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呈
“文化”一詞最早出自《周易》的《賁卦·彖傳》,所謂“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類長期活動形成的產物,它凝結在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方面面。作為思想意識、精神信仰、價值觀念等的集中體現,文化具有教化、規范、調節、導向等功能,對每個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基礎、深層、持久的力量。
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態亦是相互作用,關系密不可分。政治文化在政治關系、政治過程、政治制度、政治活動中產生,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是影響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還決定著政治制度的運作狀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黨內政治文化積極健康,政治生態就會風清氣正;黨內政治文化出了問題,政治生態必然受到污染。”要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態,必須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積極健康的政治文化。
筑牢政治文化之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普通人在集體行為中,就像白沙在黑沙中會變黑一樣,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風氣的影響。而真正的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定力,定力來自于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決定著人生發展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劉胡蘭、焦裕祿等一大批革命先烈,不論他們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都堅守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守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決不向艱難困苦屈服。反之,如果一個人信仰缺失、理想缺位,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可能受到各種腐朽文化的誘惑和腐蝕。所以,馬克思主義是黨內政治文化的指導思想,一旦缺位,黨內政治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開拓政治文化之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政治文化的內涵需要不時補充完善。黨員干部進一步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可以從優秀傳統文化和外國政治文明中汲取營養。中華上下五千年,有著豐富的政治文化資源,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思想,孔子繼承并發展了這一思想,形成了系統的儒家“德治”理論體系,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提倡“為政以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無疑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生態,放之今日看來,依然很有現實針對性。此外,天下為公、自強不息、以民為本、與時俱進、知行合一、集思廣益、儉約自守、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等思想,都是五千年政治發展的文明結晶。這些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精華構成了黨內政治文化最豐富的精神寶庫。
在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同時,還應該注意明辨是非,掌握具體判定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曾指出:“倡導和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有些腐敗分子非但識別不出文化精華,反而醉心于那些文化糟粕,比如馬向東癡迷的《賭術精選》《賭博游戲技巧分享》,讓胡建學愛不釋手的《麻衣相法》《相術大全》等。因此,必須剔除文化中的渣滓、毒素,選擇先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作為建構政治生態的基礎。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要有良好的政治生態,必須涵養政治生態的“文化濕地”。中共重慶市委五屆四次全會強調:“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切實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大力倡導和弘揚正確價值觀,深入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決抵制和反對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土壤。”政治文化是可塑的,與當前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政治文化,可以增強我們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從而最大限度鞏固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執政基礎。
(作者系CQDK全媒體時評中心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