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茜
國家賠償制度創設之初即被賦予了“終局救濟”a江必新:《適用修改后的〈國家賠償法〉應當著重把握的若干問題》,載《法律適用》2016年第6期。的特質,這種定位意味著賠償請求人非用盡一切刑事、民事等訴訟救濟途徑則不能獲得國家賠償的救濟。近年來,國家賠償案件中非刑事司法賠償案件的數量日益增多,其中違法保全賠償案件占比約為25%b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起草小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載《人民司法·應用》2016年31期。,實在是有著不容小覷的分量。受司法實踐中案例的啟發,筆者對現有的違法保全國家賠償案件以及與之關聯的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案件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兩者之間常有“交織”情形存在。在該種情形下如果簡單遵循現有規則處置案件,則會導致關聯案件裁量標準不統一、救濟程序混亂等諸多不良后果。雖然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審理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稱法釋〔2016〕20號《解釋》)對違法保全國家賠償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較之以往更為科學、詳盡地規定,然而對前述“交織”情形的處置模式卻仍然欠缺明確細化、可操作性強的流程性規范。司法實踐中大量各行其是的裁判結果正是這種制度“斷層”特征的現實寫照。筆者以實證分析為切入點,通過創設兩種賠償程序之間的“遞進式辨識程序”和“并案審理制”,以期達到排除制度障礙、統一裁量標準的效果。
筆者在作為研究樣本的55個國家賠償和521個民事賠償案例中,發現以下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其司法實務中的處置方法最能反映現有制度設置下,違法保全國家賠償與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交織情形下裁判方式的共性特征。
1.案例1:賠償請求人林某等申請B市Y區法院違法保全國家賠償案c詳見(2016)桂05委賠3號決定書。。
2013年,A村委會因與林某等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糾紛案即將向B市Y區法院提起訴訟,法院依A村委會申請采取了訴前保全措施,凍結了林某等銀行存款625萬余元并同時對申請保全人作為擔保的存款予以凍結。2014年,A村委會撤回起訴,法院裁定準許,并同時對上述存款解除凍結。2016年,林某等以訴前保全造成損失為由向B市Y區法院提起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請求A村委會賠償經濟損失11萬余元。在該民事案件審理過程中,又提起違法保全國家賠償,請求賠償義務機關B市Y區法院承擔超標的保全(基礎訴訟中記載的標的額為256萬元)的國家賠償責任。賠償義務機關在自賠決定中認為“即使財產保全的被申請人因財產保全而遭受損失,應對財產保全申請人和擔保人提出民事賠償,而不應提出國家賠償……申請人在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財產保全申請人、擔保人賠償因保全所受損失的同時又請求國家賠償,屬重復請求”,遂作出不予賠償決定。林某不服,向B市中級法院提起國家賠償申請,其理由為“要求賠償義務機關賠償損失與訴請村委會保全錯誤賠償案無關……也沒有法律規定賠償請求人起訴村委會賠償損失后就不準主張法院違法保全的損失”,B市中級法院認為“國家賠償是最后的權利救濟途徑,只有在用盡其他程序仍然得不到救濟時才能啟動……”,而以“民事訴訟程序尚未終結……國家賠償條件尚不具備”為由予以駁回。
2.案例2:甲公司與王某等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案d詳見(2016)魯08民終2839號民事判決書。。
2010年,王某等以甲公司拖欠其工程款195萬余元為由訴至D市法院,D市法院依王某等申請凍結了甲公司銀行存款200萬元,直到2015年才自動解除凍結。該案歷經多次重審后,最終判令甲公司向王某等支付工程款70余萬元。甲公司遂以王某等為被告提起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以其“惡意虛構差異極大的金額提起訴訟,凍結200萬元資金長達5年之久……造成公司資金周轉困難……多次向銀行貸款,造成高額利息”為由,請求賠償損失。該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案二審判決認為“雖然法院最終的判決結果與被上訴人最初起訴的標的額之間有差異,但是,被上訴人并不存在虛構事實進行虛假訴訟的行為”。同時,在該民事判決中對作出保全裁定的法院采取保全措施的行為亦作出認定:“法院依據被上訴人的申請,依法對上訴人的賬戶采取保全措施,并不存在違反法律規定之處”。
問題一:案例1賠償委員會決定書中“重復請求”的表述是否意味著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和違法保全國家賠償兩種求償途徑是“水火不容”的選擇性關系?
問題二:案例2民事二審判決中對于法院保全行為是否違法的表述,應當被看作是超越當事人訴求的“越位”回應還是至少證明法院本就該于民事程序中設置國家賠償救濟“指引”?
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首先厘清兩種求償途徑的關系。我們不妨在現行法律、司法解釋中找尋初步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稱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五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稱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八條分別是對保全申請人承擔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責任和國家承擔違法保全國家賠償責任的規定。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稱《解釋(一)》)第八條規定:“賠償請求人認為人民法院有修正的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的情形的,應當在民事、行政訴訟程序或者執行程序終結后提出賠償請求,但人民法院已依法撤銷對妨害訴訟采取的強制措施的情形除外。”法釋〔2016〕20號《解釋》第七條列舉的第一種“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則明確地把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五條的情形排除在了國家賠償的大門之外。因為,從文義分析的角度來理解,該條司法解釋所采用的是“全稱否定”的格式,意思就是說只要屬于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五條規定的情形,那么國家就肯定不承擔賠償責任。但令人費解的是,法釋〔2016〕20號《解釋》中第十條卻又規定“已經在民事、行政訴訟過程中獲得賠償、補償的,對該部分的損失,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其中“該部分”的用語,其弦外之音是在法院依申請作出保全行為的情況下,會存在違法保全國家賠償責任和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責任并存即“共同致害”的情況存在。顯然,如果我們暫不考慮法律規定技術上的“瑕疵”,把幾個條文放在一個司法解釋里,甚至整個法律體系的框架內來進行體系化考量的話,我們恐怕更應該認為,其實在立法者和司法解釋制定者的“造法”本意中,已經把本文所探討的這種“共同致害”情形考慮進去了,只是目前對于實務操作層面的規定仍然顯得宏觀,所以,才會招致筆者對以上兩個案例的疑問。而這,恐怕也是讓許多案件當事人和案件裁判者同樣覺得手足無措的地方。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將只存單一責任的普通案例作為研究對象,而必須考慮到最復雜和典型的情形,即:法院、保全申請人“共同致害”產生混合責任的情形。畢竟,無論從法律規定和司法實務來說,都并沒有排除掉保全申請人的錯誤申請行為和法院的違法保全行為共同導致被保全人損害后果的情形。而目前的制度設置,顯然還無法實現將兩種賠償責任歸入一個統一程序內綜合考量的效果。只有探討在那種情況下如何順暢地解決責任分擔這個關鍵性問題,才能回應并解決前述案例引發的困惑。
為能對前述兩個案例所引發的疑問進行更深層次分析,得出由點及面的普適性結論,筆者于2017年7月15日e選取樣本為截止該搜索日期的所有已在裁判文書網上公布的裁判文書。登錄裁判文書網,在“國家賠償”項下輸入“違法保全”案由,得出61個搜索結果;在“民事案件”項下輸入“申請訴中(訴前)財產保全損害責任糾紛”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五條”,得出585個搜索結果。整理排除掉其中因錄入錯誤、上傳重復等導致的無效文書,最終得到55份違法保全國家賠償裁判文書和521份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裁判文書。筆者對這些裁判文書的關鍵要素進行了統計和量化分析,以下結合圖表進行說明。
圖表一、二大數據反映出的司法現狀及其深層次原因為:

圖表一:55份違法保全國家賠償裁判文書情況圖示

圖表二:521份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裁判文書情況圖示
55個違法保全國家賠償案件中,有4份文書述及存在著關聯的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訴訟,并以該民事案件還在審理為由未支持國家賠償申請。而剩余51個賠償案件,無論是否決定國家承擔違法保全的賠償責任,都未有提及民事賠償訴訟的相關情況。這表明,對“后置”定位的理解不一使得司法實務層面呈現出各行其是、無所適從的局面,有的將民事賠償程序作為國家賠償程序的必然前置程序加以審查,而有的卻完全對其置之不理。法釋〔2016〕20號《解釋》仍然沿用了以往司法解釋中“應當在民事、行政訴訟程序或者執行程序終結后提出賠償請求”原則,但擴大到整個國家賠償領域,已經對這種絕對的“后置”原則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這體現在刑事賠償領域對“疑罪從掛”賠償的規定,以及非刑事司法賠償中對于“終結本次執行”等“除外情形”的規定。筆者認為,國家賠償的“終局救濟”定位絕不等同于程序上的絕對“后置”,其關鍵點在于以何種方式發揮這種監督性的“綜合權衡”功能,即一定情形下應當允許其同步并涵蓋民事救濟程序。具體到本文探討的領域,共同致害情形的客觀存在要求一種合適的能夠發揮綜合權衡功能的處置方法與之相適應。
55份國家賠償裁判文書中,提及關聯的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案件審理情況的為4份,在所有文書中占比約為7%。雖未述及關聯民事賠償案件但有引導賠償請求人先循民事途徑獲取救濟的為4份,在所有文書中占比同樣約為7%。兩種情況占比都很低。而在521份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裁判文書中,判決由保全申請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為346份,其中,裁判理由部分對法院采取保全措施的合法性有所論述的為3份,在判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文書中占比約為0.87%。判決保全申請人申請正確、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為175份,這當中裁判理由部分對法院采取保全措施的合法性有所論述的為0件,在判決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文書中占比為0。
綜合來看,雖然法律、司法解釋對于兩種賠償制度的求償順位有所規定,但其在操作層面上對如何構筑兩者之間的貫通機制,如何打通“堵點”、鏈接“斷頭”,并沒有一個可資參考的流程化規定。所以,法律制定者的良好初衷并未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大多數違法保全國家賠償案件并未有一個對于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五條規定的賠償情況的必須性審查程序,自然在文書中鮮有述及,更不用奢望對可能“共同致害”時誰該擔責、擔責份額的綜合性判定了。如果說一個當事人已經在民事程序中獲得了申請保全錯誤的賠償,那么他又就法院的違法保全部分而提起國家賠償,這種情況下,現有的兩種賠償程序因其固守的相互獨立性,不能綜合判斷兩種賠償責任的份額,也不能從程序上保證兩種裁判結果是互不沖突、互為佐證的。
既然前文典型案例部分對于兩種賠償責任的“共同致害”已被證明其不僅僅只存在于假設之中,也是具備現實存在的基礎的。那么這里我們不妨用假定性案例模型的方式來對這種情形下可能出現的救濟“惡性回路”進行模擬。
案例3g該案例為筆者根據“共同致害”情形設計的案例模型。:某甲以工程欠款糾紛為由將乙公司訴至法院,要求其支付2000萬工程款,并在訴訟中申請法院對登記在乙公司名下一待售房產予以查封,該房產當時估值為2500萬。法院作出保全裁定,查封該房產,乙公司未提異議也未提供其他財產擔保以解除對房產的查封。三年過去,曠日持久的工程欠款糾紛案歷經數次重審,終于塵埃落定。法院判決乙公司支付某甲1000萬元工程款。乙公司將某甲訴至法院,請求賠償申請保全錯誤給公司造成的財產損失。同時,也向法院申請了國家賠償,要求賠償因為超標的查封造成的損失。
從過錯的角度來講,因為申請保全人、被保全人、法院可能都存在著過錯,都有可能承擔一部分責任,此案件的處置過程中,那么可能出現最大的一個障礙是:民事賠償、國家賠償孰先孰后難以抉擇。若民事賠償先行,則申請保全錯誤即便被認定,也難以確定其在整體損失中所占的份額。若國家賠償先行,道理也是同樣的,法院的責任份額亦難以確定。國家賠償的法律制度設計者們在制定司法解釋的時候,雖然聰明地把“鍋”丟給了民事賠償程序,表明國家賠償對于民事賠償中已經解決掉的那部分損失的賠償不再承擔責任,但是這樣的設計同樣也是有弊端的,即便是對于國家賠償制度本身來說,如果民事賠償部分的認定有失偏頗,那么國家賠償部分是該對前者全盤接受呢還是擁有推翻的權力呢?如果民事賠償、國家賠償兩種程序中的裁判結果不能相互佐證、“珠聯璧合”,那么兩種程序的不同步,或者賠償請求人(被保全人)對其中任何一種賠償程序的反復申訴都可能導致其在兩個并不兼容的程序中反復奔忙,徒增訟累。
綜上所述,在應對法院違法保全責任、申請保全人的申請保全錯誤責任交織情形時,必須要考慮到兩種賠償程序的統一性和責任判定的綜合權衡因素,而筆者能想到的程序上的處置捷徑就是要使得處于終局救濟位置的國家賠償達到既能“瞻前”又能“顧后”的效果,解決可能出現的程序“空轉”、處置程序混亂、裁判結果沖突問題,使得國家賠償“監督性救濟”、“終局救濟”的功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為解決制度斷層引發的前述法律處置障礙,筆者認為有必要設置涵蓋程序、實體方面內容的銜接機制,即“遞進式辨識程序”、“并案審理制”基礎上的處置方法。在處置方法中,最為關鍵的是“并案審理制”,需要提前說明的是,為保證程序的前后一致,以下探討的國家賠償案件不僅僅是進入賠償委員會審理階段的“委賠案件”,還包括由作為賠償義務機關的法院辦理的“自賠案件”。雖然基層法院作為賠償義務機關時,其審理國家賠償案件的“國家賠償小組”h《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自賠案件程序的規定》(法釋〔2013〕19號)第二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國家賠償小組、中級以上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負責辦理本院的自賠案件”。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審判組織,審判職能是由具體的業務庭代行,但是,自賠案件的辦理仍須經國家賠償小組討論才能決定i《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辦理自賠案件程序的規定》(法釋〔2013〕19號)第四條第二款規定:“負責承辦的審判員應當查清事實并提出處理意見,經國家賠償小組或者賠償委員會討論后,報經院長決定。”。所以在目前實體機構架構下,允許基層法院國家賠償小組行使后文設計的中級以上法院賠償委員會同等的權力,是并不違背法律本意的。
1.本層辨識要義。
程序合規性辨識是指根據是否已提起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來作出是否進入違法保全國家賠償實體審理階段的判斷。《解釋(一)》第八條和法釋〔2016〕20號《解釋》第十九條均規定把違法保全的國家賠償申請置于民事、行政、執行等程序終結之后。這是因為,非刑事司法賠償中國家賠償責任的承擔以窮盡其他救濟途徑為其責任承擔的前置條件,應當在所有其他程序終結后申請國家賠償,人民法院才能對涉案各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作出定論j司法解釋起草小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載《人民司法·應用》2016年31期。。并且,據此判斷民事訴訟過程中是因為當事人自身過錯造成損害或是因國家的違法保全行為造成損害以及各自對應的責任承擔比例等問題。但這一規定,并未將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程序必須“前置”規定于其中,所以就必然存在本文所探討的違法保全國家賠償和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兩種程序并行的情況,從前文實證研究的基礎信息來判斷,目前國家賠償案件中鮮少有關于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情況的論述,援引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五條,引導賠償請求人先循民事賠償途徑的也很少。筆者認為,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在接收到賠償請求人的申請之后,不僅應核實前置的民事基礎訴訟k系指作出保全裁定的那個民事訴訟。、執行程序是否已經有生效裁判存在以及執行的情況,還應核實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訴訟是否已有生效裁判,以此決定是否進入實體審查。如答案為否,則決定不予受理,并告知賠償請求人先循民事途徑求償。
2.以程序性準入為核心的處置方法。
情形一:審查發現未有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生效裁判的,決定不予受理并告知其先提起民事賠償訴訟。
情形二:對于已有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生效裁判的,賠償委員會予以受理,并進入實體審理。該種情形下即進入第二層辨識程序。
1.本層辨識要義。
“多因一果”共同致害情形辨識是指判斷法院采取的保全行為違法與保全申請人的申請錯誤是否并存且共同導致了被保全人的損害后果。筆者認為,對于進入第二層辨識階段的案件,應明確賦予賠償委員會對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案件和國家賠償案件的“并案審理權”。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權力的賦予,有“越位”之嫌,因為這會導致基礎民事訴訟獨立程序地位的動搖。然而,國家賠償的監督救濟定位,優先考慮的應當是對于私權的救濟和對公權的制約,其次才是尊重民事等其他訴訟程序的獨立地位。簡言之,要防止以民事責任逃避國家賠償責任l劉合華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載《國家賠償辦案指南》2016年第6輯。,這也正是國家賠償制度設置的本意和價值依托。在這種特殊情形下,賦予賠償委員會必要的“并案審理權”,其實也并不會導致對基礎訴訟中民事訴訟獨立性的妨害。理由在于,賠償委員會只是對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中涉及到的保全職權行為這個“連接點”進行審查,并不會因此影響到基礎民事訴訟中已經生效的民事裁判結果的既判力。本層次辨識的關鍵是:保全申請錯誤與否,法院采取保全措施違法與否,兩種責任并存與否。這一層次的辨識結果直接關系到后面第三層辨識中對各自責任份額和最終責任承擔方式的確定。為避免再重蹈前文述及的救濟途徑“惡性回路”以及兩種賠償程序各自為政的“覆轍”,顯然有必要突破原有的分離審理模式,把無論從事實認定還是法律判斷上都具有極大關聯性的民事賠償案件、國家賠償案件并入同一審判程序來進行處理。這種處理模式更有助于實現訴訟程序的便捷、減輕當事人訟累。
2.以“并案審理制”為核心的處置方法。
情形一:賠償委員會審理認定僅法院違法保全造成損害,則僅決定法院承擔賠償責任。
情形二:賠償委員會審理認可之前的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的裁判結果,同時認為法院不存在違法保全情形,則僅決定法院不承擔賠償責任。
情形三:賠償委員會審理認定存在法院、保全申請人“多因一果”共同致害行為,則決定由賠償委員會并案審理。唯有該情形方能進入第三層辨識。
需要注意的是:情形一的前提條件是,之前的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的裁判結果已經認定申請保全人不承擔責任,賠償委員會對此裁判結果也認可。情形二的前提條件是,無論之前的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的裁判結果認定申請保全人承擔責任與否,賠償委員會對此裁判結果都認可。并且,三種處置情形都須在國家賠償的裁判文書中援引民事賠償裁判部分作為判斷競合責任存在與否的佐證。
1.本層辨識要義。
這一層辨識解決的是上一層次“情形三”中申請保全人與采取保全措施的法院“多因一果”共同致害的責任份額分擔問題,以及因賠償請求人自身過錯造成的減輕責任的問題。因為本文著重解決的是共同致害情形下原先民事賠償、國家賠償相互割裂、難以統一的程序難題,由于前文對解決這一制度障礙已經設置了“并案審理”程序,得益于這一天然優勢,本層次的處理就只需要根據侵權行為各自原因力m楊立新、梁清:《原因力的因果關系理論基礎及其具體應用》,載《法學家》2006年第6期。來綜合確定各自所占的賠償份額,并且將賠償請求人自身過錯造成的損失作為申請保全人和法院減輕責任的因素考慮進去。
2. 以賦予賠償委員會“撤銷權”為要義的處置方法。
情形:決定由保全申請人、賠償義務機關共同承擔賠償責任,確定各自責任份額,并扣除由于賠償請求人自身過錯、已經通過其他救濟渠道獲得補償的部分。

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是:(1)賦予賠償委員會對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裁判結果的“撤銷權”,但這一權力并不必然行使。這一點主要是從訴訟便宜性的角度來考慮。在采用本文所設計的這種“并案審理”模式的時候,就必然要同時賦予賠償委員會對之前業已存在的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裁判結果的“撤銷權”,允許其在審理并作出判斷時對關聯案件的處置作出綜合性的考量。而之所以把這種權力賦予賠償委員會是考慮到其終局性的裁判地位更易于使得案件的最終處置結果有效地進入執行階段,使得賠償請求人的訴求最終落定。按照法釋〔2016〕20號《解釋》第十條的規定“已經在民事、行政訴訟過程中獲得賠償、補償的,對該部分損失,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那么,如果賠償委員會經過審理,認為民事部分裁判正確予以認可,則只需要在最后的決定中據此確定法院的賠償份額即可;如果不認可民事部分裁判結果,則此時行使撤銷權,對責任份額重新進行確定。這兩種情況均應在國家賠償決定書中有所表述或援引作為裁判依據。(2)還應了解在申請國家賠償前,損失是否通過國家司法救助、執行回轉等其他救濟途徑予以填補。從法釋〔2016〕20號《解釋》第十條中“賠償、補償”的表述方式來看,國家賠償責任的承擔顯然不應僅僅理解為申請保全錯誤民事賠償案件中所獲得的賠償,還應包括通過執行回轉程序、獲得國家司法救助金等訴訟程序外的救濟形式。如果已經獲得的以上救濟已經對其損失有所填補,則國家對相應部分的損失不再承擔賠償責任。
本文所創設的以“遞進式辨識程序”和“并案審理制”為基礎的違法保全國家賠償案件處置模式,可看作是在國家賠償權利救濟之“理想”與程序斷層之“現實”間所構建的一種初步平衡機制。國家賠償的非刑事司法賠償制度本就是一個涵蓋內容豐富的、牽涉其他訴訟程序極多的部分,很多程序和實體規范尚處于探索階段,在程序處置上更是與其他程序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交織。在筆者看來,實在無需為了一個不盡合理的所謂“獨立”訴訟程序的固執堅守,而由當事人國家賠償救濟權利“實效”的犧牲來為之“買單”。謹望本文的一點初步構想,能為將來的法律制定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能對非刑事司法賠償制度更好發揮其權利救濟功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