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會義
摘 要:目的 分析腦梗死抑郁發作的危險因素,探討合理的臨床治療措施。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腦梗死抑郁發作的危險因素;對所有患者進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比較治療前與治療后患者HAMD分值差異,同時給予受試者藥物治療,評價其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腦梗死患者抑郁的發作與患者性別、腦部病變部位、婚姻狀況以及有無吸煙史有明顯關系,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患者HAMD評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梗死抑郁的發作因素是多方面的,合理的藥物治療配合適當的心理治療對于改善腦梗死患者的抑郁情況具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關鍵詞:腦梗死抑郁;發作因素;藥物治療;心理治療
中圖分類號:R74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4.069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04-0181-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ve episode in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o explore the reasonable clinical treatment measures.Methods A total of 20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6 to July 2017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was scored on all patients.The differences of HAMD scores between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HAMD scores were compared.At the same time,the subjects were given drug therapy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ex,location of brain lesion,marital status and smoking history,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HAMD sco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onset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s multifaceted.Rational drug treatment and appropriat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measur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and are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Attack factors;Drug therapy;Psychological treatment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指患者腦組織以及神經組織因缺血和缺氧而發生壞死或者功能性障礙,進而引起患者產生諸多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一種腦血管疾病[1,2]。腦梗死后抑郁癥是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腦梗死并發癥,它的發作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給患者的生命質量以及心理造成嚴重負面影響[3]。目前,腦腦梗死抑郁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醫學界普遍認為其是內源性和外源性兩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前者主要包括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與情緒有關的神經遞質代謝失調,后者有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程度、心理因素以及性別等[4]。影響腦梗死抑郁發作因素復雜,目前還未對其真正影響因素有確切認識,鑒于此,本研究采用相關因素分析方法比較了可能引起抑郁發作因素并對臨床治療措施進行了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醫院2016年3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0例腦梗死患者,其中男100例,女100例,入院就診時經醫生檢查均符合臨床中有關腦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排除嚴重的臟器功能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經患者及其家屬的同意后加入研究小組。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的相關規定結合漢密爾頓抑郁量化表對患者的精神狀況進行評定以及分類。
1.2 方法 藥物治療措施包括對腦梗死患者進行對應的溶栓治療,降低患者血液粘稠程度,改善患者腦部血流循環的情況,并對患者其他并發癥進行對應的控制和治療;針對可能發生的抑郁癥進行合適的藥物治療,常規的治療方法為胞二磷膽堿以及葛根素筋脈滴注,配合西肽普蘭口服進行預防以及治療。
心理治療措施,在給予藥物治療措施的基礎上,給予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在患者入院治療后及時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社會背景、家庭情況以及個人生活,對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狀況進行科學而全面的評估,為后續治療提供參考;向患者及其家屬宣講腦梗死及腦梗死后發生抑郁的相關知識及其基本的治療措施,消除患者的緊張、焦慮以及恐懼等方面的消極心理,增加患者對于治療的信心;在治療過程中,指派專門的心理護理人員在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做好針對性的治療工作,對患者病情應及時告知,患者易產生自卑、傷心、失落等負面情緒,應對患者的消極情緒給予及時的疏導,并告知其家人多關心、陪伴、鼓勵患者,讓患者及早的接受現實,恢復其對于生活的信心;在患者出院后,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有關康復的事項,按照醫囑按時復查,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
1.3觀察指標及評定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中規定抑郁癥以心境低落為主,并至少有下列4項:①興趣喪失、無愉快感;②精力減退或疲乏感;③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④自我評價過低、自責,或有內疚感;⑤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⑥反復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⑦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⑧食欲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⑨性欲減退。另外抑郁癥嚴重的標準社會功能受損,給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符合癥狀標準和嚴重標準至少已持續2周,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癥狀,但不符合分裂癥的診斷。若同時符合分裂癥的癥狀標準,在分裂癥狀緩解后,滿足抑郁發作標準至少2周;輕度抑郁癥的標準為除了社會功能無損害或僅輕度損害外,發作符合抑郁發作的全部標準[5-6]。
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的相關規定結合漢密爾頓抑郁量化表對患者的精神狀況進行評定以及分類,7~18分為輕度抑郁,18~24分為中度抑郁,大于24分為重度抑郁。并結合患者的性別、年齡、學歷、病程等方面對腦梗死抑郁的發作因素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腦梗死抑郁的發作因素統計分析 通過對200例腦梗死患者抑郁的發作因素進行統計分析,我們發現腦梗死患者抑郁的發作與其性別、腦部病變部位、婚姻狀況以及有無吸煙史有明顯關系,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與其年齡、學歷、職業無明顯關系(P>0.05),見表1。
2.2治療前后漢密爾頓抑郁量化表評分分析 通過對患者治療前后漢密爾頓抑郁量化表(HAMD)評分統計分析,我們發現治療后患者漢密爾頓抑郁量化表(HAMD)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見表2。
3 討論
腦梗死患者腦組織以及神經組織因缺血和缺氧而發生壞死或者功能性障礙,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腦梗死有些后遺癥會成為患者永久性的傷害,難以徹底治愈[7]。一般來講腦梗死的后遺癥表現為下肢偏癱、半身不遂、口角垂涎、口眼歪斜、肢體浮腫等,但是隨著臨床對于腦梗死的研究不斷深入,醫務人員發現腦梗死患者發生抑郁的情況較一般人的概率大大增加,患者心情低落,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抑郁癥癥狀[8]。有研究人員[9]認為腦梗死對患者大腦邊緣系統的情緒環路等腦部與情緒有關的部位造成器質性障礙,對患者的精神狀況產生影響,另外腦梗死嚴重危害病人的身體健康,嚴重時甚至致殘、致死,給患者家人以及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更加給給患者的生命質量以及心理環境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因此腦梗死后抑郁的發生是一種心理及生理的復合反應。
本文觀察分析了引起腦梗死抑郁發作的相關因素,并對其治療方法進行了一定研究。結果顯示,腦梗死患者抑郁的發作與其性別、腦部病變部位、婚姻狀況以及有無吸煙史有明顯關系,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與其年齡、學歷、職業無明顯關系(P>0.05);治療后患者HAMD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藥物聯合心理治療方法對改善患者抑郁狀況具有一定作用。
綜上所述,腦梗死抑郁的發作因素是多方面的,合理的藥物治療配合適當的心理治療措施對于改善腦梗死患者的抑郁情況具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孫惠淳.腦梗死抑郁的發作因素及臨床治療措施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2):249-250.
[2]鄭鋒,黃錦梅.急性腦梗死的抑郁情緒測查和相關因素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8):54-55.
[3]袁利和,和姬苓,惠麗紅,等.急性腦梗死后抑郁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4,31(1):13-14.
[4]趙虹,黃華,薄濤,等.青中年腦梗死患者抑郁及認知障礙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8):59-62.
[5]鄭容,郭洛寧,王芬.急性腦梗死抑郁癥發生相關因素與預防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5):92-93.
[6]李貴芹.腦梗死患者抑郁相關因素的分析及對應護理體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24):220-221.
[7]張玉軍,齊增平,王玉強,等.銀杏葉與刺五加注射液聯合治療腦梗死后抑郁癥的臨床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2,41(4):396-397.
[8]屈苗苗.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進展為腦梗死相關因素及預防對策[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6):54-55.
[9]何育生,封亮,趙麗娟,等.首次腦梗死后抑郁障礙的臨床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2(1):77-81.
收稿日期:2017-10-11;修回日期:2017-10-19
編輯/王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