培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她發表感言:“……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生長在中國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榮譽,更是中國中醫的榮譽。”
中醫發展史的講解以及中醫對世界醫學的貢獻,讓中職生深刻體會到中醫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醫的魅力,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堅定了熱愛祖國、獻身祖國醫學的決心,喚醒了他們的道德意識和歷史使命感,讓真正熱愛中醫的學生“學中醫,用中醫,傳承中醫”。
2.與時俱進,賦予傳統醫德時代精神
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醫技,更應作為育人的主渠道。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醫德教育中的作用,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樹立實現中國夢精神力量的高度自覺,進而切實把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強大力量,在新時期將仁愛、精誠、廉潔、忠貞等傳統醫德賦予時代意義,強化教育引導,端正價值取向。
(1)仁愛為懷。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國古代醫學的最高宗旨。醫家應為“仁人之士”,必須對“人”和“生命”敬畏,具有高度的仁愛精神。《黃帝內經》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唐代藥王孫思邈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醫家尚且把患者當作親人,當代醫學生更要做到以人為本,用“仁者愛人”之心去處理自己與他人、社會的關系,用“仁者,人也”之心去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質,牢固樹立“服務型”理念,視患者為“至親”,那么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就不是件難事。
(2)大醫精誠。“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術不近仙者不可為醫。”醫學的根本任務在于以術濟人,良好的醫德必須以精湛的醫術為載體。中國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把“精術”作為“立德”的根本和基礎,而精湛的醫術本身也是醫德內涵中重要的一部分。《醫學集成》要求:“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在漫漫中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一代又一代的曠世名醫,諸如扁鵲救世濟人敢于直言,華佗廣施人道不分貴賤,李時珍遍嘗百草著書濟世,葉天士謙遜好學樹醫德……他們將“大醫精誠”奉為圭臬,更是以實際行動詮釋著“膽愈大心愈小,智愈圓而行愈方”,才真正成為“歷代醫學家和百姓景仰的偉大先師”,這些傳統的職業道德,應是我們弘揚傳統醫學、教育下一代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2015年7月,《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學生職業精神高度融合,重點培養敬業守信、精益求精、勤勉盡責等職業精神,“大醫精誠”就是當今社會醫療行業職業精神的真實寫照。
(3)廉潔清正。歷代醫家在收徒授業時首先要考察學生的德性,認為“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東漢名醫張仲景看到當時政局動亂,百姓疾病流行,毅然辭官從醫,為中醫辨證施治奠定了基礎,正如宋代范仲淹所說:“不為良相,愿為良醫。”元代著名醫家李杲就曾問棄儒學前來拜師求學的羅天益:“汝來學覓錢行醫乎?學傳道醫人乎?”羅天益毫不猶豫地回答:“亦傳道耳。”李杲遂欣然收其為弟子,羅天益既學到了李杲良好的醫德,又得到了其醫術真傳。古代醫家清廉正派的典故不勝枚舉,至今醫界仍流傳著“杏林春暖”“懸壺濟世”“橘井泉香” 等佳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教育學生以先人為榜樣,廉潔自律,正確處理好人道主義和功利主義的關系,自覺抵制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樹立“好生之德”的醫風,“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4)敬業忠貞。宋朝理學大師朱熹說:“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現代中醫耳鼻喉科奠基人干祖望強調:“‘忠貞兩德是‘醫宗八德中并重之首,一如中醫‘八綱中的陰陽兩綱。”可見為之有成,關鍵要“敬”。李時珍傾其畢生精力,翻山越嶺,“長耽典籍,若啖蔗飴”,乃有東方巨典《本草綱目》問世;溫病大家吳鞠通“嗜學不厭,研理務精”,創立三焦辯證;吳又可為探究溫病實質,甘冒生命風險,深入姑蘇疫區訪察,提出“戾氣”學說。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時說:“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您始終堅持在科學前沿默默耕耘,銳意創新……”通過這些事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中醫藥事業的光榮,是對千年中醫藥文明傳承的證實。只有熱愛所學專業,忠于本崗位,才能不畏艱辛,刻苦求學,才能真正體會到自己工作的社會價值,激發自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才能自發地視患者為親人,時刻把患者的痛苦、生命安危放在首位。
三、言傳身教,踐行中醫傳統醫德
教學實習是醫學生職業生涯的開端,是醫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實踐教學形式,是培養醫學生職業情感、職業意志、職業道德以及尊重他人、學習他人和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的有效途徑。
醫學生處于臨床醫師(帶教老師)和患者之間的特殊位置,作為教學主體,帶教老師自身要有堅定的中醫信念、扎實的中醫理論及臨床功底,在手把手地傳授臨床知識和經驗的同時,用仁愛赤誠、公正廉潔、敬業忠貞的道德品質和治學精神感染每位醫學生。
醫務人員的社會主義醫德品質,主要是通過教育而形成,通過鍛煉修養而提高。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醫學生進行醫德醫風教育,結合醫學生接觸的典型病例和案例開設醫德講座,將課堂教學中學到的醫學人文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實際,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研究解決醫療實踐中遇到的醫德問題。
學校可以邀請國醫大師做“醫者仁心” “愛我中華,興我國醫”的專題報告,了解一代宗師感人事跡,體會宗師“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明確現代社會對醫者的核心要求仍是“仁心”“仁術”。中醫藥事業發展光榮而艱辛,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執著堅持對中醫的熱愛與學習。
學校可以開展“關注傳統醫藥,珍惜文化遺產”主題活動,旨在讓學生們走進中華傳統醫藥的世界,探尋一片新的天地,深刻體會中醫藥“治未病”在養生保健和對亞健康群體防治方面的獨特優勢。中醫文化歷史悠久,中醫傳統特色療法優勢明顯,醫學生應在提高自我職業水平的同時陶冶情操,做一個有溫潤底蘊的醫務工作者。
四、結語
“中醫學基礎”教學處處滲透著優秀傳統醫德內容,學校應結合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借助中國傳統醫德精髓進行職業道德觀教育。在全社會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思想下,將醫德教育滲透在學生的“學校—醫院—社會”三位一體的職業價值體系中,培養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盡心盡責履行醫者職責的基層醫療人才。
參考文獻:
[1]郭遂成,劉榮志.農村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體系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2(3):9-10.
[2]馬艷艷.中醫傳統醫德對護理系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影響[J].醫學與社會,2013(6):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