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新年伊始,《教師》雜志社的記者采訪了湖南省教師教育學會會長、哲學家周德義先生,他對教師與教師工作充滿了熱情,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特別是對習近平主席2017年1月1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中提出和倡導的“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建設大同世界充滿了期待。他認為,這是中國文化的世界宣言。他說,每個時代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思想理念,造就一些為我們大家都認同的觀念。在新時代里,我們要樹立如下幾個基本理念:
一是要樹立凡事從“人”出發的理念
從人出發的觀點,符合根本人性的觀點,腳踏實地地從人的類群進步繁榮中想謀劃服務的觀點,是最值得推崇的。人少的時候、人老的時候、人生病的時候,以及人在特殊的境況之中等等,他們思索什么?需要什么?我們應該為他們創造什么?老吾老、幼吾幼……愛人者、敬人者……一切從人出發的價值觀,應當成為人類的共同語言和追求。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是人類一切動機和活動的目的和手段。我們倡導創建的新文化,應當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這種文化研究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自身內外的關系,這種文化超越現有所有的文化觀念。
哲學意義上的人,是哲學存在的出發點和歸宿。“仁者愛人。”愛人是人類的理性追求。但是正如中國文豪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所言,封建社會制度是人吃人的社會制度,封建社會是人吃人的社會。翻開人類文明史,戰爭、瘟疫、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了多少痛苦和殘害。人類是大自然的珍寶,可是種種殘酷斗爭、無情打擊在人類中不時發生。我們要把一切貼在人們額頭上的作為傷害人的各種理由的標簽除去,讓人們有自由的思想、言論和呼喊。讓人們在充滿仁愛的法律框架里隨心所欲地生活。一切社會組織與個人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人的由生而死的每個環節的幸福、快樂與安寧。因此,新文化觀應當是:一切從人出發,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從與服務于人。
二是要樹立凡事從“和”出發的理念
各民族產生的歷史地理環境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多元就是寬容的存在,也是系統整體和諧存在的前提。多元是文化的特性。因此,對于異種文化我們應當持敬重、仰慕和感恩的態度。文化的多元性,給社會心理與情緒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發展的前進趨勢是走向更加開放、公正、平等的方向。多元文化只有以“和”為前提,其本身才是制衡的。
歷史證明,一種文化消滅一種文化的現象,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一些民族的文化由于不適應變化的環境和形勢,如同一些物種在進化的過程里,自然而然地銷聲匿跡一樣,在歷史發展變化的進程中,連同民族被異種文化同化和整合、融化的情形在人類歷史中并不罕見。但是,文化不可以消滅,只可重組和消亡。文化不可以通過外界強力干涉,只可以通過來自機體內部的新陳代謝。總之,一切不合適時代發展的文化現象,甚至文化都會自然而然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面。
和諧是事物的本質屬性。沒有和諧也就沒有事物的存在。中國傳統思想寶庫的和諧理念可以成為世界新文化觀的重要資源。從先秦諸子百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到近代孫中山“天下為公”的理念等,無一不包含著深刻的和諧思想。特別是以追求中庸與和諧為最高目標的儒家哲學,提倡“推己及人”“以己度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方式與和諧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要樹立全球整體的和諧意識、全球問題的危機意識、國家地區之間的和平共處意識、合作辦事的共生共贏意識和民主協商的運作機制。凡事從“和”出發,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友愛的人際關系;在社會系統內部構建一種同舟共濟、政通人和的局面;在人與自然之間建設一種良性互動、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三是要樹立“大同世界”的理念
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大同”思想。儒家經典《禮記》如此描述“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經這樣描述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他說:“共產主義……是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對立的真正解決,是存在與本質、對象化與自我確立、自由與必然、個體與類之間沖突的真正解決。”以上兩相比較,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關于共產主義社會與孔子關于大同世界的描述,存在著極大的相似之處,譬如,二者都是對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期盼,倡導“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強調一切從人出發,正確地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等。中國漢朝思想家董仲舒說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用今天的話說,道是自然產生的,是客觀存在的,是亙古不變的。無論世事多么艱難,孔子為我們描繪的天下大同的理想是必然會實現的,孔子的思想理念如同天上的太陽自然而然地會照亮普天之下的每個角落,依其行是必然的事情。
當記者告別時,周德義說他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深切地感悟到:為人與為學、為師是相互統一的,為師者“教書育人,以知人為先”(要全面深切地了解自己的學生)“既要仰望星空,更要反觀內心”“學為人師,身為世范”。