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在學生的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進而收獲數學知識,提高數學素養。教師要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自己去獲取、鞏固和深化知識,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形成創新思維,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教學策略;自主探究;體驗過程;自主發展;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1;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2-0036-0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爆F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人的發展為本”,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自己去獲取、鞏固和深化知識,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形成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自主探究實踐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因此,面對新知識,教師要讓學生獨立探究,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的情境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獲取成功,使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同時,教師應更新教育思想,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苯虒W情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欲望十分有效。教師創設生動、形象、活潑的教學情境,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的思維進入教學主題之中,進而提高課堂參與程度。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推進原則,確保教學情境與學生自身的知識、經驗、技能相互契合。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主要來自疑問的問題情境。教師要善于巧妙創設“激情”氛圍,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手段出示:畫面上的輸送帶源源不斷地流下小麥來,最后形成圓錐形狀。教師根據這個情境提問:看到這堆小麥,你們想知道一些什么知識呢?有的學生說“想知道這個麥堆的形狀叫什么”,有的說“想知道這個麥堆的體積是多少”,還有的說“想知道這堆小麥的重量”等。這樣的問題情境,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主動探究學習的需要。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數學學習離不開自主探究,而探究過程離不開動手實踐操作。缺乏動手實踐操作,自主探究過程即是閉門造車,不切實際。此外,放手讓學生參與實踐,動手操作,親身感受,有利于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學習是緩慢積累的過程,知識、經驗及技能的獲得,并非能夠一蹴而就。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動手操作時,切記不能操之過急,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設計一些操作題,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操作過程中,通過動手、動口、動眼、動腦等多種感官的協同作用,提高理解能力,加深學習印象。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課前教師發給每一位學生一張印有直徑、周長、圓的周長與直徑關系的空白實驗記錄表,讓每位學生自備硬幣、圓盤和長度量具。上課后,教師先提出具體操作要求,接著讓學生自己動手量直徑、測周長、做記錄,再分別計算出每個圓的周長除以直徑所得的商(得數保留兩位小數),并填上實驗記錄表。然后教師讓部分學生上報操作實驗的結果,并寫在黑板上。學生通過實驗、計算、觀察、分析,發現一個共同的規律: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最后,教師讓學生再用繞線量周長的方法加以驗證,從而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現代教育要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中心,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時,教師需做好教學課程設置,確保教學主題的每一步驟、每一環節都具備探究空間,而開放課堂的實施就是提升探究空間的有效保障。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提倡學生自由探究、自由創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和表現機會,鼓勵學生自由奔放和大膽想象,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釋放。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1. 合作交流學習
數學合作交流學習是新課程標準理論下的學生互動活動,良好的合作交流學習模式不僅能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更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意義重大。不言而喻,21世紀是團隊協作共贏的時代,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都離不開小組之間的相互合作、配合、交流。個人的性格、生活習慣、成長環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均不盡相同,從而導致每位學生都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存在。為此,實施小組合作,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能揚長避短,相互彌補、促進,進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學習需要合作,數學教學必須著眼于學生獲取信息的多向交流,讓學生學會以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探討、交流,參與獲取知識并掌握技能。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利用學具反復動手操作實踐,積極探索,將平行四邊形拼成長方形或正方形,推導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教師在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后,要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交流過程中重點關注學生是否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思考其他小組同學的方法和自己的方法有什么聯系與區別,對自己有什么幫助。合作學習給每個學生提供了表現的機會,能展示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讓學生借鑒同伴的經驗,不僅對知識的理解更豐富全面,而且能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提高能力。
2. 聯系生活實際問題
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學以致用,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生活運用能力,進而提高生活質量和能力,為社會創造價值。為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將生活實際滲透進來,讓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互聯系、統一起來。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題材,編制成有新意的練習題,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會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長方體表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給出一個長方體玩具盒,讓學生算出設計的商標紙需要多大面積,然后教師給出4盒同樣規格的磁帶,讓學生設計不同的包裝方法,算出每一種包裝所用的包裝紙的面積有多大,并選出最合適的包裝方法。同時,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盡量給學生提供周圍的事物,使學生認識數學的價值和體驗數學的實用性,充分展示學生的才能,培養他們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有實效的課堂教學,并不是單純看教師給學生傳授了多少知識,更要看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解決了多少值得探究的問題。教師要呈現出豐富的題材、可選擇的信息、開放的問題,為學生創設探究機會,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時,教師不必將主要精力放在指導學生套用公式的計算上,更應該重點組織學生探究面積的計算方法和公式的形成過程。教師可先出示一個長方體及其展開圖,引導學生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含義,認識6個面的特點,再讓學生將長方體與展開圖相對應的部分涂上相同的顏色,了解長方體與展開圖各個面之間的相對應聯系。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通過實例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學生能對長方體的特點進行逐層深入的認識,并結合各個面的特點探究出表面積計算公式。這一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能促進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總之,自主探究學習是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影響學生自學能力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課堂教學活動則是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陣地,教師只有發揮自己的智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才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宏渠.更新教學觀念促進學生發展[J].福建教育,2002(03).
[2]關鳳萍.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組織和應用[J].吉林教育,2012(11).
[3]陳堅.立足課堂,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福建教育,2008(09).
[4]嚴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