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巧蕊
摘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重塑了人們溝通交流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不斷改變人們的思維與交往模式,已經超越單純的技術工具價值,為當代社會注入了新的思想與文化內涵。在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識與能力,能夠遵紀守法,信守信息社會的道德與倫理準則,在互聯網+下遵守公共規范,維護自身安全,得益于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責任感的人。因此,當今的信息技術課堂理應更注重人文的傳承,結合技術優勢,打造經典課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教學資源;文化傳承;計算思維
人文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和規范,簡而言之就是重視人的文化。本文從課堂教學中的任務設計、教學資源呈現和學生作品三大模塊來陳述人文傳承的教學及案例分析,打破單純的技術課堂,打造經典信息技術課堂。
一、課堂任務結合人文
(一)任務內容的描述: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多以主題活動為載體,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樂于學習,不斷提高技能。兩位老師就圖1的數據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排序篩選做了任務設計:
第一位教師:
任務1:請同學們以“應用領域”為主要關鍵字,“12月環比增幅%”為次要關鍵字都按降序進行排序,觀察排序結果。
任務2:請同學們按“APP名稱”進行篩選,篩選條件為“包含酷”,并保留篩選結果。
第二位教師:
任務1:要使得數據在相同應用領域的12月環比增幅有序,具體可以如何完成?
任務2:要使以上數據結果只顯示“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和“優酷視頻”3行數據,而隱藏其余數據內容,可以如何實現?
對比兩位教師的任務描述,第一位教師任務描述簡單明了,單刀直入,學生只需根據要求直接打開“排序”與“篩選”功能的對話框,選擇對應要求,既可完成對該知識技能的操作。第二位教師先提出任務的需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進入思考、探究模式,接著采用計算機處理的方式建立“排序”“篩選”的結構模型,最后通過判斷、分析與綜合各種信息資源,運用“排序”選擇“應用領域”為主要關鍵字,“12月環比增幅”為次要關鍵字,得到排序結果,后者以“APP名稱”做篩選,選擇顯示“包含”“酷”的選項設置,既可得到需要的結果,隱藏不滿足條件的數據內容。
(二)任務內容的選擇:
如何選擇能貫穿人文教育的教學任務內容是很多信息技術教師在一直思考的問題。例如在講解“循環語句”時,內容可以不僅僅停留在一些“數學式”(1+2+…+n,或1+3+5+…+n等變式),不妨把傳統的數學問題搬出來,如“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這是物不知其數問題,出自一千六百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秦王暗點兵和韓信點兵問題,都是后人對物不知其數問題的一種故事化。引據經典,不拘泥于單純的問題解決,與學生一起了解韓信,了解“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歷史典故,了解我國古代名著,這些內容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古代文明的精神,能夠從多個側面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加深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和增強民族自豪感,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養。
二、數字資源結合人文
(一)美學熏陶
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中經常結合一些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活潑、生動有趣的環境,使學生享受其中的學習過程。教師又利用一些數字化學習平臺來協助教師完成知識的傳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團隊中積極表達與交流所學所得,完成課堂教學目標。數字化資源中除了實現各種功能模塊之外,更要滲透一些藝術氣息,如色彩的合理搭配、小圖案小動畫的使用,也可以添加背景音樂,這些美的元素都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熏陶感染著學生的藝術細胞,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意識。
例如,圖2中的“Word”文檔是“字處理”學案內容。教師精心選擇內容,安排了“知識林”、“學習任務”和具體內容講解。三個模塊分別占用不同的版面,用虛線框、顏色突出不同的模塊,還插入了一些可愛的圖案。當我們面對這樣的設計安排,不免身心愉快,學習主動性暴漲。學生的審美觀也在悄悄的發生變化,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值得我們點贊、學習。
(二)思想教育
見微知著,我們不僅可以給學生創造“美”的數字資源,甚至在這些資源中時刻滲透一些人文精神,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內涵。以圖2內容為例,文檔巧妙的安排了頁眉,關鍵內容并不空洞,而是引用了一些富有思想的名言名句——“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來的一切來成就自己”。從細節中滲透一些健康的、積極的、富有道德情操的內容,這種教育的效果不比長篇大幅差,有可能還更好!
(三)文化傳承
數字資源中提供了學生的一些學習參考案例,學生會模仿教師的案例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在Flash“補間形狀制作”一課中,如果簡單地使用“球變換為五角星”,學生能理解“形狀補間動畫的應用場合”,也能掌握“形狀補間動畫的制作過程”。但是如此設計是為了解決純粹的知識與技能問題。我們不妨換個主題,如完成“一架琴慢慢變換為文字“琴”的動畫過程”,教師先演示使用形狀補間動畫來設計,然后把主場給學生,依次完成“一顆棋變換為文字“棋””、“一本書變換為文字“書””、“一幅畫變換為文字“畫””四個動畫過程。一樣的教學資源,不知不覺中滲透了中華傳統文化——琴棋書畫,學生在汲取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豐富著自身的文化內涵,不斷完善著自我。
三、作品成果結合人文
教師給予學生的任務、資源結合人文,熏陶學生,豐富學生的文化、藝術、精神思想、道德法律法規,在學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驗收”這種滲透后的成果。我們可以從下表所列的標準來驗收學生作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只有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才能有效地影響學生。教師的工作作風、學習習慣、為人處世等,都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學習并運用更多的人文學科的理論知識來觀察、分析和解決大量的日常的生活問題。當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人文精神的培養是長期的積淀的過程。信息技術教師要一如既往的不斷探索與追求,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傳承人文,回歸經典教學,耐心等待著“花開”。
參考文獻:
[1]王光鵬.信息技術教育呼喚人文精神[J].新課程研究,2008
[2]楊金娥.美學教育在課堂中的滲透[J].文學教育,2008(16):149.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