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涌泉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農業思想是習近平“三農”思想的重要內容,是習近平總書記長期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的結果。是我黨新時期發展現代農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指南和行動綱領。文章對習近平總書記農業思想進行研究,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農業思想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03
一、習近平總書記農業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的農業思想基于他長期的實踐和對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考量。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習近平總書記在陜北經歷七年知青歲月,他的理論思考就是從“三農”開始的,從陜北到正定,他在“三農”領域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驗,特別是對農業有了更深入思考。在河北正定擔任縣委書記期間就非常關注現代農業發展,帶領全縣改變傳統的單一種植結構,強化“大農業”理念。1985年,習近平到福建工作后,針對福建省人多地少農業資源豐富多樣的實際情況,提出建設特色現代農業的思想。在浙江工作時,習近平高度重視農業工作,對發展現代農業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2007年在浙江省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大幅度提高農業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全面走上新型農業現代化的路子”,這是對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習近平擔任中央領導以后,特別是擔任中央總書記以來,站在全局高度、戰略高度,立意深遠、視野廣闊地對發展現代農業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思考、實踐探索,形成了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農業思想。
二、習近平總書記農業思想的基本內涵
(1)新的歷史時代重申農業地位的重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黨和國家一直重視農業發展問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更是把農業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使農業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新時期,中央一號文件從2004年至2017年連續14年聚焦“三農”,彰顯了農業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重要場合、重要會議上的講話都強調了農業基礎性地位。2012年2月,習近平在中美農業高層研討會上的致辭指出“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產業……中國始終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把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穩定地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農業的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糧食安全上,只有發展農業,才能解決國人的吃飯問題,才能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來說是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
(2)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業現代化。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約轉變,由落后的傳統技術向現代世界先進水平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由資源浪費向資源節約轉變。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才能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也只有實現農業現代化,才能確保“四個現代化”建設。
三、習近平總書記農業思想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農業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產物,是對中國農業發展現狀的深度思考,為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學習并貫徹落實習近平關于農業問題的重要論述,認真領悟其精神實質,并從學習習近平農業思想中得到啟示:只有發展農業才能保證國人糧食安全,無論任何時候,國人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
參考文獻:
[1]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浙江省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在浙江的形成與實踐[N].人民日報,2018-01-21(01).
[2]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河北省委政府農村工作辦公室.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在正定的形成與實踐[N].人民日報,2018-0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