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莉
摘 要:立足于地域文化,學生能夠汲取文化精髓的豐富養分,有利于品德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將地域文化與學校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確定育人目標就是培養“尚自然,展個性”的學生。通過歷史典故和現代探究形成自然環境意識,通過挖掘祠堂文化內涵和融入嶺南畫派精神激發深層潛能個性,將地域文化融入育人實踐的方方面面,以此培養學生崇尚自然天性、發展個性潛能的優秀特質。
關鍵詞:尚自然;展個性;地域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1-05
一、深受地域熏陶,凝練育人目標
蔡元培提倡自由主義教育,他說:“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匯源大街小學(以下簡稱“匯源大街小學”)地處嶺南,居民自古以來傍水而居,正是自然風情濃郁之地,當地原住居民對自然有著與生俱來的崇敬與熱愛。嶺南歷來為古代流人異士流放闖蕩之處,近代則成為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民風包容開放、兼容并蓄。兩者結合,與蔡元培崇尚自然個性的教育思想有不謀而合之處。深受地域環境熏陶感染,結合學校實際校情和學生特點,筆者將蔡元培教育思想中的精髓“尚自然,展個性”提取出來,作為孜孜以求的育人目標。尚自然,即崇尚自然,崇尚天性,了解并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普遍規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以有效引導;展個性,即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使其自主、自覺地發揮潛能特長,實現個性發展。
二、融入地域文化,開展育人實踐
(一)形成自然環境意識
人文地理學上有一種共識:“文化產生于自然景觀。”學校周邊自然景觀是學生接觸最多的外在環境,對其精神世界日積月累地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匯源大街小學坐落于極具嶺南水鄉特色的馬涌河畔,馬涌古時又稱“瑤溪”,向東、向西與珠江前后航道相連,著名的瑤溪二十四景的合流在珠江潮漲時,潮水分別東由鴨墩關、西由鳳凰崗口匯入馬涌,形成兩潮匯合的奇景。源流匯聚,溪水匯流交融,是謂“匯源”,正是校名由來。
1.歷史典故浸潤心靈
將自然環境作為德育資源,以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形式融入育人實踐中,能使學生產生更為真實可感的體驗,由此產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感悟深深印刻于內心深處。
筆者將課堂搬到馬涌邊上,帶領學生感受嶺南水網的特質與魅力,講述與嶺南之水有關的歷史故事。學生對歷史名人興趣濃厚,蘇東坡“自來水滅瘟疫”的故事給他們帶來心靈震撼。蘇東坡被貶惠州,在廣州城鬧瘟疫之時建議知州王仲敏用竹子修建“自來水管道”,引白云山泉水,控制瘟疫且永絕后患。學生被蘇東坡的學識才華與心系百姓的責任擔當深深打動,從內心深處產生強烈共鳴。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勇于擔當的精神。由此故事延伸,筆者要求學生進一步提出消除瘟疫的解決方法,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并發揮所長,給出了個性化差異化的答案,在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產生對自然環境的敬畏之心,對人與自然之間天然聯系極度珍視的人文關懷,形成熱愛自然的良好環境意識。
2.現代探究啟發思考
環境意識是對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深刻思考,符合現代人類社會生活的迫切需要。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要求學生通過接受各階段教育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筆者認為,環境意識是全面發展的人不可或缺的素養與品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馬涌是一條水質良好同時具備灌溉、供水、排污、交通功能的河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工業生產和生活污水嚴重污染水質,河水變黑發臭,河床日益變淺。筆者引導學生回歸人類崇尚自然的美好品性,培養其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在社會實踐安排中,“馬涌水質調查”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卻樂于參與的活動。筆者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對調查報告提出差異化要求,對低年級學生要求描述馬涌水質現狀和周邊環境并思考形成目前水質的原因,對中年級學生要求調查水污染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法,對高年級學生則要求制訂出治理馬涌水污染的長遠規劃。差異化的要求帶來了個性化的調查報告完成情況,充分鍛煉和發揮了每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通過類似的實踐形式,學生深刻感受到環境污染的危害,自然而然產生了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激發深層潛能個性
馬克思說:“環境能創造人。”嶺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世代傍水而居、遠離中原,嶺南文化推崇自然天性、包含豁達心態、具備開放風氣,同時迸發出超越傳統的張揚個性精神。筆者深挖嶺南文化精神內涵,并運用于育人實踐中,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發展個性。
1.挖掘祠堂文化內涵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匯源大街小學前身是“施氏宗祠”,祠中的務本堂如今已成為教師辦公之所。施氏大宗祠在清朝愛國名將施瑯奉命帶領水師攻臺、實現統一臺灣之后重建,象征著一個大家族的精神力量。筆者將祠堂包含的歷史文化內涵融入育人實踐中,挖掘其中精華部分,如愛國將領施瑯收復臺灣的堅毅果敢、勇往直前,培養學生胸懷祖國、心系民族的愛國精神。
學生身處施氏祠堂的濃厚文化氛圍中,筆者引導學生觀察祠堂建筑特點,同時向學生展示位于福建晉江的施氏大宗祠圖片視頻等。筆者要求學生列出兩者之間的不同,學生在不同流派風格的祠堂建筑及其文化內涵熏染下,自然而然形成對文化藝術獨具個性的見解,有效激發個體天性中不同的潛能與特長,最大限度地實現個性成長。
2.融入嶺南畫派精神
十香園是嶺南畫派的藝術搖籃,與學校毗鄰。十香園為清末著名畫家居廉、居巢兄弟二人居住、作畫及授徒之所,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均曾學畫于此。筆者將十香園作為重要德育資源,以嶺南畫派精神培養獨具個性的學生。
嶺南畫派融匯中西繪畫之長,既保持了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特色,又引入西方寫真求實的繪畫風格,具有兼容精神;畫家們以革命精神和時代責任感改造中國畫,具有革命精神和時代精神;在繪畫技術上采用全新技法以保證國畫精髓全然保留又融入西方元素,具備創新精神。筆者帶領學生走進十香園,詳細介紹嶺南畫派作者及作品,提升其藝術審美素養。筆者還介紹了嶺南畫派代表畫家黎雄才的作品《長征第一山》,學生深切感受到高山巍峨、青松挺立的畫作中包含的堅貞不屈、頑強勇敢精神,當筆者談及此畫堪為動蕩年代中堅持自我、保持個性的一股清流時,學生愈加感動,體悟懂得在任何環境下保持個性真我之重要性。嶺南畫派獨具創新精神,創立“撞水撞粉”的花鳥畫技法,具有獨特性,更具偶然性和自由度,能夠充分展現藝術家創作的靈氣和個性。筆者開展“撞水技法畫鮮花”實踐活動,學生所用技法相同而所畫鮮花種類、形狀、顏色各異,撞水技法的使用因學生的性格特長、審美眼光不同而呈現多樣化特點,充分展現學生的獨特個性,激發其深層次潛能,促進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教師應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精神內涵,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使學生崇尚自然、展現個性,讓他們成就最好的自我,成長為各具風采而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馬曉代.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7(24).
[2]舒蘭蘭.傳統文化落地要做到“三進”——以蘇州第一中學校吳文化課程基地為例[J].人民教育,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