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蓉
[摘要]本文從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內涵及特點分析入手,闡述了“紅船精神”與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內在聯系,并從職業成就感提升、職業能力提高、職業道德培養等三個方面對如何以“紅船精神”為引領培養輔導員合理職業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紅船精神”;輔導員;職業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3-0044-03
高校輔導員隊伍是從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骨干力量,他們在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日常事務管理和成才發展指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捌渖碚涣疃校黄渖聿徽?,雖令不行”,高校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對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強化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內涵屬性,凝練和形成輔導員合理的職業價值觀,對于實現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專家化,更好發揮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著重要意義。
一、輔導員的職業價值觀
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本質上是對社會價值存在的反應,“是人們對價值問題的根本看法,是人們處理價值關系時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輔導員職業價值觀就是一般價值觀在輔導員職業生活中的體現,它引導輔導員個體對這項工作的選擇與評價,決定了輔導員對職業的選擇和發展,影響其工作態度和職業行為,并能滿足輔導員自身一定的精神、物質需要的穩定觀念系統。
二、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特點
(一)職業認同感偏低?,F在的輔導員經常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整天陷入事務性工作中,讓輔導員感覺到身心俱疲。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幸福感普遍偏低,只有20.6%的輔導員表示有強烈的職業幸福感,63.5%的輔導員表示偶爾會有幸福感,但不經常,15.9%的輔導員表示從未或基本沒有過職業幸福感。有52.4%的輔導員表示經常會感到工作壓力大、強度高,希望能夠適當減輕工作量。在輔導員職業定位的調查中,甚至有22.2%的輔導員把自己定位成“全職保姆”,有23.8%的輔導員把自己等同于“普通教育工作者、管理者”。職業認同感和幸福感偏低也成為輔導員職業穩定性不高、職業成就感不強的主要原因。
(二)職業目標模糊。調查發現,大部分輔導員把自己的職業目標定位在謀生的層面上,對輔導員工作缺乏必要的規劃和熱情。34.9%的輔導員明確表示不會把輔導員作為自己終身的職業選擇,有好的機會就會轉崗或跳槽,36.5%的輔導員表示先有個飯碗再說,走一步看一步,只有28.6%的輔導員表示愿意做個資深的專職輔導員。在對輔導員職業上升空間的調查中,60.3%的輔導員認為職業上升空間比較小,31.7%的輔導員覺得該職業基本沒有上升空間,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只有7.9%的輔導員覺得職業上升空間比較大。調查發現,只有19%的輔導員做過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69.9%的輔導員表示只有大概方向,但從未仔細規劃過,11.1%的輔導員從未進行過職業生涯規劃。
(三)價值取向趨利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輔導員的職業價值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開始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并出現了趨利化傾向。61.9%的輔導員認為自己的薪酬不高,34.9%的輔導員覺得薪酬太低,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只有3.2%的輔導員認為自己待遇比較高。在職業選擇動機上,“利他奉獻”讓位與“物質保障”,有48.7%的輔導員表示比較看重的是工作環境和福利待遇,有30%的輔導員將利他奉獻作為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其他幾個排名靠前的因素分別是“自我發展”、“個人興趣”和“創新挑戰”。
三、“紅船精神”與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的內在聯系
2005年6月21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文章高度概括了“紅船精神”的內涵,即“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首創、奮斗、奉獻這三種精神與輔導員職業價值取向中的成就感、利他奉獻、自我發展等維度高度契合,以“紅船精神”引領輔導員職業價值觀培養,既是對輔導員職業價值觀內涵的豐富,也是在輔導員價值觀培養途徑上的一種創新。
(一)職業認同感與成就感對接首創精神。輔導員工作的穩定性取決于對該職業的認同感以及從職業中獲得的成就感,而認同感和成就感多歸結于該職業的育人功能,比如學生能力的提高、學生素質和成績的改善等,然而輔導員的工作性質又決定了其脫離不開繁瑣的事務性工作,要達到兩者的統一,必須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改進方式方法,加強工作的科學性和技巧性,有創新才有進步,有創新才有新的生命力,這與“紅船精神”的核心“首創精神”即創新精神是高度契合的。在“紅船精神”引領下,激發輔導員的創新能力和主觀能動性,才能讓輔導員更容易從工作中獲得勝任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價值,從而提升職業的幸福感。
(二)利他奉獻和社會貢獻對接奉獻精神。團隊精神、群體的凝聚力、和諧的人際支持網絡是輔導員隊伍穩定、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因素,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優良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是做好工作的基礎。輔導員的工作特點決定了“利他奉獻”成為職業價值觀的重要維度,尤其是年齡偏長的輔導員對工作奉獻性的關注度更高,這與“紅船精神”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奉獻精神”所傳遞的精神主旨是一致的。在“紅船精神”的引領下,加強輔導員社會責任感和優良職業道德的培育,能使輔導員職業價值趨利化傾向有所緩解,從而增強服務和奉獻意識,對職業活動中的價值沖突進行有效自我調節。
(三)個人發展和價值實現對接奮斗精神。輔導員的職業價值觀,往往會受到外界因素和內在體驗的影響,工作倦怠感和職業認同的不穩定性很容易出現,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能讓輔導員從被動工作向主動工作轉變,從而獲得職業價值的全面實現??朔щy的堅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在挖掘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完善自我的職業源動力上的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紅船精神”的引領下,加強對輔導員的職業理想教育,在對自我進行科學合理認知定位的基礎上確定職業目標,制定職業規劃并最終落實到自我成長與價值實現的行動中去,能讓輔導員隊伍在實現專業化、職業化的同時,達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
四、“紅船精神”引領下輔導員合理職業價值觀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以首創精神為驅動,創新學生工作方法,提升職業成就感與自豪感
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輔導員只有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讓擺脫“生活保姆”的尷尬定位,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與自豪感,提升對職業的認同感。
1.構建“立體化”學生管理框架
公寓管理自治化,為學生管理注入“新力量”。建立以“公寓自治管理委員會—樓長—層長—寢室長”為主線的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體系,通過把黨員之家建在公寓,將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與黨建工作充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學生服務窗口化,為輔導員減壓拓展“新途徑”。通過成立學生服務大廳,將評獎評優、獎助勤貸、招生就業、心理咨詢、教學事務、日常通知等服務功能集中起來,進行分類和梳理,對同類問題采用相同的程序解決,實現學生事務的一站式管理服務模式;教育管理全員化,為師生交流搭建“新平臺”。通過專業老師進公寓答疑、思政教師進公寓值班、專業社團進公寓開展活動等方式延伸師生交流平臺,充分挖掘公寓思政教育、專業教學第二課堂的功能,彌補輔導員、生活班主任對學生專業學習指導不夠的缺陷。
2.推廣“走動式”學生工作模式
“走動式管理”的概念起源于美國管理大師彼得思與沃特曼在1982年出版的名著《追求卓越》,應用到學生工作中去,就是指要經常性地深入學生、走近學生,在“走動”的過程中搜集最直接的信息。走進課堂,與學生同學習。以“一對多”的方式在班級為單位的學生群體中開設輔導員“談話課”,在“暢談”和“閑聊”過程中交換思想、在思想碰撞中引發思考,最終達到談話有形、教育無痕的目標;走進宿舍,與學生同生活。輔導員進駐公寓辦公,通過經常性地走訪和“零距離”的交流,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狀況,實現學生工作重心下移;走進“第二課堂”,與學生同成長。輔導員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指導社團活動、組建學習小組、組織文體活動、指導社會實踐等形式參與到“第二課堂”的組織實施過程中去,拓展育人的廣度和深度。
(二)以奮斗精神為激勵,培養職業能力,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教育是科學,科學的精神在于探索。輔導員只有在正確認識自我、明確職業目標的基礎上才能激發職業潛能,以奮發進取的精神不斷去實踐、去追逐、去超越最終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1.通過建立體制機制,推動職業化發展。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對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和班級建設、日常事務管理等九方面的職業功能和工作內容進行了梳理和規范,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專業化培養和職業化發展趨勢下,要積極引導輔導員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主動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及相關學科知識,不斷提高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除了自身的學習進修外,學校要建立和完善培養機制,為輔導員提升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指出路徑和方向,提供平臺和機會。要通過建立上崗培訓、日常培訓、高級研修、專題研修、學歷學位培養在內的教育培訓體系,將輔導員教育和培養制度化、常態化;通過組建一支包括思想理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資深輔導員在內的專業師資隊伍,把理論教學、實踐鍛煉、經驗傳授充分結合起來,對輔導員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教育引導能力等進行專門的培訓和指導。
2.通過實施績效考核,激發職業內驅力。如果一個職業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那么必然就會激發從業者的工作積極性和內在潛力。輔導員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是職業發展的內核,科學完善的輔導員考核、晉升機制是輔導員職業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和完善績效管理體系,將自我評價、院系評價、學生測評有機結合起來,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充分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素質與工作實際成效有效融合起來,更加科學、客觀、全面地評價輔導員工作成績,并將考核結果與職務聘任、獎懲、晉升、工資待遇等相掛鉤,進而使輔導員自覺自愿地提升勝任力,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3.通過明晰工作邊界,增強職業認同感。輔導員工作的“多和雜”是導致輔導員缺乏職業幸福感的主要原因,要通過逐步明晰輔導員的崗位職責和工作邊界,理順輔導員崗位與其他部門的關系,改變輔導員隨意性、機動性強的工作狀態。同時要積極引導輔導員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發展規劃,使輔導員崗位真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可以畢生從事的職業。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進一步增強輔導員職業的社會認同,建立輔導員職業相對獨立的知識和理論體系,確立輔導員職業概念,提升輔導員職業地位和職業公信力,逐步增強廣大師生和全社會對輔導員工作的職業認同。
(三)以奉獻精神為感召,培養職業道德,增強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獻身。輔導員是高校從事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更應該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努力打造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樂于奉獻、具有較高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隊伍形象。
1.樂教敬業,奉獻社會——培養優良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敬業是一種美德,樂業是一種境界。高校輔導員只有把學生工作當作一份事業來經營,樂教敬業,才會以一種愉悅、熱愛、積極的心理投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才會珍惜自己的職業,才會勤奮努力,盡職盡責。因此要把加強輔導員隊伍職業道德建設,打造優秀的輔導員形象作為提升輔導員隊伍整體素質的突破口,要通過明確職業角色定位、優化思想政治素質、合理樹立憂患意識等途徑幫助輔導員提高職業道德素養,做到不為名所縛,不為物所累,不為利所惑,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使輔導員對教育勞動的價值有更深刻的體驗和認識,更好地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職責。
2.團結協作,和諧包容——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學工文化。以學習型組織建設為抓手,激發高校輔導員團隊文化建設內在潛力。通過成立學研小組,著力構建專業化模塊學習體系,充分發揮團體優勢,形成“傳、幫、帶”的學習文化,加強優勢互補,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輔導員隊伍戰斗力;通過落實每年讀一本好書、發表一篇文章、參與一項課題、上好一門課、與每一個學生至少談話一次的輔導員“五個一”工作要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強化輔導員的文化自覺意識;通過“輔導員之家”定期開展文體活動、戶外拓展,努力營造奮進向上、團結協作、積極健康的團隊氛圍,使輔導員個人文化的內驅力指向組織文化目標,增強輔導員群體的凝聚力,積極構建輔導員穩固的人際支持網絡。
3.自信樂觀,謙虛包容——打造健康的職業心理和工作心態。健康的職業心態可以引導輔導員面對工作中的各種問題采取更積極地態度和處理方式,樂觀主動地看待工作的價值,建立自己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統,并固化為積極的人格特質,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我們在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思想動態的同時,也要積極關注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音樂治療室”、“舒壓室”等硬件建設和經常性的談話交流、團體輔導、心理疏導等“軟件”配合,幫助輔導員及時舒緩工作壓力、打造健康良好的職業心態,讓他們可以更多地體驗到積極情緒,學會理性對待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學會用正確方式排解負面情緒,實現輔導員職業心理優化。
參考文獻:
[1]陳章龍,周莉.價值觀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
[2]王珊,馬瑩華.高校輔導員職業價值觀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
[3]習近平.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N].光明日報.2005-06-21.
[4]湯姆·彼得思,羅伯特·沃特曼.追求卓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5.
[5]張利兵.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輔導員職業幸福感提升[J].科教導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