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榮慶
摘 要:高中貧困生問題是當前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生活上的貧困,讓部分高中生在求學成才的道路上遭遇重重困難,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未來發展,同時在社會發展當中也遺留了一些問題。班主任要充分承擔起對貧困住校生進行有效教育引導的重要責任,給予他們更加全面細致的關懷和指導,幫助他們順利度過困難的學習和生活時期,優化他們的培養前景。文章就示范性高中班主任如何對貧困住校生進行幫助和教育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貧困住校生;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451.6;G6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2-0099-01
高中教育規模在不斷擴大,而貧困生問題也在進一步凸顯,這一問題的產生有著一定的歷史和社會原因,所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高中貧困生的問題難度較大。盡管不能夠完全意義上地解決問題,但是同樣可以通過學校的努力以及班主任的科學教育引導,讓貧困生在成才求學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有效提高成才教育效果。班主任在日常教學活動當中要加強對貧困住校生的特點分析,以便提出針對性的成才教育實踐策略,培養高中貧困生的綜合能力,落實開發式扶貧,從而更好地促進他們成長成才。
高中貧困住校生在高中階段必須要習得做人的道理,增長知識以及鍛煉綜合能力,為成長為真正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打下堅實基礎。這些貧困住校生在生活方面往往存在著經濟困難的問題,而這樣的貧困問題讓他們在實現以上目標方面受到了一定阻礙。但是貧困并不是高中生發展過程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真正有決定意義的還是貧困住校生是否有堅定的信念以及正確面對自己人生的態度。擁有了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擁有了強大的責任與使命感,會讓他們沖破一切問題,直面自己的人生。班主任在對貧困住校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會看到一些學生被貧困擊垮喪失學習激情,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產生了厭世的心理,這些都是他們沒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沒有面對自己未來人生勇氣的體現。在了解了這一狀況后,班主任要加強對貧困住校生的理想與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提升人生需求,激勵其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讓他們能夠在堅定理想與信念的支持之下,強化學習動力,樹立樂觀積極的學習生活態度,提高責任意識以及使命感,將實現個人價值以及回報社會整合起來,真正突破貧困,走向自己光明燦爛的人生道路。
心理問題在高中貧困住校生當中十分普遍,此時的高中生正處在青春期這一重要的人生發展階段,再加上他們缺乏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不具備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學習生活當中遭遇經濟以及學業壓力的雙重負擔,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也會讓他們的個人發展受到不良影響。高中班主任要意識到對高中貧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引導學生樹立堅強穩定的心理素質,通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方式,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進步與成長的道路。第一,班主任要加強與貧困住校生的交流溝通,并從中了解和掌握他們的心理特征以及存在的心理問題,為制定針對性的教育策略打下基礎。第二,班主任可以針對貧困住校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建立專門的咨詢室,為他們解決心理方面的困惑與難題,及時幫助他們消解不良情緒,以免心理問題擴大。同時,班主任還可以將一些貧困學生組織起來專門為他們講授心理健康課程,并在課程結束之后相互進行溝通交流,讓他們通過與他人交流分享以及傾聽等多種方式疏解不良情緒和解決心理問題。第三,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調適,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心理調適方法,強化心理教育指導的效果。
貧困生在立身和成才的過程中,應該將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作為自己發展道路當中的思想引導,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而且從個人品德心理的構成情況上看,勤儉節約的方式可以讓人的意志能力和堅韌程度大幅提升,進而增強自我控制力。艱苦奮斗應該成為高中貧困住校生在以后生活和學習當中應該要達到的一種狀態,他們不能因為在經濟方面的艱苦條件而忘記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去努力奮斗。針對這一情況,班主任要加強對貧困住校生的傳統美德教育,通過案例教學、榜樣示范等多種方法讓貧困住校生繼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的優良品德,在今后的學習發展當中始終將其作為行動指南,為實現個人價值而不懈努力。與此同時,班主任要注意對貧困生進行消費理念教育,使其能夠珍惜自己獲得的資助,始終存有感恩之心,在消費過程當中量入而出,堅決抵制攀比、享樂等不良消費心理。
對于高中貧困生的幫助教師除了要在物質上給予支持之外,更為關鍵的是要解決他們的思想與心理困惑,這是因為經濟支持具有短暫性的特征,但是思想心理方面的教育引導能夠長久地發揮作用,并支持他們更好地發展。因此,在示范性高中,班主任要給予貧困生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尤其要加強思想和心理教育,側重綜合能力培養,提高貧困生的生存能力與競爭能力,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吳雋.班主任要引導貧困生健康成長[J].中國德育,2008(02).
[2]楊鳳梅. 班主任要講究激勵策略[J].吉林教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