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民
摘 要:通過經典誦讀,從古人圣賢的詩句中汲取養料,培養小學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的思想道德情操,把家庭的小愛和國家的大愛結合起來,培養新時代高素養、有理想的少年兒童。
關鍵詞:經典誦讀;習慣培養;道德情操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05
一、精選國學教材
目前,市場上國學教材琳瑯滿目、五花八門,選擇適合小學生的國學教材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有的學校把《古文觀止》作為國學教材,有的學校把《笠翁對韻》作為國學教材,在筆者看來,最精粹的國學教材乃《三字經》和《弟子規》。因為《三字經》和《弟子規》不但內容信息量大,而且明白易懂,適合做小學生的國學啟蒙教材。
在推進國學教育過程中,學校通過誦讀、表演、角色體驗等活動形式,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將誦讀程式化:早晨齊讀《三字經》,課間齊讀《弟子規》,每周星期五下午讀報課開展“學圣賢,知禮儀”的文化活動,讓小學生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下學會做人、做事。
周末學生在家中幫助父母去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這是孝敬父母、體諒父母最好的行動表現。只有明白父母的辛苦,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嬌氣、任性的壞習慣,從而思想上才會產生動力:今后要努力學習,長大才能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二、日記記錄國學感悟
平日里,我們要求小學生寫日記的時候,總有不少學生覺得無話可寫,于是他們買來《小學生優秀作文選》,抄襲或東拼西湊后交給老師。這樣的日記不但沒有收到語言積累的寫作效果,相反還養成了抄襲的壞毛病。不少日記前言不搭后語,無病呻吟,空喊口號,脫離實際生活。國學經典誦讀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誦讀體驗,經過教師的講解,學生的誦讀、表演和演繹,加深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師應鼓勵小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記錄誦讀的心得。
我的學生張XX同學在日記里寫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很早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孟母就把家搬到了孟父的墓地附近,以自己知道的知識教育孟子。因為周圍是墓地,哀鴻遍野,經常有人哭泣,孟母見了,心想:這個居住的地方不是很理想。于是,孟母又一次搬家……后來,她搬到了學堂,因為經常會有文人來學校作揖拜跪,孟子就向孟母提出要上學讀書,孟母說:這才是理想的地方。 可是孟子很貪玩,有一次,他逃學回到家中,孟母生氣地說:‘還沒放學,你怎么就回來了?孟子不敢作聲。孟母生氣地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拆斷了。她說:‘梭子斷了,布就不能織了,學習也一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才能獲得成功。孟子聽了母親的話,從此努力讀書,成為了一個偉人。我的媽媽也多么像孟母啊,她為了讓我學習古箏,在古箏學校的旁邊買了房子,讓最好的古箏老師教我學古箏……”學生通過國學經典,既豐富了寫作素材,又懂得了感恩父母,可謂一舉兩得。
三、繪畫呈現國學內涵
小學生除了可以寫日記記錄感悟,還可以用繪畫的形式呈現國學的內涵。六年級的譚XX、曾XX合作畫了一組兒童畫。第一幅圖:爺爺生病了躺在床上;第二幅圖:爸爸在廚房熬中藥;第三幅圖:爸爸嘗了一口,藥很燙,爸爸用嘴把藥吹冷;第四幅圖:白天,媽媽守在爺爺的病床;第五幅圖:晚上,爸爸守在爺爺的病床;第六幅圖:“我”放學歸來,幫爺爺捶背。這組兒童畫真是應了《弟子規》里的經典句子:“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四、結語
我們的孩子美好純潔得像一張白紙。國學就是讓學生從經典的傳統文化里汲取養料,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學校,感恩我們偉大的祖國。只有先學會做人,才能學會讀書,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樹立理想,用行動報效我們的國家。
在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面的交流學習之后,大家都充分認識到國學經典誦讀對小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培養學生的語感,擴大知識面,提高小學生的道德修養及愛國情操。
參考文獻:
[1]丁正后.用國學浸潤學生的心靈和氣質[J].人民教育,2017(Z2).
[2]易艷華.作文課,我們寫詩吧[J].湖南教育(中旬刊),2014(2).
[4]潘 虹.小學語文經典誦讀價值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