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茂林
摘 要:目的 分析我縣瘧疾病的流行特征及綜合防控策略,總結消除瘧疾的經驗。方法 收集1952年~2016年我縣瘧疾疫情發展的有關數據和防控的具體措施,對取得的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及評價。結果 我縣的瘧疾的年發病率由1964年的1352.2/萬下降至1984年的3.2/萬,1988~2004年均未發現瘧疾疾情報告,全縣基本實現了消除瘧疾的總體目標。2005~2011年均發現有散落的病例報道。2012~2016年共收到3例國外輸入性的瘧疾病情報道。結論 我縣運用的綜合性的瘧疾防治措施,取得理想的防治瘧疾效果,達到了消除瘧疾的目的。輸入性瘧疾及其二代瘧疾病例我縣今后預治瘧疾病的重點工作。
關鍵詞:瘧疾;疫情;綜合防治;輸入性病例
中圖分類號:R1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4.042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04-012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y of malaria in our county,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eliminating malaria.Methods From 1952 to 2016,the data of malaria epidemic development and th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re collected,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Results The annual incidence of malaria in our county decreased from 1352.2/10000 in 1964 to 3.2/10000 in 1984.There were no reports of malaria from 1988 to 2004.The whole county has basically achieved the overall goal of eliminating malaria.From 2005 to 2011,there were scattered cases reported.From 2012 to 2016,a total of 3 imported malaria cases were reported.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malaria control measures used in our county.The goal of malaria elimination has been achieved.The imported malaria and second generation malaria cases in our county will be the focus of malaria treat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Malaria;Epidemic situation;Integrated control;Imported cases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1]。寄生于人體的瘧原蟲共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我縣屬非穩定型的單純間日瘧流行區域,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發生過瘧疾病大范圍的暴發,年發病率分別達16%及12%。經過我縣控制流行、基本消滅、鞏固監測及消除4個主要階段的綜合防控策略,全面落實控制傳染源、規范治療、建設疫點、專業培訓及管控流動人口等一系列綜合性的防控措施,疫情由之前的爆發逐漸得到控制,現已達到消除的水平。本次研究分析1952~2016年我縣瘧疾病的流行特征及綜合防控策略,總結消除瘧疾的經驗,旨在今后的瘧疾防控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收集1952~2016年我縣瘧疾疫情發展的有關數據和防控的具體措施。
1.2方法 整理我縣1952~2016年的瘧疾防治資料,運用描述病學的方法對對取得的結果、病情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等進行深入分析及評價。
2結果
2.1疫情流行概況 新中國成立至今,我縣發生過兩次較為明顯的瘧疾流行。第一次發生在1959年,當時的普查及登記的發病人數為118620例,年發病率為1667 /萬。第二次發生在1964年,當年的普查及登記的發病人數為109096例,年發病率為1352.2/萬,此次流行時間長達2年,根據1973年統計的發病人數,其年發病率1361/萬[2]。經過積極有效的防治后,我縣的瘧疾疫情得以有效控制,至1984年登記的發病人數降至366例,年發病率降至3.2/萬,與1964年的發病率比較下降了99.8%,1984年后我縣的瘧疾年發病率均控制在1/萬左右,并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1985年我縣全縣均未發現瘧疾病例報道,1989年通過了我國衛生部組織的瘧疾基本消滅的考核驗收。1988~2004年間均未發現瘧疾疾情報告,全縣基本實現了消除瘧疾的總體目標。2005~2011年均發現有散落的病例報道,報道的病例共計8例,經過檢查,其中的5例為本地日瘧,3例為境外輸入性惡性瘧。2012~2016年共收到3例國外輸入性的瘧疾病情報道[3]。
2.2防治措施和效果 按照我國衛生部發布的《瘧疾控制及消除標準GB26345-2010》的指示[4],我縣將瘧疾防治分成控制流行、基本消滅、鞏固監測及消除4個主要階段,具體如下。
2.2.1控制流行階段 此階段的重點工作是控制傳染源、消除疾病傳播的媒介,具體措施為在各鄉鎮建立并落實及時發現、及時登記上和及時干預治療等“三個及時”防御制度;同時要求各衛生防御部門做到人到、藥到、水到、看服到、表冊到及說服動員到“六到”制度,并同時進行“二根治、一預防”工作,就是對瘧疾現癥患者進行正規的干預治療及疾病休止期的抗復發干預,做好全民性的預防性服藥工作,同時要求各鄉鎮做好滅蚊蟲工作[5]。根據1967年瘧疾統計報道,我縣的瘧疾年發病率下降到60.6/萬,與1959年相比,年發病率下降了94.9%。1964年引發第二次瘧疾暴發的原因是我縣各種防治措施松散、各項制度落實不到位,因此當瘧疾再次出現暴發流行時,我縣積極組織各鄉鎮做了普查及普治工作,實行“全民休治”及“全民預防服藥”等相關積極有效的措施,使疾情得到有效的控制[6]。1974~1983年我縣共計治療現癥患者212281人次,全縣休治人次共計5360038人次,預防服藥人次共計5068416。1981~1982年間我縣采用乙胺嘧啶粉聯合鹽的方法開展預防服藥工作,共計使用食用鹽1126274 kg,受益居民人口為1056346人。同時我縣發起了“全民愛國愛衛生運動”,全面發動人們群眾,積極參與防蚊及滅蚊活動,1972~1984年我縣共計建設橋涵洞5697個、煙熏水井189641眼、房屋27564間、地窖1604352座,聯合多種方法、多種路徑阻斷瘧疾的傳播。我縣的瘧疾的年發病率由1964年的1352.2/萬下降至1984年的3.2/萬,下降幅度達94.9%。
2.2.2基本消滅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防治工作是維持瘧疾發病率持續下降的局面,具體措施:①傳染源檢索,即及時發現發熱患者并對其進行血檢,以查找出殘留的傳染源。定時組織鏡檢人員參加專業的培訓,在我縣各鄉鎮建立瘧疾鏡檢站,對衛生部門收治的“四熱”患者均要求進行血檢工作。1985~1989年我縣共計建成鏡檢站50處,血檢的發熱患者共計403680人次,年血檢率達5.96%,共計檢出瘧原蟲呈現陽性15例,年發病率控制在1/萬之下。②對現癥患者進行隔離管理同時按要求嚴格處理病灶點。一旦發現瘧疾病,縣及鄉兩級的抗瘧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對患者的病情及發展情況進行核實和診斷,確定病灶點的范圍并作出及時有效的處理。我縣瘧疾年發病率連續5年均控制在1/萬之下,瘧疾防治工作逐漸轉入基本消滅的階段,并于1989年通過了我國衛生部組織的瘧疾基本消滅的考核驗收。
2.2.3鞏固監測階段 1988~2004年均未發現瘧疾疾情報告,全縣基本實現了消除瘧疾的總體目標,我縣的瘧疾疫情趨于穩定,該階段的主要工作為綜合性防治及常規檢測,以控制疾病傳染源。逐漸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工作,同時要求在疾病流行的季節流動人口進行嚴格的血檢及預防服藥,控制輸入性病原的擴散。1990~2010年見我縣登記的流動人口共計653247人次,血檢8612人次,預防服藥7624人次。
2.2.4消除瘧疾階段 該階段我縣開展了全縣范圍的消除瘧疾工作,同時參與了全球瘧疾防治基金項目。要求全縣各鄉鎮衛生部門對不明因素導致發熱的患者免費進行瘧原蟲鏡檢,2010~2016年我縣免費血檢的發熱患者共計38120人次,檢出瘧原蟲呈現陽性者2人,對檢查呈陽性者進行個案調查及規范治療;主動病例接受檢查的人數共計53210人次,并對輸入性的惡性瘧病患者進行隨訪觀察24個月,未發現繼發病例的發生。
3討論
傳染源控制措施的落實是控制我縣瘧疾發展及傳播的關鍵環節,可顯著減少傳染源擴散,同時做好環境改造及衛生檢查,使瘧疾得到有效的控制[7]。對不明原因發熱人群進行血檢及時發現瘧疾病情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為瘧疾的控制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準確及時的發現及控制瘧疾病情的發展,我縣1985~1989年共計建成鏡檢站50處,血檢發熱患者共計403680人次,年血檢率達5.96%,共計檢出瘧原蟲呈現陽性15例,年發病率控制的1/萬之下,提高我縣瘧疾病情的發現率。對傳染源進行有效積極的控制,是控制瘧疾發展與流行的關鍵環節,對現癥患者進行隔離管理同時按要求嚴格處理病灶點。一旦發現瘧疾病,縣及鄉兩級的抗瘧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對患者的病情及發展情況進行核實和診斷,確定病灶點的范圍并作出及時有效的處理,從源頭上減少傳染源的積累與擴散,同時加強環境的改造及媒介防制工作,使瘧疾暴發和流行情況得到顯著控制??傊?,積極有效的治療、設立疫點、消滅媒介、整治環境、血檢監測及健康教育等積極有效的綜合性防控措施是全面實施,是我縣防治瘧疾取得理想成績的關鍵所在。
本次研究顯示,1984年登記的發病人數降至366人,年發病率降至3.2/萬,與1964年的發病率比較下降了99.8%,1984年后我縣的瘧疾年發病率均控制在1/萬左右,并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表明我縣實施及時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對我縣瘧疾控制擴散及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方法及措施積極有效。
參考文獻:
[1]趙俊華,馮子力,伍碧梅,等.珠海口岸1例輸入性瘧疾的診斷與分析[J].中國國境衛生檢疫雜志,2014,37(06):422-423.
[2]賈從英,王偉明,楊文洲,等.淮安市所轄縣(區)消除瘧疾達標考核結果分析[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7,29(4):482-485.
[3]李軍偉,聞棟,劉光濤,等.2010-2015年湖州市瘧疾流行病學監測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6,36(06):752-754.
[4]張鵬,陸錦明,李軍偉,等.湖州市消除瘧疾實施效果評價[J].預防醫學,2017,29(1):40-43.
[5]楊繼清,楊太專,楊忠強,等.云南省元江縣1995-2014年瘧疾監測分析[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6,27(01):52-54,57.
[6]謝軼青,何明禎,朱仕英.江蘇省常州市瘧疾流行與防治歷程及消除瘧疾措施和評價[J].中國熱帶醫學,2016,16(06):519-522.
[7]潘嘉云,鄭香,錢會霖,等.化學農藥的使用對嗜人按蚊分布與瘧疾發病率影響的探討[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12,30(3):218-223.
收稿日期:2017-10-30;修回日期:2017-11-22
編輯/高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