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楚彤
摘要:對于立體空間把控能力要求極高的服裝設計專業,《立體構成》課程的設置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通過筆者在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所進行的《立體構成》課程教學實踐與成果,來探討服裝設計專業的《立體構成》課程內容設置與教學方法創新。
關鍵詞:《立體構成》;服裝設計;課程創新;教學方法
一、傳統《立體構成》課程的簡介
傳統的《立體構成》課程是大學教育中藝術設計專業方向的一門基礎型必修課程,是整個設計教育體系中重要的基礎部分。學生通過學習《立體構成》,能夠促使自身的三維空間思維的形成以及培養空間的掌控能力,使學生能夠在三維立體的空間內進行點、線、面、體的有效組合;鍛煉學生基礎立體形態組合的創新實踐能力;理解多種材料的塑形效果以及培養學生對于材料再創新的運用能力;促進學生的設計觀念的創新;幫助學生奠定一定的立體設計審美基礎,為以后的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理解立體構成理念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發現、了解、分解、重組、創造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通過《立體構成》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世界的造物觀念,在進行藝術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做到大膽取舍,敢于突破,尋找新設計觀念的著力點,為創新夯實了思維基礎。
《立體構成》這門基礎型課程適用于藝術設計方向的各個專業,特別是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以及服裝設計等在三維空間進行設計的專業。
在傳統的《立體構成》課程中大致分為以下7個方面來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三維空間掌控能力:
(1)立體構成概論——概念與本質以及學習的意義。
(2)立體構成元素——點、線、面、,體以及空間的認識。
(3)立體構成中的形式美法則。
(4)立體形態的造型方法——空間轉換(半立體構成設計),線構成,面構成,體構成,空間構成
(5)立體構成的材料運用
(6)立體構成的色彩運用
(7)立體構成綜合設計
那么對于所有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立體構成》這門課程的內容一定是一模一樣的嗎?筆者認為一定不是的,對于《立體構成》課程在各個專業的設置,一定要做到內容上的偏重與取舍,并根據課時的規定以及所在時代面貌的變化有所改變。同時,教師在進行課程內容安排時要考慮到面對的學生的基礎與喜好,有所針對地激發學生的興趣點與創造能力,學生才能更好地完成課程任務,達到在大學課程的學習之初對所學專業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理解。
二、服裝設計專業學習《立體構成》的意義
服裝這一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不僅需要設計師具有很高的審美能力,而且還需要有廣闊的藝術知識體系,比如他們需要掌握人類歷史發展的脈絡,才能了解服裝發展的過程,理解現如今各種服裝造型的由來與作用。他們還需要掌握全面的材料知識,才能合理地將這些材料設計成合適的,能夠服務于大眾各種穿著目的的服裝。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服裝是穿在人身上的藝術,人體是一個立體的形態,如何將手中的材料在立體的形態上進行造型,使作品既符合人體工學又具有符合時代的美感,既滿足設計師自身的審美要求又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這是一直以來,中西服裝設計師不斷在探討實踐的課題。
因此,對于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如何將平面的材料轉換成富有創意的表面質感,如何設計出打破常規的服裝結構,如何將平面的效果圖轉化成穿在人身上的服裝,如何將不同色彩、質感的材料進行有效地組合,如何將復雜的人體結構進行概括提純處理,如何將其他的藝術形式與服裝人體結構進行結合,怎樣將基礎的點、線、面、體在三維的人體空間里進行有效地組合等等,這些都是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需要在大學4年去不斷探索、培養以及訓練強化的。
而《立體構成》中的很多內容都可以幫助該專業的學生去打開自己的固有思路,很快地將思維轉換到立體的空間概念當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之后的專業課程,例如《服裝結構》,《服裝紙樣》,《立體裁剪》,《面料塑形》以及最為重要的《服裝設計》課程。
三、課程內容的創新探索及設置目的
(一)課程章節安排
根據服裝專業學生學習的終極目標以及今后的其他相關專業課程內容,并且為了給該專業的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形體空間設計的基礎,筆者在為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設計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一年級的中英雙語《立體構成》課程進行了更為有針對性的課程安排。在36課時的時間里,不僅要使學生理解基本的立體構成概念與理論、服裝設計與其他設計專業領域的關系;更重要的是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畢竟作為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手上功夫一定要過硬。另外,對于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來說,理解怎樣在平面的材料上做立體肌理以及將平面材料轉化成服裝中的立體造型是非常重要的,綜上所有教學的目的與重點,筆者將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立體構成》課程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 立體構成概述——4課時
第二章 立體構成的形式美法則——4課時
第三章 立體構成的基本要素:半立體構成——8課時
第四章 立體構成的基本要素:線構成——8課時
第五章 立體構成的基本要素:幾何體綜合立體構成——8課時
第六章 服裝中的立體構成——4課時
(二)課程任務的創新及設置目的
(1)任務1:半立體構成設計
設置目的:
半立體構成是指沒有創造空間的構成方法,是在平面材料上進行立體化加工,使平面材料在視覺上和觸覺上呈現立體感的一種構成方法。此部分內容對于學習立體構成是至關重要的,是平面材料轉化為立體的最基本的構成訓練。半立體構成設計的練習可以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將思維從平面轉化為立體,從而更好的理解立體形體之間的關系。
另外,此項任務的設置有助于學生之后的《面料塑形》課程的學習,面料改造是服裝設計手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因此半立體構成設計可以使學生對于平面材料塑造的可能性上有更多的實踐經驗,讓學生能夠了解面料改造的多種可能性。
任務題目:
1)4人為一組,尋找靈感源,制定配色,完成兩幅半立體構成設計作品。
材料:80g以上白紙、彩紙均可,KT板(不小于A2)
2)制作完成后,小組進行PPT匯報,PPT內容要包括:靈感板,色彩板,草圖展示,小組制作過程,成品展示。
學生作品賞析(如圖1):
(2)任務2:線構成設計
設置目的:
線構成在藝術設計領域是一種非常基礎的,常見的構成方法。線,這個元素在自然界里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萬物都是由不同的線構成起來的。線與線以不同的形式交織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形狀。在服裝中,服裝的結構分割,裝飾,廓形,比例都是由不同形狀,不同狀態的線來完成的,因此,對于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來說,學習如何控制線,利用線創造具有形式美感的物體是非常重要的。在此任務當中,學生通過對大量的線構成藝術作品賞析來感受“線”這個元素的可能性。
任務題目:
1)4個學生為一組,確定靈感源與主題,利用線繩,釘子,木板制作一個裝飾作品。尺寸不小于A2。
2)制作完成后,小組進行PPT匯報,PPT內容要包括:靈感板,色彩板,草圖展示,小組制作過程,成品展示。
制作過程略影(如圖2)
學生作品賞析(如圖3)
(3)任務3:幾何體綜合立體構成
設置目的:
此項目為立體構成課程的重要篇章,基于課程前期形式美感的學習以及對于各種形體以及空間的感受與練習,學生在課程的第三部分進行綜合的立體空間構成設計。此次項目不同于前兩個作業的是:這次的設計將規定主題——重造紀念碑谷。
該任務的設置靈感是受到USTWO GAMES公司在2014年開發的手機游戲《紀念碑谷》以及2017年推出的續集《紀念碑谷2》中所展現的炫目的視錯覺空間的啟發。該游戲曾因其絕妙的游戲場景空間設計、驚艷的顏色配搭,關于孩子成長教育的游戲文案以及動人的背景音樂獲得了蘋果設計大獎(如圖4)。
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特別是剛上大學的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學生每天都在玩手機游戲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筆者在安排課程時對于此種現象進行了思考:是否能將手機游戲與課程任務結合起來?這樣既能滿足學生對于玩游戲的渴望,還能在玩的過程中理解課程中的知識內容,一舉兩得。而此款游戲給予筆者實現這一課程內容創新設想的一個很好契機。
因此,將這兩款游戲融入在本課程的第三項任務中,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當中,通過不斷的闖關來感受其神奇的空間關系,并從中獲得啟發進行綜合立體構成設計作品創作,此次項目是一次對于前期知識的綜合運用。
任務題目:
1) 4個學生為一組,從游戲中選擇其中一個章節內容為主題,根據該章節的配色,創造一個全新的空間裝置作品。材料不限,尺寸不小于59cm*85cm*50cm
2)制作完成后,小組進行PPT匯報,PPT內容要包括:靈感章節,色彩板,草圖展示,小組制作過程,成品展示。
學生作品賞析(如圖5):
(4)任務4:服裝中的立體構成
設置目的:
由于此門課程面對的學生是一年級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學生,因此,此次《立體構成》課程的最后加入了服裝中的立體構成應用的講解。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立體構成與專業之間的關系,從而能夠更好地為今后的服裝設計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審美基礎。
任務內容:
個人作業,利用紙質材料,在1/2小人臺上進行服裝局部立體造型設計。
學生作品賞析(如圖6和圖7):
四、結語
《立體構成》是大學本科藝術設計方向專業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型必修課程,是每一個藝術設計相關專業都要為學生設立的。
培養學生從平面轉化為立體空間的思維,理解世間萬物的造物方式與理念,從而能夠獨立進行創新型設計是這門課程成立的首要原因。服裝設計專業作為藝術設計領域中的重要一支,其創作過程對學生的空間把控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如何量身定做一門適合服裝設計專業學生的《立體構成》課程是每一個服裝設計學科教師需要去思考的問題。但無論怎樣創新,課程所涉及到的原理與課堂任務的設置是否適合其所面對的學生,學生是否能夠自主地從課堂任務中進行創新思考是本課程創新改變的不變宗旨。
參考文獻:
[1]王忠恒編著.立體構成[M].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6.
[2]梁富新,姜蓓美,張雪玲,周冠男主編,張嘉銘編著.立體構成[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4.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