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一 梁旭方
摘要: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從先秦以來,經過數千年的揚棄發展,可謂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對我國新時期的美學思想發展乃至先進文化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本文主要對荀子《樂論》中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進行系統研究,在精心梳理《樂論》中的傳統美學思想精髓及表現的基礎上,系統闡釋《樂論》蘊含的傳統美學思想的價值及意義,最后揭示《樂論》呈現的美學思想傳承與創新對策。
關鍵詞:荀子《樂論》;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傳承;創新
在我國傳統典籍中,荀子的《樂論》地位非凡、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尤其是《樂論》中體現的美學思想,充分展現了荀子對于“樂”、“道”、“和”等概念獨特的理解和生動的詮釋。從某種意義而言,在那個“禮崩樂壞”的亂世,荀子通過《樂論》的創作,不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傳統美學思想,更是為統治階層借助禮樂重構社會秩序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指導。總體來看,荀子在《樂論》中闡釋的美學思想,生動體現在其對“樂”的深邃理解,即從象、文、道、和四個方面論述了和的豐富性。
一、《樂論》傳統美學思想及表現
(一)中和之美思想及表現
從某種意義而言,荀子的《樂論》上承《尚書》以及孔子的有關言論,下啟《樂記》、《禮記》,可謂在繼承孔子思想的基礎上,通過對“樂”、“和”、“禮”的獨特闡釋,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經典美學作品。《樂論》中的傳統美學思想精髓是以中和之美為引領,兼具協調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從而實現了文學、美學和政治及社會倫理的完美統一。《樂論》中的中和美學思想精髓,鮮明而深刻地體現在荀子關于“樂”對軍事、政治的促進作用,從而在潛移默化之中實現以“樂”育人、以情感人,實現君臣同心、上下同力,為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做鋪墊。也許,在軍事領域中,荀子以“敵國不敢嬰也”來揭示中和之美(具體體現在君臣和睦、將帥一心)的意義和作用,從而實現“和”可以使兵勁城固的目標。
(二)協調之美思想及表現
荀子在《樂論》中關于協調之美或者和諧之美的經典論述,集中體現在“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生動詮釋了自然社會與人文環境的運行,具有其本身的內在規律,人們只有適應、順從和運用這種基于和諧及協調之美的客觀規律,才可以有所作為。另外,荀子還在《樂論》中倡導,“萬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善以成”的和諧、協調理念,旨在引領人們要注重“樂”與“禮”及“和”的統一,在適應外部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并與外部環境有機統一,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會價值。應當指出,荀子在《樂論》中提出的“協調之美”思想,是在繼承、揚棄其他學派和文人美學基礎上,而形成的獨特協調美學思想理念。比如,對于道家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美學思想,荀子進行了內涵延伸,將其應用到自然、人文和社會之中。
(三)和善之美思想及表現
荀子在總結、繼承和發揚《論語》以及《禮記·中庸》等早期作品關于和善之美思想的基礎上,從內容和形式相統一的視角,生動地論述了和善之美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價值。在荀子看來,和善之美不僅包括和諧的形式之美,更包括基于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容之美,是一種兼具形式與內容并實現二者有機統一的一種美學思想文化。眾所周知,孔子曾經在《論語》中指出,“克己復禮為仁”,又提出“君子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實際上孔子只是從內在層面揭示了和善之美的內涵。盡管后期《禮記·中庸》中也提出了“仁者愛人”等十種具體道德修煉內容,但始終沒有擺脫注重內容忽視形式的困境。在荀子看來,和善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即和與善,“和”是形式,“善”是內容。只有做到二者的統一,才可以實現和善之美,從而實現中國傳統美學的最高境界和價值追求。
(四)和合之美思想及表現
在荀子看來,所謂和合之美,其核心價值追求和根本要義就是堅持整體的、系統的觀點,并倡導“兼收并蓄”的美學文化理念,從而將和合之美的基因融入到我國傳統美學思想之中。在荀子看來,基于“樂”的典奏不僅要實現家庭的和睦,也要實現社會倫理的和諧,也要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目標,這是《樂論》中最為深刻的“三位一體”和美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國傳統美學中的和美系統觀、整體觀。荀子在《樂論》中提出,“觀其會通”、“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實際上就是要向人們揭示,要想全面地認識事物,就必須要從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視角進行觀察、分析和審視。實際上,當今社會倡導的系統理論、聯系觀點和辯證思維,均可以從《樂論》中找到其淵源。比如,在荀子看來,人不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會的人,不僅受制于自然與社會,還會作用于自然與社會,并在《樂論》中以“天人合一”的美學文化與思想理念進行佐證。
二、《樂論》美學思想的傳承
新時期,伴隨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縱深實施,文化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國思想界、文化界應該積極傳承《樂論》中的美學思想,向荀子學習、向前人學習、向經典學習,將傳統美學思想文化、道德模式、價值追求進一步傳承和弘揚,為進一步繁榮和發展我國現代美學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正如前文所述,荀子作為我國戰國時期的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在其經典著作《樂論》中用了相當長的篇幅論述了他的美學思想,尤其是圍繞父子、君臣、國家與社會、民眾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從倫理學、道德學層面進行了系統闡釋,旨在引領廣大民眾在努力工作、發奮圖強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得失和國家社會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今天,伴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和文化管理機制的逐步創新,各種文化思想和美學思想正在加速發展,“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發展態勢正在逐步形成。但是,新時期我國美學思想的創建,必須要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魄,始終堅持對傳統美學思想的敬畏和借鑒,積極吸取合理成分和有益基因,堅決反對美學思想自由化、西方化。新時期,對荀子《樂論》傳統美學思想的繼承,就是要牢牢堅守國家利益至上、社會利益至上、個人全面發展的美學思想發展理念。總之,我們只有傳承《樂論》中的傳統美學思想,才可以造就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實現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社會持續發展、國家永續發展。
三、《樂論》美學思想的創新
新時期,伴隨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縱深實施,文化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我國思想界、文化界在積極傳承《樂論》中的美學思想基礎之上,還要大力揚棄和創新傳統美學思想,努力做到以先進的美學思想引領人、以優秀的美學思想塑造人、以完善的美學思想鼓舞人,促進我國現代美學思想進一步發揚光大,并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由于時代的局限、認識的視角和思維的限制,荀子在《樂論》中闡釋的傳統美學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封建性、滯后性和封閉性。荀子在《樂論》中闡釋的傳統美學思想,尤其看重國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人的自我發展、個性張揚和全面發展;在社會的發展上,顯得很封閉,缺乏開放和創新基因。新時期,我國思想界、文化界在積極傳承《樂論》中的美學思想基礎之上,大力揚棄和創新傳統美學思想,就是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和諧和國家富強三者的有機統一,努力做到以國家富強引領社會發展和個人全面發展,以個人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發展最終實現國家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1]陳望衡.先秦儒家禮樂思想的當代意義[J].焦作大學學報,2016(2):40-42.
[2]吳玉倫.“禮”與中國傳統文化范式[J].齊魯學刊,2017(3):39-40.
[3]廉永生.禮樂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J].魅力中國,2016(9):85-86.
[4]秦海金.當代美學的價值重構及其功能[J].求是學刊,2015(1):99-100.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