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智學 黃麗燕 王國祥3
[摘要]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存在教育目標、教學任務、知識獲取途徑、知識涵蓋內容單一的特點。面對新媒體網絡時代,傳統教育教學必然面臨內容、方法、倫理、主體、評價標準等多維度困境。開放大學因其生源、教學手段等特殊性,更需在教學中變革高校普遍存在的通病問題。通過對教師自身知識體系更新如何與時俱進,教學方式如何推陳出新,對學生的差異化如何梯次教學,對學生的多元化思想如何科學考評等困境的質問反思,提出教師要采取加強自身學習、改革教學模式、分塊分區教學、完善考評機制等舉措,逐步為開放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探索一條出路,同時為教育革新提供探索推廣的經驗。
[關鍵詞]開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出路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056-03
辦好開放大學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國家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動教育創新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有效途徑。201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將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017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
互聯網時代,開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學生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培養引導,都受到信息時代海量數據的影響。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這一招生“冷門”專業,打造成為強勢專業?如何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總方針,做好開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施教責任主體的教師,是連接校方與學生之間的重要紐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筆者結合在一線長期工作的實踐經驗,對《立德樹人目標下開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研究》課題項目的研究,做如下分析。
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的特點
(一)教育目標單一
在傳統的普通全日制高校中,所有的學生雖然在入校時存在成績上的差異,但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相差無幾,接受思想教育的能力也相對均衡,加之受到知識內容與求知途徑的限制,學生們只能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學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這一交流范圍畢竟有限,不能帶動學生們的思想覺悟提升到新的高度,產生巨大的質變,只能是在長久的學習過程中,慢慢的積累著量變,因此,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的高校學生,思想覺悟水平相對單一:在傳統高校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為育人之本,不論學生日常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多么優異,只要思想政治出現與教學目的的大方向背道而馳,即可對學生的履歷評定進行“一票否決”。主觀上希望體現思想政治課程的主導性地位,客觀上反映了教育目標的簡單劃
(二)教學任務單一
教師的職責是為學生答疑解惑,端正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教給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樹立起做人的基本準則與道德標準,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以書本形式教會學生們人生的哲理,總體而言,傳統高校教師的教學任務是以書本為基礎,在校學習期間為學生們標定準則與標準,即劃出“杠杠與紅線”,然而在離校后,當學生們走入社會,是否會按照標準執行,執行的效果如何,已不再是教師的教育管轄范疇,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學任務相對單一:
(三)知識獲取途徑單一
在“電子時代”與“網絡信息時代”到來之前,思想政治課程只能通過既有的書本內容以課堂教學的方式實現,教學材料相對簡單,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徑相對單由于受到知識來源與求知渠道的限定,學生們只能利用課堂時間,在教師的言傳身教影響下,學習書本上僅有的知識內容,學生的獲得感比較貧瘠,嚴重制約了高校學生思想與心理的全面發展空間。
(四)知識涵蓋內容單一
在傳統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材中,通常選取《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偉人思想著作作為主修課本,由于內容艱澀枯燥、高深乏味,很少能夠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書本結構與內容都是經典理論和科學原理,但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歷年甚至對幾代人的教育內容保持不變,缺乏創新,知識點的涵蓋面過于單一。
二、新媒體時代開放大學思政教育的困境
開放大學在生源、教學時間地點方法等很多方面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普通高校,但教育教學的根本目標要求卻無異于普通高校。因而,開放大學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學任務更加艱巨。
(一)新媒體時代開放大學思政教育的困境
1.教育教學目標異化,導致思政教育邊緣化
對標志性成果的硬性評比,對顯性業績盲目追求,導致各級各類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忽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資源集中于可為學校或領導帶來政績業績的少數人少數學科,教育目標異化,思政教育逐漸弱化淡化邊緣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資源更趨于匱乏落后。人力、物力資源投入的滯后或不足,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未能及時建立或完善,開放大學教師只能平面化重復學生在高中學過的基礎性理論而不能有效拓展延伸。
2.新媒體初期各因素的矛盾沖突,導致思政教育低能化
內容困境。新媒體所呈現的內容是海量的,而現實課堂教育內容卻匱乏和缺失。現實社會中發生的暴力、詐騙、色情、病毒、賭博等問題實時被展現,移動互聯網的渲染更加劇問題的嚴重性。與之相對比的是思政教育卻缺乏統一、系統、針對性的教育內容。當前高校所發布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大多為快餐式視頻、語音、圖片,缺乏理論深度。
載體困境。原有載體被弱化,學生是“被使用”,滿意度低。高校借助微信、微博等建立的公眾賬號,其信息多被學生視而不見,沒有教育服務實效。
教育者的困境。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讓教育者疲于應付,不能很好地使用新媒體,甚至裹足畏懼;網絡使教育對象隱藏身份,教育者難以因材施教;新媒體海量信息,削弱了教育者的話語權。教育者自身既享受新媒體的便捷,同時在被異化。
教育對象的困境。信息內容的多元性、碎片化、及時性,信息傳播的交互性,使教育對象無時無刻都受到干擾和影響,極易導致模棱兩可、斷章取義、片面化、極端化、從眾化等現象,也必然分散教育對象的注意力、精力,從而影響思維和生活方式。新媒體集圖文視聽于一身的強大優勢,對教育對象的吸引力又遠非傳統教育者所能匹敵。
倫理困境。科技進步、交通發達、網絡傳播等,使原有的空間時間距離極度縮小。原本很遙遠的社會主導價值觀和多元倫理之間、傳統倫理和現代倫理之間、東方倫理與西方倫理之間的矛盾沖突,似乎在一夜之間就直面相對。
(二)新媒體時代開放大學思政教育必須破解的問題
1.學生思維活躍,教師如何與時俱進
開放大學是時代發展與社會變革的產物,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應運而生的,它依托互聯網科技和數字化虛擬平臺打造了新的教學體系與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內容與形式,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學生們獲得知識的途徑得以實現多樣化,求知渠道也越來越開放,由于網絡提供給學生們“爆炸式”的自由信息,也使得學生們的思維變的敏捷,思想更加活躍,他們的求知欲望與認知能力得到極大的發展,在學生群體已然發生變化的時候,對廣大教師群體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新形勢下,教師如何改變教育方式來適應學生的活躍思維,如何提高自身學習來適應時代的變革,如何通過知識更新做到與時俱進,這些都是新時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問題,也是開放大學發展面對的新困境。
2.求知方式多樣,教師如何推陳出新
在網絡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學生的求知方式和渠道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使得學生們對于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習得到充分的滿足,然而在學生們通過自學的方式就能實現學習目的的時期,開放大學教師如何通過改革教學模式,以更加專業完善的形式吸引學生們對于已經掌握的知識產生“二次學習”的興趣,這將是教育工作者深挖潛力的著力點,然而,高校教職工能否深耕細作、推陳出新,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進行重新編排,二次甚至多次再創作,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不斷賦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內涵,使開放大學的思教工作煥發新的生命力,這也對廣大教職工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改革創新的機遇和平臺。
3.學生層次差異大,教師如何梯次教學
開放大學不能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普通高校,在于其學生的組織結構特殊化。開放大學的學生不僅有適齡段的在校大學生,也包括從事不同職業,處于不同年齡段,擁有不同社會閱歷與文化水平等的多層次非在校學生,他們由于多種個人因素,對于問題的分析、理解、看待角度等方面均有較大差異,如何正確對待和把握這些不同層次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對當前開放大學思政教職工的巨大考驗。如何區分對待,實現按照不同層次進行梯次教育,達到統一觀點、統一共識、統一思想的教學目的,也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瓶頸。
4.學生思想多元化,教師如何進行考評
在多元文化與多元思想激烈碰撞的時代中,每一個問題都不只是正反兩方面,猶如“棱鏡”一般,可以是多個方面的,在特定的條件下,思想立場可以由正面轉為反面,也可以由反面轉化為正面,隨著條件的改變,思想立場也會發生改變,因此,不能單一地按照書本知識要求,去評定學生們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確,在此情況下,需要進一步完善思政教師對于學生考評和獎懲的機制,最大化地發揮學生對于問題的討論熱情,激發學生自覺培養多角度、多維度看待問題的能力。
三、新媒體時代開放大學思政教育的出路
教師作為連接高校教育體系與學生進行溝通的橋梁,也是奮戰在教育一線最前沿的實踐者,如何將高校教學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落到實處,將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收集反饋,采取積極正確的方式引導,教職工群體需要發揮好關鍵環節的紐帶作用,而如何調動教師轉變傳統教學的固有思想,棄舊揚新,主動投身到教育變革當中,對不適應發展需求的模式予以否定,只有勇于進行自身改革,抓好教師群體這個關鍵一環,才能為開放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謀求新的出路。
(一)教師要加強自身學習,做到與時俱進
知識并非固化的一成不變,它會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進行更迭,不同時期的學生接受的事物不同,其自身學習能力與知識體系也不同,學生每一屆都在變換,這是一個發展交替的過程,而教師這一職業,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同一工作崗位上,容易產生思想與教學模式的固化,會按照自身的教學習慣和經驗指導學生的思想行為,但忽視了應該從教育受眾的角度出發,學生需要什么,教師就教給什么,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時代變化,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豐富完善知識結構,增加新的知識內容,加強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始終保持一個“服務者”的姿態深入了解學生思想,通過相互之間的溝通學習,實現知識與思想的互換,達到思想教育的切實目的。
(二)教師要改革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方式
由于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學生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和需求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教師也需要根據這一需求的變化,改變傳統“一本書、一個人、一堂課”的簡單教學模式,結合開放大學的時代特點,可以將書本內容經過深加工,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呈現給學生,增加耳目一新的感覺,將書本中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模塊化整理,利用互聯網的數字化平臺,通過小視頻、微電影、或校園短片等,把思想教育的理念和教師表達的道理融入其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提供文化消費,實現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觀看并參與討論中,進行思考理解,從而擁有更加真切的體驗感與獲得感,使思想教育升華為靈魂教育的高度。
(三)教師要分塊分區,實現梯次教學
由于開放大學的獨有辦學特色,要求教師不能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模板式思想教育,要根據不同學齡的學生特點適當加以引導,有選擇性地側重教學,對于尚屬學習型成長期學齡段的學生,因為接收了大量的外部信息,但不具備篩選學習的能力,一概全部吸收,需要教師通過引導,輔助教學,去除糟粕和無營養的知識,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純潔性和正能量。對于能夠自我辨別是非,擁有自主能力的成年學生,由于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思想體系,能夠進行獨立思考,能夠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意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要學生的思想大方向無誤,就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言論,不必接受統一標準的要求束縛。開放大學只有進行梯次區分式教學,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實踐,被學生廣泛接受。
(四)教師要完善考評機制,實現正向激勵
不論是開放大學,還是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使學生樹立起與社會價值觀相統一的個人價值觀念,把個人的理想抱負上升到國家民族的共同理想,只有達成統一共識,才能確保思想的正確性、合理性。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思想政治教育以正向激勵為主的原則,豐富和完善考評機制,以積分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參與社群和校園網絡平臺的問題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敢于與大家共同的價值理念相違背的觀點作斗爭,激濁揚清,弘揚正氣,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動教學,轉變成學生行為的自主實踐,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率和廣泛認同。
參考文獻:
[1]陳燦芬.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新趨向[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7,34(1):109.
[2]錢婷婷,強成文.新形勢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困境與出路[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2(4):82.
[3]王書增.論思想政治教育在開放大學建設中的作用[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8):20.
[4]高紅.新時期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路徑探析[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87.
[5]張桂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32):51.
[6]郭建,李靖宇.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保障機制建設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16(4):77.
[7]王永明,劉婷,郝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服務學習的運行機制探析[J].教育探索,201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