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優文
摘 要:當前,我們承受著人類需求的膨脹和生態環境惡化的雙重壓力。我們除了采取有效行動,以求實現環境與發展雙贏的結果外,別無選擇。因此,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顯得尤其重要。教育工作者必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環保意識的教育和培養。
關鍵詞:中學;歷史;環保;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04
一、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環保素質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首先要在環保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質。為此,我們必須以身作則,從多角度搜集、了解和掌握環保的相關知識,并盡可能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以便更好地實施環保意識的教育和培養。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于“傳道受業解惑”的職業和功能,才能更有利于我國素質教育的推進、深入和發展,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以及環保事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立足課堂教學,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環保教育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在立足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環保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教育和培養。
通過教學,我們發現,高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環保的內容不少。對此,我們要想方設法加以運用,把它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比如,高中教材必修2中提到的兩次工業革命都有相關的插圖相輔,以此說明當時經過科技革命后科技的發展狀況。此外,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圖片間接去說明科技革命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對環境的影響。通過這樣,使學生認識到科技要發展,但我們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不能只注重科技的價值而忽視自然的生態價值;科技的發展要與環境的保護緊密地聯系起來,正確處理好科技、經濟和環保三者之間的關系,否則,我們人類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三、堅持聯系觀點,滲透其他學科知識
我們知道,歷史是一門聯系極為廣泛的學科。因此,我們可結合與歷史相關的科目,把與環保有關的內容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去,進行環保意識的教育和培養,如高中地理人教版選修6《環境保護》。通過對高中地理內容的滲透,一方面使學生懂得什么叫環境問題,并深刻認識環境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及其重要性,另一方面使學生充分領會和把握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又如高中語文的詩歌鑒賞中李白《將進酒》中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在學生感受此詩歌的藝術魅力的同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環境角度向更深層次上認識造成“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原因,使學生在鑒賞詩歌的同時,又從中意識到當時環境問題的突出性和嚴重性,從而提高對環保的認識。
四、密切聯系環保時事信息,突出環保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增加相應的課外知識,它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延伸。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密切聯系環保時事信息,對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教育和培養。如2018年1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消息“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 保障環保稅法順利實施——四部門有關負責人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答記者問”和全國各地有關當地的環保信息等。這樣一方面讓學生深刻認識環保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使學生所學的相關知識得到內化和升華,從而使學生對環保的認識提高到理性的層面上來。
五、加強學生環保責任感和實干能力的教育和培養
在環保方面,作為環保的主體,我們光有意識還不行,還必須有高度的環保責任感和實際行動。對此,我們首先要對學生加強環境危機感的教育。通過這樣,使學生對環境惡化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從而樹立起保護環境的責任感。之后,要結合實際,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環保實踐機會,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環保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實干能力。
綜上所述,面對當今日益突出的環保問題,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的環保意識的教育和培養,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眼不見并不一定為凈”的深刻含義和隱含的道理,充分發揮歷史教育應有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鄭彩君.簡析高中歷史教學中環保意識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 2017(31).
[2]楊秀洪.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