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錚
O2O眾包平臺,即線上到線下(Online to Offline)平臺,是指將傳統的商務模式與互聯網相結合,將傳統商務模式中交易的平臺由線下,轉移到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線上,a陳慧婷:《試論O2O經營模式的法律風險》,載《法制與經濟》2016年第8期。并與移動支付相結合,以手機APP為媒介,為消費者提供便捷的服務,也充分利用了社會零散勞動力,這使O2O模式成為了共享經濟的重要實現方式。為我們所熟知的公共交通領域的“滴滴出行”、“神州專車”、“易到用車”,外賣速遞領域的“美團外賣”、“餓了么”、“百度外賣”,還有專業的代駕軟件“e代駕”等均屬于典型的O2O商務模式。
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在工作中,發生交通事故致人受傷和死亡的案件已呈多發之勢。從司法角度,為賠償責任合理分配的問題尋找審判路徑已經迫在眉睫。同時,探尋審判路徑的過程,也是在新生事物與傳統生活的交錯中尋找法律工具價值的過程,所有法律介入新生經濟模式的方式和邏輯流程概莫如是,O2O眾包模式交通事故案件也應遵循這個規律。
從邏輯學分析,眾包模式是O2O商務模式的子集,只有明晰了O2O的基本特征,才能推導出眾包模式的基本理念和特征,進而找到這種新型商務模式與法律應用的契合點。
1.服務為本的核心性
O2O模式側重于在餐飲、觀影、出行等領域提供服務性消費。服務的核心性體現在人——這一提供服務的載體上,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涉眾包模式案件的矛盾根源,爭議較大的涉O2O眾包平臺交通事故案件就是這種互動的產物。
2.吸收勞動力渠道的廣泛性
O2O商務模式較之傳統商務模式最大的優點就是吸納社會閑置勞動力,將其轉化為有機的生產力,創造經濟價值。
3.潛在的法律風險性
O2O模式在拉動消費和產業進步的同時,其潛在的法律風險亦是不能忽視的。b聶子豪:《O2O模式下糾紛的產生及其法律救濟的研究》,載《社會與法制》2016年第11期。雖然O2O模式優勢顯著,但其亦因平臺難以真正把控服務提供者的素質及服務過程,而存在潛在的法律風險。
1.眾包模式的概念
眾包指的是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做法,這一概念,在美國《連線》雜志2006年的6月刊上,由該雜志的記者Jeff Howe首次提出。chttps://en.wikipedia.org/wiki/Online_to_offline,2017年6月25日訪問。
2.眾包與其他模式的類型化區分
O2O平臺除了眾包模式以外,亦有自營和分包模式,所以將眾包模式與其他模式區分開來,應是研究的邏輯起點。d為使文章表述方便,在下文中將眾包模式下的O2O平臺稱為平臺或眾包平臺,商戶、乘客等稱為服務使用者,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稱為服務提供者。為此,筆者選取了較為典型的外賣配送平臺,以做類型化區分。(見表1)

表1 外賣配送平臺模式對比
筆者認為,僅在法律關系的領域,自營模式與加盟模式不具備特別探討的意義,如鄒軍訴安鄉縣美團外賣安鄉服務站、趙畔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案,f湖南省安鄉縣人民法院(2016)湘0721民初1125號民事判決書。就是加盟模式的典型案件。
對于涉眾包模式交通事故案件,各地法院在做出裁判結果的同時,都有自身的法律與社會價值考量。波斯納認為“對功利主義的主要批評之一就是它的領域不確定?!眊【美】理查德·A·波斯納:《正義/司法的經濟學》,蘇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頁。但在新生經濟模式與現存法律存在摩擦的情況下,以經濟因素和社會價值取向等“功利因素”引導審判路徑選擇亦不少見。在我國,眾包模式仍處于蹣跚學步階段,從司法實務角度觀之,其與合同法并沒有形成融洽的對接通道,所以,面對相似案情、相同案由的交通事故案件,不同人民法院選取不同審判路徑也就不難理解了。
筆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網約車”、“滴滴”、“美團”等作為關鍵詞搜索,選取了36件涉及眾包平臺的案件,因服務提供者履行工作過程中導致的交通事故案件比例超過了百分之五十。
在涉及交通事故的25個案件中,法院判定眾包平臺以雇主身份承擔責任的有17件,認為平臺僅是居間人,不承擔責任的有8件。由數據分析可知,在認定平臺與服務提供者之間關系時,各地法院的分歧較大。
1.迥異的裁判結果
案例①:h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7)津02刑終62號刑事附帶民事裁定書。寧某在達達平臺注冊成為配送員。某日,寧某在達達平臺接到某商戶發送的送餐訂單后,在駕駛無牌照電動三輪車行駛在某路段時,由于低頭看手機,未及時躲避騎自行車逆行而來的李某,兩車相撞,導致李某死亡。交管部門認定,寧某負事故主要責任。檢察機關以寧某犯交通肇事罪,向法院提起公訴,李某的近親屬亦向法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寧某與達達平臺、商戶對事故損失承擔連帶責任。一審法院認為,寧某與達達平臺之間形成雇傭關系,事故發生時系完成達達平臺交給的工作任務期間,故達達平臺在交強險、第三者強制險賠付范圍之外,承擔對李某死亡所產生的民事損失;商戶系委托平臺完成送餐任務,對李某死亡不負賠償責任。達達平臺不服,以其與寧某之間不存在雇傭關系為由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了一審判決。
案例②:i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 (2016)蘇01民終3322號民事判決書。周某在達達平臺注冊成為配送員。某日,周某在達達平臺接到某商戶的送餐訂單后,駕駛電動自行車在趕往該商戶處過程中,與行人高某相撞,造成高某受傷的交通事故。經交管部門認定,周某與高某負事故同等責任。高某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法院判決周某、達達平臺和商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法院認為,達達平臺在商戶與配送員之間起媒介作用,平臺屬居間人,對高某的損失不負賠償責任,故法院判決周某承擔高某因本次事故產生的損失。
2.裁判思路辨析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兩個案件雖然有刑事附帶民事案件和單純的交通事故民事賠償案件的區別,但案情的重合度較高,為什么兩家法院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決?我們通過下表分析兩個案件的裁判思路。(見表2)

表2 裁判思路分析
3.裁判的經濟學分析
“在對各種教義的廣泛分析中,經濟學家和有經濟頭腦的法律人都已經發現,這些法律都很不尋常地遵循了經濟學?!眏前引g,第67頁。所以從經濟學對于社會管理的作用角度,兩個法院選擇了截然相反的審判路徑:案例①的判決側重于保護受害者的利益進行裁判,因為平臺資金一般較為雄厚,結合商業第三者強制保險的賠償額度,受害人能更好地得到賠償;案例②則側重于對新型經濟模式的保護,從尊重契約精神的角度來裁判案件。
筆者認為,無論是雇傭說,抑或居間說,都失于片面。審判實踐中出現案情極度相似,裁判結果大相徑庭的情況,是由于在審判中對眾包模式法律關系的認識的片面性所致。
1.雇傭說的狹隘性
眾包模式下平臺與服務提供者的法律關系,并非單純的雇傭關系。因為雇傭關系的兩大要素:第一,雇員受雇主管理,這種管理本身有一種人身依附關系的意味,即使雇傭關系是暫時性的;第二,雇員完成自己角色的過程,是完成雇主所交給的工作任務。反觀眾包模式,其操作流程是用戶上線接單,才開始配送的工作,如果不接單,則其不受平臺約束;從用戶接單的模式上分析,k關于接單流程,筆者在某眾包平臺注冊成為服務提供者,模擬了搶單流程。用戶在達達平臺上所搶的訂單,實際上是商戶在平臺上所發的訂單,而非由平臺指派的工作,且用戶在完成配送任務之后,所得報酬也是商戶給付的,盡管平臺會從報酬中抽取一定的管理費用。l在滴滴出行APP中,快車模式的訂單,是由平臺直接指派給駕駛員的,但這更多的是要與《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管理暫行辦法》中網約車需采用非巡游模式載客的要求相關??梢姡鐚⑵脚_與用戶的關系簡單地認定為雇傭是有失偏頗的。審判實踐中,亦有法院認為平臺與服務提供者之間并非雇傭關系,而是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屬性”。由此,平臺對服務提供者因交通事故致他人損害負連帶賠償責任。m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5)三中民終字第04810號民事判決書。
2.居間說的片面性
“合同正義要求較弱的合同一方當事人應當受到更多的保護?!眓【德】海因·克茨:《歐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頁。在眾包模式下,平臺與服務提供者的合同關系并不完全平等,服務提供者地位較弱。大多數平臺在用戶注冊條款中加入了大量的對服務提供者的限制和管理性條款。這也背離了傳統居間關系中三方關系平等的本質。以達達平臺為例,這種條款有兩類,一類我們稱之為“工作規范條款”,如《關于服務質量與階梯獎勵掛鉤說明》中“服務態度要友好”、“配送時應身著達達平臺的統一制服”。o摘自達達平臺(騎士版)APP中的“提醒”選項。另一類,我們稱之為“工作獎懲條款”,如《達達平臺注冊協議》第5.1條包含了平臺對服務提供者的信用評價權,而這種信用評價直接影響服務提供者今后所接訂單的優劣。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王利明先生認為,民法總則的基本框架應該以法律關系為中心來構建。p王利明:《民法總則的立法思路》,載《求是學刊》2015年第5期。這也足見法律關系在民商事法律中的核心地位。筆者認為責任承擔路徑選擇之所以會產生偏差,根本原因在于對于法律關系的認定。
服務提供者受服務使用者委托,雙方依平臺不同形成客運或貨運合同關系。此種權利義務關系有如下特點:
1.基礎的權利義務關系
從《合同法》總則的角度來看,關于權利義務的基礎條款,如提供合同所需給付的義務,獲得對方給付的權利,再如審慎履約的義務和獲得違約賠償的權利等均適用于雙方。從《合同法》分則的角度看,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亦受分則運輸合同等部分的約束,如商家不得將國家規定的違禁品,如毒品、槍支彈藥等委托配送員運輸,配送員在沒有特定資質的情況下,亦不可承運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和放射性的物品??傊?,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較為基礎、簡單。
權利義務關系的基礎性,使其責任承擔也比較簡單。在客運,貨運的運輸途中,駕駛員、配送員交通事故致他人損害的,依據合同相對性原則,眾包服務的使用者,即商戶、乘客等不負擔賠償責任,這在相關判決中也有體現。
2.責任承擔的例外
值得一提的是,在牽涉網約車的交通事故案件中,由于乘客是通過乘坐網約車來享受服務的。所以,如果交通事故的成因是由于乘客強迫司機違反交通規則行駛,或乘客本身的違法行為造成他人損害,那么依據《侵權責任法》的相關條文,乘客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眾包平臺與服務使用者之間是一種單純的居間關系,即眾包平臺作為網絡媒介的運營者,負責撮合委托人,即服務使用者與他人訂立合同,如《合同法》第424條所述,為其報告訂立合同的機會或提供訂立合同的媒介服務。
平臺的謹慎審查義務,較之傳統的居間人應更為嚴格。網絡環境的特殊性,使O2O眾包模式的居間過程缺少了傳統居間,如房產中介的“三方坐下來談”的過程。這就要求居間人——平臺承擔更為謹慎的審查義務。因為手機APP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會帶來網絡特有的隱患,這具體體現在眾包服務的使用者與提供者,是在眾包平臺上簽署的電子合同,眾包平臺的居間行為也是通過電子協議的方式完成的。
有學者認為“在媒介居間中,居間人應將有關訂約的事項據實報告給各方當事人,無論居間人是接受雙方當事人的委托,還是僅接受委托人一方委托的,居間人都負有向雙方報告的義務。”q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債法總則編,合同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43頁??梢妼⒂喖s事項如實告知訂約雙方是傳統居間者的核心義務之一。然筆者認為,對眾包服務提供者,即網約車司機、配送員的資質審查也應是眾包平臺作為居間人的核心義務。其原因就是眾包服務的使用者和提供者,訂立合同在手機APP上完成,而且部分APP為刺激雙方訂約,往往將服務使用者發布的要約以“搶單”的模式發布,即如果服務提供者沒有對要約快速給予承諾,就會錯失訂約機會。這就使訂約者缺乏傳統居間模式下對對方的審查過程,所以眾包平臺需進行把控,甚至從注冊階段,就把不適宜提供眾包服務的人排除出去。
眾包平臺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可以定義為混合合同中的二重有名合同,他們之間的法律關系,兼具居間合同的部分特征和勞務合同的某些基本元素。
混合合同,是指一個合同所包含的內容是幾個有名合同的綜合的合同。r屈茂輝:《論無名合同及其法律適用》,載《人民法院報》2000年11月4日。混合合同是幾個有名合同的結合,但從表面特征或從合同文本數量來看,又是一個合同,這種合同往往以“某某協議”的形式呈現。例如甲公司為乙公司蓋樓,乙公司為甲公司的工人提供免費住房。甲公司的給付義務是建設工程合同的一部分,乙公司的給付義務是借用合同的一部分,這種合同又被稱為混合合同中的二重有名合同。s同上注r。二重有名合同的基本特征是合同雙方當事人互負的給付義務分屬于不同的有名合同。筆者認為,眾包平臺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法律關系,既非單純的居間合同關系,也不是《侵權責任法》意義上的雇傭關系。該二者之間的關系,乃是一種基于無名合同的法律關系,更具體地說,是基于無名合同中的混合合同的法律關系。這一結論,可由以下兩個方面的論證得出:
1.媒介性和覓約性
首先,居間人作為媒介,為委托人提供訂立合同的機會或為其作為訂立合同的平臺。眾包平臺與服務提供者在簽署“某某平臺注冊協議”之時,這種居間的基礎便產生了。如大多數平臺,在與服務提供者簽署的電子協議中都有“本平臺并非食品外賣公司(或車輛租賃公司),只為您與商戶之間訂立合同提供媒介服務?!钡臈l款。從實際操作上來看無論是外賣、網約車或者網約代駕平臺,服務流程模式也都遵從了服務提供者從注冊,到上線搶單(訂立合同),完成任務并獲得報酬的過程。而眾包平臺發布訂單信息的行為,即可視為其履行居間人職責的過程。
其次,傳統居間合同下,委托人進行居間活動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訂立合同的機會。眾包服務的提供者也是如此,其最終目的就是“接單”或“搶單”,并完成送餐或搭載乘客的任務,并以此獲得報酬。
綜上,眾包平臺與服務提供者之間存在居間關系,其法律關系中包含居間關系的核心要素。
2.管理性和依附性
平臺與服務提供者之間,除了居間關系的特性外,亦存在雇傭關系的管理性和一定程度的依附性。從外部特征來看,以外賣平臺為例,通常平臺都要求配送員身著公司的統一制服,佩戴表明公司身份的標志等,給他人以該公司員工的形象。從內部管理來看,平臺對服務提供者又有著比較嚴格的工作標準和要求,這就具備了雇傭關系的管理性和依附性特征。
同時,完整的居間關系,是居間人提供居間服務,并收取居間費用,居間人以此營利。但在眾包平臺模式下,作為居間人的眾包平臺并不向服務提供者收取居間費用,如此看來,這種居間關系缺乏服務提供者向眾包平臺支付的對價,所以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并非完整的居間關系。但這并不說明對價就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服務提供者持續不斷地接單、搶單過程,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促使服務使用者一直使用眾包平臺,眾包平臺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服務使用者支付給服務提供者的報酬中抽取一部分,作為居間費用,以此獲利。這也說明這種對價的支付,是以服務提供者為眾包平臺保持用戶粘性來支付的。
“在法律存在漏洞而法官不得拒絕審判的前提下,法官必須發揮其造法之功能,對法律無明文規定之事項或案件,應援引相類似之法律規定的超越法律規定文義的漏洞補充,而類推適用即為此漏洞補充方法和法律續造活動?!眛屈茂輝、張彪:《論類推適用的概念——以兩大法系類推適用之比較為基礎》,載《河北法學》2017年第11期。如上文所述,平臺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混合合同關系,并無現存規定可資借鑒。但依據《合同法》第124條的規定,并結合眾包法律關系的特點,我們可以對這種關系做一次法律上的續造。
我國臺灣地區著名法學家李宜琛認為:“類推適用者,就法律所未規定之事項,適用類似事項之規定者也”。u李宜?。骸睹穹倓t》,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第6版,第24頁。平臺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關系,非常類似于個體司機與被掛靠公司或運輸車隊之間的關系。這種相似性為法律上的續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連帶責任的承擔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
1.運作架構的相似性
從分析眾包模式與車輛掛靠關系在運作架構角度上的相似性,可以從實務角度給類推適用的論證方式以支持。在此我們仍以圖示法來說明眾包模式和車輛掛靠的具體運作流程。(見圖1、圖2)

圖1 眾包模式運作流程

圖2 車輛掛靠運作流程
由以上兩圖可以看出,眾包模式與車輛掛靠的運作模式存在一定的競合,即其三方關系雖然沒有達到完全重合的地步,但是被掛靠單位與個體司機,平臺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工作運行方式具備了一定的相似性,所以這種運作方式上的相似性也是法律上的類推的基礎所在。
2.主體的可類比性
個體司機之于服務提供者,被掛靠單位之于平臺,在主體上就有先天的可類比優勢。個體司機依附于被掛靠單位。掛靠司機常以某某運輸隊或運輸公司的名義對外經營。因其在形式上具備了正規公司的名義,故其相較于普通個體司機,在訂立運輸合同時,更為他人所信任。眾包法律關系中,服務提供者也在對外活動中,以某平臺“雇員”的身份對外承接客貨運或代駕業務。如經常可以看到身著“達達速遞”、“蜂鳥速遞”制服的速遞員。
此情況就類似于車輛掛靠中的個體司機,個體司機從外觀上來看,是某運輸公司或運輸隊的成員,實則“公司”只是提供運輸證的被掛靠單位,雙方之間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實質上也僅限于被掛靠單位向個體司機收取的運輸證使用費,即管理費;反觀眾包模式,服務提供者亦看似是平臺的“雇員”,但實質是其本人與服務使用者之間形成合同關系,平臺對合同的干涉余地也較小。
3.法律地位的相似性
平臺與服務提供者之間,個體司機與被掛靠單位之間,都形成了較弱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這也給法律續造提供了可能性。個體司機向被掛靠單位交納一定的管理費用,被掛靠單位履行一定的管理職責。這種較弱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與平臺和服務提供者的關系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在眾包法律關系中,交納管理費被為平臺提供商機所取代??傊?,雙方均需依附于一個更為強大的經濟個體,以此來實現自己獲得經營利益的目的。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司法解釋》第3條的規定“ 以掛靠形式從事道路運輸經營活動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當事人請求由掛靠人和被掛靠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惫P者認為,在服務提供者履行工作期間,造成他人損害的在原告要求平臺承擔連帶責任的前提下,法院應判決平臺與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
首先,本著獲得利益,就應承擔相應責任的原則,平臺通過管理服務提供者來增加用戶粘性,獲得商業利益,而非僅僅以獨立居間人來為服務提供者和服務使用者提供訂約機會,其必須對服務提供者在履行工作期間致人損害的情形承擔一定責任。這不僅是法律公平的體現,同時也是平臺在經營過程中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
其次,連帶責任的承擔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這種公平性分為內部公平和社會公平兩個部分。從內部公平來說,承擔連帶責任的方式給予平臺一定的追償權,在履行了賠償責任之后,可以向服務提供者追償,而非雇傭關系中,雇主要承擔完全賠償損失的責任。v《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34條第1款:“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鄙鐣绞侵?,在平臺要求服務提供者提供更優質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例如有的外賣平臺為了實現競爭優勢,要求配送員在較短時限內完成運輸任務,這也造成了配送員違反交通規則,甚至發生交通事故。所以要求平臺承擔連帶責任也是從社會公平的角度考量的結果。
最后,在法律適用上,這種連帶責任的承擔方式并沒有像車輛掛靠侵權案件中明確的法律依據,所以應當適用民事法律中的公平原則,并結合《侵權責任法》中有關連帶責任的條文來判決。
O2O眾包模式作為一種新生的經濟活動形式,因其在調動社會剩余勞動力的同時,極大刺激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拉動消費,從而帶動經濟發展而備受世界各國的青睞,可以說O2O眾包模式對全球經濟的發展來說,都是一股不可遏制的浪潮。誠然,當下眾包案件并未呈井噴之勢,但是,不難想見,在未來眾包模式的法律糾紛必呈紛繁復雜的局面。這就尤其需要在處理眾包案件時做出最優審判路徑選擇,同時以審判實踐倒逼法律規制創新,從而形成司法審判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